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港股 IPO,地平线的长期主义与三大战略思维
地平线,这家智驾科技「顶流」终于露出全貌。
3 月 26 日,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建投为其联席保荐人。
事实上,业内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地平线递交招股书的动作。两年以前就有人爆料地平线即将 IPO,消息真真假假。
直至这周,地平线一切就绪,开启 IPO进程。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市场对地平线认可度不低,此次港股 IPO 成功概率很高,但更具体的估值要看发行窗口期。
透过招股书,原本低调的地平线全貌得以展现。
招股书显示,地平线 2023 年收入达到 16 亿元,近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 82.3%,实现规模化增长。
这个数据也打破了资本市场对于智驾科技企业增长率、盈利能力不佳的偏见。
同时,这也验证了地平线已经越过了智驾科技企业最难越过的技术关、商业化关,奔向 Next level——资本市场关。
01、招股书里的基本盘
地平线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是港股 IPO 的关键一步。
一般来说,IPO 过程可分三阶段:准备阶段、申报审核阶段、发行上市阶段。
在准备阶段公司要规范治理结构,调整业务财务状况还要与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及律师事务所对接。
以此来看,至少在一年前,地平线就已经开始在内部筹备 IPO 文件。
申报审核阶段,要向交易所提交招股书等申报文件,并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回复交易所或证监所提出的审核问询,如果通过就可以进入上市发行阶段,如果没有通过则需要重新申报或放弃 IPO。
IPO 意味着企业交表,讲究信息公开透明化,这对于估值与营收倒挂的企业并不友好。
所以,交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还在亏损急需造血,另一种就是企业不会卡在商业化能力上,顺利进入上市 IPO。显然,地平线属于后者。
目前地平线正处于申报审核阶段,这也意味着地平线很大概率将在 3-6 个月后,再为港股增加一家智驾科技企业上市公司。
为什么说很大概率?因为从披露的招股书信息来看,地平线冲刺 IPO 成功率很高。
相比美股,向港股递表并不简单,往往对于申请公司的技术能力和商业化水平要求严格。不仅对年度营业记录报表的透明度要求高,而且对盈利、市值、收益、现金流都有相应标准线。
根据港交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第 18C 章,对于特专科技企业,已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为 60 亿港币,未商业化公司市值为 100 亿港币,且对于已商业化公司来讲,对收益还有要求——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所产生的收益,至少达2.5 亿港元。
地平线之所以自信满满递表港股,在于其在报表中展现的充分的商业化能力。
地平线 2023 年收入 16 亿元,图源自地平线招股书
说三个核心数据:
增长数据上,地平线在过去三年内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速度。2023 年收入 16 亿元,2022 年至 2023 年高级辅助驾驶及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装机量在一年内增长了 4 倍。
单独拿年度收益来看,地平线的年度收益是港股 IPO 要求对应指标的 6.4 倍。
商业量产上,地平线过去的计算方案累计交付量达到 500 万片,仅去年一年新增了超过 100 个定点车型,2023 年的毛利率达 70.5%。
量产和毛利,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迈入商业化的核心指标。
70.5% 的毛利率数据在科技企业中已经算是第一梯队,且这个数据比目前苹果、特斯拉的毛利率还高。
据悉,苹果 2023 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45.9%,特斯拉 2023 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17.6%。
但除了这些基础数据之外,地平线在量产项目上还有一张底牌——地平线是目前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及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定语有点长,再说明白点。除了 Mobileye 和英伟达这两家外企,地平线是 ADAS、NOA 计算方案市场中市占率最高的中国公司。
据悉,2023 年地平线在中国 ADAS、NOA 计算方案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23.65% 和 35.49%,而且中国前十大车企均为地平线客户。
地平线招股书部分商业生态图谱
这相当于,地平线不仅笼络了新势力的欢心,同样也获得了传统车企的赏识。事实上,地平线的智驾方案已经被 24 家车企(31 个汽车品牌)的超过 230 款车型采用。
这种拥有强商业化能力的智驾科技企业,很难被港交所拒绝。
02、三大思维助力,IPO 是「自然成熟」的结果
地平线成立于 2015 年,从当下看,地平线成立的九年也是中国智驾产业飞速发展的九年。
因此,地平线算是整个智驾行业的亲历者。
但只经历不创造,就毫无用处。
地平线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国内第一个提出建设供应链生态圈、第一个用前瞻算法指导计算架构设计、首家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及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家智驾科技企业是具备领袖气质的。
根据地平线的商业模式以及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多次的公开发言,就会发现地平线在商业、技术、生态关键领域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思维是面向用户的量产思维。
量产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相关,做智驾芯片量产更是长坡厚雪。从设计芯片到流片需要 1-2 年,做车规级认证需要一年,认证后上车做测试还需要一年,技术测试成熟后才可量产。
