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共享经济热潮下,分时租赁仍举步维艰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公司有三宝:颠覆、融资、线下跑。

整个2016年,中国互联网也诞生了很多神奇的公司,其中拥有这三宝的“共享单车”企业更是赚足了目光。从16年上半年,开始冒头,并迅速普遍中国各大城市,单车的颜色也能凑齐一队彩虹单车。疯狂的资本伺机而动,目前整体投入资本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而早在2011年就出现的汽车分时租赁,背靠各大汽车厂商,拥有雄厚的资本支持,到如今仍举步维艰。布局、市场规模远比不上后起之秀“共享单车”,更没有出现新的突破。

相比各色单车穿梭于国内各大城市,分是租赁还在一个个租赁点的拓展。打开各大分时租赁点的APP,整个城市可用的汽车可能还不到十辆,整个城市投入的还不到百辆汽车。相比疯狂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冷清了许多,而这更多的是一种自嗨过后的落寞。

如今也不断有分时租赁运营商宣布停止运营,一个星期前,分时租赁平台友友用车也宣布停止运营。分时租赁鼻祖Car2go也在2016年12月31日关闭圣迭戈的服务。分时租赁想要在出行市场中分一杯羹,怎么就这么困难?

分时租赁说了很多年,却仍然是别人质疑,连运营商自己也不自信了?

第一电动网新闻图片

行业的自嗨

在共享经济与互联网的冲击下,许多汽车厂商急需新的增长点。借助自己雄厚的资本和汽车制造的优势,纷纷选择向服务进军,拥抱互联网下共享经济。选择分时租赁更多的也为了促进自己品牌的影响力。

而就在试水的阶段,政府为发展国内的电动汽车,推出了一系列如购车补贴、税费减免、牌照支持以及不限行等政策,各地政府也对落地新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项目保有极大的热情。更为主要的是,为刺激市场发展,工信部、财政部开放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补贴政策,达到了售价的50%。也就是整车成本只有十万的新能源汽车,汽车厂商就能获得五万的补贴。

这个补贴政策,由于水滴入一锅热水中。国内各个汽车企业立马生产或规划了新能源汽车产品,拿到生产资质牌照以及还没拿到生产资质牌照的新兴造车势力也纷纷入局,跨国汽车公司也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

而此时,充电桩严重不足,消费者也迟迟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不了兴趣。整车放在停车场,可拿不到补贴。于是各大汽车厂商开始成立分是租赁的子公司,或者投资已成立的分时租赁运营商。通过这些分时租赁来购买自己的生产的车。为了更多拿到补贴,很多汽车厂商开始虚构售价,成本十万的整车,就能报价30万,这样就能拿到国家15万的补贴,有些地区还能拿到一定数额的地方补贴。根本不考虑市场因素,毕竟现在购车的都是自家人,销量也不是事儿。

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售出50.7万辆新能源汽车,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时租赁也似乎迎来了属于他的荣光,但这种行业的自嗨能持续多久?

于是在2016年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骗补的丑闻,但是受罚的企业也多以客车为主,乘用车很多以分时租赁形式规避了处罚。但面对补贴的逐步清场,分时租赁能够活下来吗?

线下竞争

暂且不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相比传统租车有什么优势,最终买单的还是持有驾照的那三亿多人手中,这些用户关注的就是价格贵不贵,使用方不方便等问题。

分时租赁所使用的电动汽车,不像“共享单车”可以找个小角落停放。固有属性限制其必须要有专有停车位及充电设备,停车场运营和计费系统的非标准化就是分时租赁运营商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资源。国内的一线城市黄金商业区的地下停车位,可能都需要几十万元,临时停车费用也达十几元一小时。而这些地区也是分是租赁使用人群的核心聚集区,附近提供不了,用户宁愿选择更方便的Uber、滴滴。

车离不开桩,桩离不开车。虽然每个城市在十三五规划中,都有充电桩建设任务。充电桩建设缓慢是不争的事实。没有足够的桩,普遍里程在两三百公里的电动汽车,根本没法开展分时租赁。很多地方都无法让你从机场跑个来回。

没有充电桩等硬件设备的落地,单纯靠分时租赁平台的运营是行不通的。于是很多运营商也选择自己建桩,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赚取充电服务费。但是城市很多小区、物业根本不让建,或者无人管理,车位被燃油车占据。城市现已建好的充电桩,以交流桩为主,漫长的补电时间,足够很多人放弃。

盈利可能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表示,“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所以说到创业项目,现在谈盈利还太早了。”

相同的情况同样出现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身上。分时租赁运营商在一个城市初期投放100辆汽车,以为每辆车均价8万来算,此项成本约为800万,加上站点租用费、管理费、运营成本、充电桩建设成本等,初步成本至少在千万级。而这个成本足够在一个城市投放上万辆自行车了。而一个一线城市,要形成初具规模的运营,至少要500辆汽车,支付的成本越高,投资回报也越难。

很多分时租赁运营商手中有补贴到手的乘用车,但是目前居高不下的停车费、充电费,消费接受低等因素限制。此时,分是租赁燃起的星星之火,仍在挣扎求生。

分时租赁打出的口号是可以按分钟计费,目前用户普遍选择的还是整日租,时租可能一周就几个订单。整天出租率甚至在20%左右,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从而导致很多分时租赁运营商开始以包月的形式,将旗下的车辆租给企业或团体,减轻自身压力。

相比共享单车巨额的押金收益,分时租赁的汽车几乎是没有的。有些运营商的押金在一千多左右,用来支付汽车有可能产生的罚单。但是相比共享单车几十到二百九十九的押金,对很多人来说,基本都会选择到了时间就提取出来。加上没有共享单车庞大的用户量,在期间押金产生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分时租赁16年的繁荣开始沉寂,各色单车仍旧会在街头巷尾飞驰,落寞的分时租赁还是在行业自嗨中死去,还是在沉默中引发最后一轮的疯狂,如果你正在经历共享单车的大戏,也请停下来看下分时租赁的命运。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润飞飞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