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16年首批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申报启动 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项目

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显示,按照国发64号文件关于先期启动5-10个试点专项的要求,科技部等部委凝练形成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6个试点专项,并公布了“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2016年首批在6个技术方向启动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技术、电机驱动控制器功率密度倍增技术、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堆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电动汽车结构轻量化共性技术、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互联互通技术等19个项目。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发资〔2015〕3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各有关单位:

《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重点专项下设项目,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课题),指南以项目形式进行征集。按照国发64号文件关于先期启动5-10个试点专项的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凝练形成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七大农作物育种”6个试点专项,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部署,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并附上各试点专项的指南编制专家名单,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限推荐与其有行政隶属或者人事管理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限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限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

二、申请资格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工作时间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对于部分试点专项设立的青年项目,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40周岁(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项目或青年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均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6月底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4.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6个试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试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试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试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5.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试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6.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7.对于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请详见各试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参与人员承担改革前科技计划在研项目和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科技部将组织对项目申报人资格进行复查,如发现违反以上规定者,取消申报项目,并纳入诚信记录。

三、申报方式

1.网上填报。请组织申报单位按要求进行网上申报,项目申报书具体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网络填报的受理时间为:2015年12月1日8:00至2016年1月4日17:00。其中,“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申报工作有特殊要求,请详见该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most.cn。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参考往年推荐规模,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请者及其合作方的资质、科研能力的审核把关,并出具推荐函。

请各推荐单位于2016年1月6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网上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纸质,一式2份)及光盘(Excel格式)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写字楼,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联系电话:王楠,010-88654074。

3.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请各申报单位于2016年1月6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项目申报书(网上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纸质,一式2份),寄送承担项目所属试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各专业机构寄送地址及咨询电话如下:(3)“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咨询电话:010-88375474;010-68343411。

“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本专项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项目。

1.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

1.1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探索锂离子电池极限能量密度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新型高性能储锂电极及其反应机制、低成本合成和应用技术;研究材料的结构演化机制和性能改善策略。探索动力电池新体系,研究关键电极材料及其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性能演变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电池极化模型和仿真设计方法;发展电极微结构和电极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研究新型高性能隔膜和电解液;开展电池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问题的相关基础研究。

考核指标:新型锂离子电池样品能量密度≥400Wh/kg,新体系电池样品能量密度≥500Wh/kg。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2项

1.2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高容量/高电压正极材料、碳/合金类高容量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发展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新型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等;开展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和防范机制、均一性和寿命的影响因素及工程化改善技术研究,开发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实现装车应用。

考核指标: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寿命≥1500次,成本≤0.8元/Wh,安全性等达到国标要求;年生产能力≥2亿瓦时,产品累计销售≥3000万瓦时或装车数量≥1000套。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3项

申报要求:电池企业牵头申报

2.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

2.1高温电力电子学及系统评测方法研究(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电力电子芯片与模块的设计理论、建模方法及测试技术,包括高温芯片和高温模块的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高温无源器件和高温驱动电路的设计理论,高温失效机理、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以及高温测试技术。建立多物理场耦合的高温功率芯片、模块、无源器件、控制芯片的模型。研究高温、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设计理论,以及建模和评测技术,形成综合评估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车用高温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行业技术评测规范;电机控制器样机峰值功率密度≥36kW/L(105℃),匹配电机额定功率20-60 kW,最高效率≥98.5%,通过高温适应性和耐久性评测。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2.2电机驱动控制器功率密度倍增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IGBT芯片、驱动电路、电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部件关键技术,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的电力电子总成技术;研发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低感、低热阻无源器件,高集成度的功率组件和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

考核指标: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密度≥17kW/L,最高效率≥98.5%,匹配电机额定功率20-60kW,功能安全满足ISO26262标准ASCIL C级的要求,设计寿命达到15年或40万公里;装车应用≥10000套。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

3.1智能电动汽车信息感知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电动汽车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车辆全状态参数辨识、复杂环境感知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自主驾驶决策方法及人机共驾交互理论,智能电动汽车复杂耦合系统动力学及运动规划与控制理论。