所以,量产思维是要在芯片没有成品时就完全建立。
地平线征程 2、征程 3 在 2021 年便已大规模量产,而其在高等级智能驾驶计算方案的首个大规模量产的产品是征程 5,这在业界被视作行业标杆。
2018 年时,地平线内部启动征程 5 项目,到了 2022 年 11 月地平线量产上车。
这中间研发、测试时间整整花费了四五年,这也是为什么余凯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不怕「新玩家」,因为现在有新玩家入局,至少要等到 2028 年才能在量产市场上碰面。
因为量产思维,所以要洞察用户需求、要提前布局、更要在一线与车企打配合战。
地平线与理想的知名一役就是征程 5 上车理想 L8,靠着高效能和灵活易用的计算方案、全方位开放赋能的商业模式以及一线工程师入驻主机厂的服务能力,征程 5 这颗芯片在业界打响了名声。
截至目前为止,地平线征程家族出货量超过 500 万片。
第二个思维,软硬协同的技术思维。
地平线有意思的点在于,要做最懂算法的芯片公司、最懂芯片的算法公司。
在技术层面地平线的算法、芯片双强,也就是地平线一直秉承的、行业也在遵循的软硬协同技术路径。
比如,地平线最新的征程 6 旗舰,地平线采用的 BPU 纳什架构就是软硬结合的产物,将这种专为大参数模型计算设计的架构与硬件紧密融合,能够发挥芯片的最大计算优势。
软硬协同的技术思维是跟商业模式绑定在一起的,两条腿都强了才有更多与车企合作的空间。
地平线技术产品矩阵
因此,地平线也同步采用多元开放的合作模式,撬动了与更多车企合作的空间。
第一种地平线向主机厂提供软硬一体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第二种地平线提供芯片和开发工具链,车企自研感知、决策相关上层算法;
第三种车企只采购芯片,其他算法软件可由车企自研。
据汽车之心了解,地平线不仅为车企提供芯片,还提供软件算法技术⽀持和配套⼯具链(编译器、训练平台、仿真软件),通过这种多元的合作方式,地平线拿到了不少合作伙伴和车企订单,彻底打响了在业界的口碑。
第三个思维,广交好友的生态思维。
地平线在业内率先提出打造生态圈。
建立芯片生态成为地平线创立之初就重点思考的问题。
2021 年,余凯就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智能化战略转型面临三条路径,包括依靠全栈智能化巨头、生态共赢以及垂直自研。在他看来,最合理也最有前途的就是生态共赢。
也就是 2021 年,地平线正式对外提出了「开放共赢、全维利他」的生态战略。按照这样的理念,地平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打造出了链接智驾产业上下游的生态圈。
具体来说,这样的朋友圈包括芯片厂商、Tier1、主机在内的上中下游,而能走进生态圈的都是一批引领产业革新,代表技术进步风向标的玩家。
截至目前,地平线连接了包括软硬件 Tier-1、ODM、IDH、芯片、图商、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伙伴 100 余家生态伙伴。
链接的方式或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是强强联合服务车企,更为深度的也有以投资的方式,巩固生态根基。
地平线的生态圈将分工合作体现得淋漓尽致,地平线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的关系来为主机厂提供全栈自研能力,主机厂来决定到底是全栈还是半栈。
可以说,与生态伙伴分工协作,共同服务好消费者,就是地平线走向成熟量产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量产、技术、投资思维的加持下,今天走向 IPO 的地平线其实是自然成熟的结果。
03、IPO 关键一跃,十年为期击穿市场
地平线不是首家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但有可能是上市最为顺畅的企业之一。
回头看,地平线的融资之路一直很顺畅,是一个一直被资本青睐的公司。
截至目前为止,地平线已累计获得十余笔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中金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还有包括中国一汽、广汽资本、长城汽车等多家汽车公司资本投资,总累计融资超30 亿美元。
对于资金,地平线「不慌」。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地平线通过量产项目自建起了健康的资金池。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次能成功冲击港股,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为其进行融资输血,继而扩大研发和人员规模。
据消息透露,地平线这次计划募资约 5 亿美元。
从地平线自身角度而言,融资输血是为了下一步持续增长引入资本活水。
据招股书显示,地平线将从投资技术、赢得量产、丰富产业生态、吸纳人才、吸引全球合作伙伴来加大扩张步伐。
以吸引全球合作伙伴这一条来说,这意味着地平线将在合作大众的基础上,将有意从中国车企客户拓展到国际车企。
过去,余凯强调过慢的力量。「总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真正长期有价值的企业,有可能是慢发展。」
对内,慢变成了一种企业价值——这种慢是地平线坚持创造用户价值,提升驾乘体验,让人们生活更安全更美好的企业价值。
对外,地平线扩张的节奏确实变快了。
对于整个行业来看,地平线 IPO 的快节奏强化了一个信号:智驾科技企业的春天正在回归。
从更宏观的市场需求来看,今天新能源汽车的高阶智驾渗透率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增长。
数据显示,2023 年 12 月,国内头部厂商高阶智驾选装率达到了48.73%。
同时,今天传统燃油车也有了搭载智能辅助驾驶的可能性。
据汽车之心了解,不少智驾供应商正在开发针对燃油车的方案。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市场对于智驾功能的需求都变得更强烈。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原本正在经历寒冬的智驾行业有了复苏的迹象。
开年,速腾聚创登陆港交所。
紧接着,毫末智行宣布获得超亿元 B1 轮融资,此外也有许多智驾企业正筹备陆续上市。
长期来看,在余凯心里,地平线想要做的是智驾科技版的微软。
他认为地平线就应该和时代同步,就像微软一样,不被竞争牵着鼻子走路。
10 年前微软的收入只有 1 亿美元、1 个 IBM 这样的大客户,但十年后的今天,微软市值 3.4 万亿,呈 U 型逆转,超越谷歌、苹果重返巅峰。
对于地平线的成长周期,余凯曾预言向微软看齐,以十年为期,将产业击穿,成为绝对的市场老大。
以此看来,地平线冲击 IPO 只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