打开APP

第五张新能源生产资质,江苏奥新,没拿到!

2016年11月3日,随着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核准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请示》(皖发改产业[2016]500号)的公告,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为继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QIANTU motor) 之后,第四个获得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公司。

在人们纷纷探究奇瑞新能源“成功” 背后的各种原因之时,另一家同样申请资质却倒在了资质大门外台阶上的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失败”的教训,更值得人们关注。通过对资质申请“失败”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新能源资质申请的后来者提供些许借鉴。

2016年10月27日,发改委在线审批平台更新的信息显示,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得汽车项目核准“通过” (审批文件发改委产业[2016]2240号),而此前一周的10月20日,发改委在线审批平台审批江苏奥新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年产2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的审批状态显示为“不通过”,正式宣告了这家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的新进入者在资质申请道路上遭遇“失败”。

这距离2015年11月相关专家对江苏奥新进行资质考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江苏奥新新能源的官网显示,该公司是2009年7月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立的专门从事纯电驱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新科技企业,是盐城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原是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盐城开发区投资设立的子公司)。盐城国投是控股股东,持股比例50%,盐城物资集团持股30%,原东风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助理、现任江苏奥新新能源总经理的史践个人持股20%。

江苏奥新是工信部公告内纯电驱动新能源专用车生产企业,产品覆盖纯电动垃圾车、扫路车、纯电动厢式运输车、篷式运输车、仓栅式运输车、纯电动售货车、纯电动宣传车等产品。

江苏奥新的发展历程显示,2011年4月,江苏奥新与意大利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2014年11月4日,江苏奥新在第十六届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展出了鹿曦e25紧凑型A级纯电动车和鹤影e45高端纯电动轿车两款车型,号称是当时“国内第一款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460公里以上纯电动自主品牌汽车”。

2015年1月20日,媒体报道号称“中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江苏奥新e25在盐城下线,创造了“第一个2万辆碳纤维纯电动汽车制造工厂、第一条电动汽车铝合金底盘机器人焊接线、第一条高温高压真空辅助碳纤维成型生产线”的“三个中国第一”,并且“已经已获意大利1万辆整车、美国2万辆零部件”的订单。

2015年2月,江苏奥新宣布与由华人Michael Hu担任CEO的美国2050汽车有限公司(2050 Motors,Inc.)达成协议,由后者在美国销售奥新电动车(取名e-Go EV)。2016年2月,2050公司决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设立碳纤维电动车的组装线,组装江苏奥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

2016年9月18日,江苏奥新宣布与德国二次星球公司签订了《建立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双方在盐城成立51%:49%的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一款轻量化新能源MPV车型----易萬。

“碳纤维”、“续航460公里”、“意大利技术”、“与德国合资”、“出口欧美”等带有如此高大上标签的电动汽车公司,在中国申请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居然没有通过审批,似乎是“这届审批专家不行”最好的明证。

依据2015年7月颁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在中国境内注册,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自行试制同一型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提供的样车经过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检验,

在符合汽车国家标准和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在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整车轻量化、经济性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新建企业生产的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应使用该企业拥有所有权的注册商标和品牌,且符合乘用车、电动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所采用动力蓄电池单体和系统应当是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新建企业须提交对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质保承诺,质保承诺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相关规定。

如果说第一张和第四张新能源资质获得者北汽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本身就是传统的汽车主机厂,他们获得独立的新能源资质不具有代表性的话,那第三张独立新能源资质获得者长城华冠旗下的前途汽车则对非传统汽车企业进入新能源制造领域具有可以借鉴的示范意义。

《汽车海外并购》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依据《新建》主要的政策要求,将第三张独立新能源资质获得者前途汽车和未获得资质的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进行对比,试图从“成功者”前途汽车和“失败者”江苏奥新新能源身上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为资质申请的后来者提供借鉴。

首先,前途汽车母公司长城华冠是新三板上市公司(833581),前途汽车项目投资20.1815亿,相比非上市公司、总投资9.2876亿元的奥新新能源来说,在评估专家眼中,前途汽车显然更“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

其次,在核心技术的掌握方面,前途汽车号称“拥有整车控制管理系统(VCU)、可再充电能量储存系统(RESS)和碳纤维整车轻量化三大核心技术。电池由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驱动电机由精进电动提供,减速器由博格华纳,控制系统由长城华冠自主研发”。

这虽然比号称拥有“国内首家碳纤维纯电动汽车制造工厂、第一条电动汽车铝合金底盘生产线” 的江苏奥新新能源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但评估专家们似乎对掌握核心技术的踏实程度更看中。

至于样车质量以及其他在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整车轻量化、经济性等方面的测试,因为没有拿到数据,孰好孰坏不敢妄加评论,但就15辆样车本身来说,前途汽车“2015年7月将15辆样车提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轻量化和经济性方面测试。2015年11月完成3万公里可靠性试验,2015年年底前完成了碰撞试验(正碰、侧碰和后碰)实验”的记录比江苏奥新新能源奥新新能源的” 2015年年底,15台样车送往中汽汽车试验场,进行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等相关性能检测“ 更详细一些。

其他至于品牌、知识产权之类,双方都号称拥有多少多少专利,但基本上不分伯仲。

综合硬性技术评估来看,严格按照《新建》要求一条一条来落实,是获得资质的根本基础,把精力放到宣传和公关上,效果不太好。

再次,除了硬性要求外,一些专家也向《汽车海外并购》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表示,其他软性的东西对获得资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深圳沃特玛电池起诉江苏奥新新能源、江苏奥新新能源被媒体曝光涉嫌骗取补贴、江苏环保厅对奥新新能源未经环评擅自开工生产的处罚(盐环罚字〔2015〕41号),也显然影响到了评估专家组们对江苏奥新新能源企业诚信的判断。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拿到新能源资质,研发、生产、样车测试达标等硬性要求是基础和关键,企业的的确确是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司的愿景和战略,脚踏实地地从研发和和制造样车的细节做起,合法诚信经营,在加上适当的地方政府的支持,新能源资质申请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基于这些经验和教训,《汽车海外并购》和《智能新能源汽车》祝愿继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之后,其他新能源资质的申请者万向Karma、NEVS、小康、云度新能源等等也能尽快拿到资质,毕竟油耗+新能源积分的政策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大批积分缺口和千亿级别的盈利空间还等着这些新进入着来填补呢。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海外并购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