考核指标:建立智能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复杂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规划、决策与控制设计方法;在样车上应用,基于车载环境感知系统,行人及障碍物识别率≥95%,周边车辆驾驶行为识别率≥90%;生成动态可行驶路径准确率≥95%,实现100ms 内最优运动轨迹规划,车辆轨迹跟踪误差≤20cm。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3.2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满足从结构化道路到非结构化道路等复杂条件下对多目标分离、检测、识别与稳定跟踪的车用雷达及其信号处理算法技术;开展车用雷达与相机一体化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突破智能电动汽车线控制动器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驾驶行为分析的各驾驶辅助功能算法,系统集成及整车应用匹配技术和测试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车用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满足产业化应用要求,纵向可测距离≥140m,横向分辨距离≥60m;开发出雷达与相机多传感器一体化信息融合技术和环境感知系统,装备车辆后行人识别距离≥60m,车辆识别距离≥100m;突破各驾驶辅助技术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线控制动液压力控制精度≤0.1MPa,10MPa主动建压时间≤170ms,样车具有先进的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碰撞预警、车道线偏离报警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实现千辆级新能源汽车应用。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18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4.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4.1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研究(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新型低铂或非铂催化原理研究与催化剂研制,高稳定性固体电解质离子传导机理研究与膜材料研制,高性能、低成本气体扩散层传质机理研究与扩散层材料研制,金属双极板低成本、耐蚀导电改性层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多维度、微尺寸金属薄板精密成型方法研究;单电池工程及结构、流体综合仿真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极低温特性及启动策略研究,空气杂质对燃料电池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

考核指标:样品膜电极铂用量≤0.125g/kW,功率密度≥1.4W/cm2,耐久性≥10000h;建立电堆-30℃储存与启动技术方法、三级空气质量耐受性技术方法。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4.2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堆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扩散层(碳纸、碳布)、复合膜、低铂催化剂、膜电极(MEA)的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金属双极板制造工艺和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全尺寸单电池流场与流体分配的优化技术,电堆结构、组装工艺及电堆一致性保障技术,无外增湿电堆关键技术,以及电堆耐久性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膜电极铂用量≤0.2g /kW,耐久性≥10000h;金属双极板厚度1-1.5mm,腐蚀电流1μA/cm2,耐久性≥5000h;电堆比功率≥3.1kW/L,耐久性≥5000h。形成小批量生产工艺,实现试生产。开发的膜电极和电堆等部件应用于不同类型燃料电池发动机。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

5.1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与动态控制方法研究(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的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和性能,建立混合动力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及测试平台、整车测试评价平台,开展测试评价;研究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建模、分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开发工具软件;研究动态控制理论和算法、能量管理方法,并实现整车应用。

考核指标:完成3款车型动力系统的测试评价,发布年度研究报告。形成1套开发工具软件和控制方法,并至少用于2款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5.2主流插电式轿车混合动力性能优化(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混合动力总成及控制系统优化,包含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变速箱及其控制系统等优化;开展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开展整车控制和集成优化,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性能优化;开发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

考核指标:0-50km/h加速时间≤2.5s;最大爬坡度≥30%(轿车),≥60%(SUV);燃油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较第四阶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比例≥40%(轿车),≥30%(SUV);百公里综合油耗≤1.3L(轿车),≤1.8L(SUV);综合工况纯电续驶里程≥70km;实现销售≥5000台。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纯电动力系统

6.1电动汽车结构轻量化共性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电动汽车轻量化材料(复合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性能评价、成形工艺与零部件轻量化结构设计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碳纤复合材料界面与零部件各向异性设计方法;研究全新架构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多材料连接数学模型与疲劳设计技术;研究典型零部件与整车轻量化综合评估模型和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轻量化基础数据库与典型零部件轻量化评估模型;完成相关标准和规范15项以上;实现高强度钢、轻合金至少在2款车上系统性应用;实现碳纤维材料至少在1款车上系统性应用。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6.2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全新材料与结构形式下的载荷分布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开展车用碳纤维低成本原材料和工艺技术研究,突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体和铝合金电池框架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实现多种轻质材料及多种先进成形工艺集成应用,掌握轻量化的新能源轿车整车试验验证和评价等核心技术,开发出1款轻量化纯电动轿车。

考核指标:轻量化纯电动轿车与传统钢结构的同尺寸、同配置车型相比,车身与底盘共计减重30%以上,最高车速≥150km/h,安全性达到C-NCAP五星要求。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3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互联互通技术(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关键技术,包括:交、直流充电过程中的电池状态安全监测、预警和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指充电机通过与BMS通信,读取、存储动力电池性能参数,检测电池性能参数是否异常,基于存储历史数据库,研究对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预测的方法),交、直流充电设备的电气安全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输入/输出电压异常保护等),建立电池、供电与充电等系统的一体化安全评估体系;研发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融合关键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研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关键技术,建立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数据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充电设施对BMS保护需求的响应率达100%;充电设备的电气安全保护合格率达100%;对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安全事故的预警率达100%;应用以上技术的示范车辆规模≥5000辆;提出动力电池安全性隐患预测方法,形成运行安全性技术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年1月-2017年12月

拟支持项目数: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1.申报说明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必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

2.申报咨询

联系人:李阳、王澎、金茂菁

电 话:010-88375474、010-68338934、010-68343411

电子邮件:liy@htrdc.com、wangp@htrdc.com、jin@htrdc.com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