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层:用啪啪打脸,换取哗哗数钱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一片杀红了眼的红海中,为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车企高层们纷纷给营销加猛药,采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注意力经济和过度营销的加持下,一些车企高管的言论频频暴雷。他们夸夸其谈的营销话术背后,是与事实大相径庭的严重背离,是心知肚明的拉踩,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自欺欺人,也引来一波波网友的群嘲。
“啪啪打脸”成为近年来汽车圈内屡见不鲜的营销常态。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引发了对于汽车行业营销方式的深入反思。
1.只要车好卖,啪啪打脸不怕疼?
行业大佬的声量在汽车圈内格外振聋发聩。“啪啪打脸”,从来不乏行业大佬的身影,脸皮越厚、被打越多、越不怕疼,“哗哗数钱”的声音就愈加悦耳动听。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怀疑态度,甚至直言“无人驾驶是忽悠”。
图/王传福讲无人驾驶
来源/搜狐:你我看世界百态 新能源观截图
可现实情况是,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把智能无人驾驶作为重大技术突破方向。包括比亚迪在内,他们或自研或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武汉等地的街头,更是数以千计地出现了商用的无人驾驶网约出租车。
打不打脸?其实也可能是王总的烟幕弹,他告诉你们,无人驾驶不能信,但背地里使劲研究,牵手华为,寄希望有朝一日轰动世界。
王传福还曾高调宣传,要将“自燃”从电动汽车的字典里抹去。网络时代,讯息的实时性超出我们的想象。王总话音未落,一张张比亚迪自燃的图片、一段段比亚迪自燃的视频扑面而来。甚至还没交到消费者手中的比亚迪,在高速公路的板车上,没人碰没人摸,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切切实实地燃了。
图/王传福讲刀片电池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曾表示,零跑汽车将在智能驾驶领域成为行业领先者之一,但目前看来,零跑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仍有待巩固。在宣传其热销车型零跑C11、零跑C01以及零跑T03时,朱江明曾强调这些车型具有优秀的续航里程,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需求。
然而网络平台却收到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反映这些车型的实际续航里程远低于官方宣传的数据,导致了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也让零跑汽车高管的言论显得有些言过其实。
图/零跑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投诉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智己汽车CEO刘涛同样在公开场合对自家产品和技术有过较高期待的表述。他曾提到智己汽车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量产的企业之一,将在特定城市推出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
豪言壮语脱口而出,但市场不会用假话给你助威。截至目前,这些车辆尚未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这也让刘涛的一些预测显得有些过于乐观。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多次发表对未来汽车市场的预测,其中不乏高调的言辞。他曾宣称华为问界M5将吊打特斯拉:“我们的车(华为问界M5)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特斯拉,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
图/问界M5发布会多场景模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然而,随着产品的上市,华为问界M5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表现距离特斯拉的水平有明显差距,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与余承东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他的言论成为了“打脸”的典型案例。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华为问界M5在当年的销量仅为特斯拉Model Y的约1/10。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在L9发布会上宣称:“理想L9是500万内最好的家用SUV”。然而,理想L9上市后却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如高速NOA失灵等安全事故。这些问题不仅让消费者对理想汽车的产品质量产生质疑,也让李想显得颇为尴尬。
图/理想L9发布会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2.以“打脸”换“数钱”的背后逻辑
这些“啪啪打脸”的现象反映了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过度营销问题。一方面,车企希望通过制造话题吸引公众注意,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
“啪啪打脸”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
车企高层通过高调言论吸引公众注意,即使最终结果与言论不符,也能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关注度。这种行为有助于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购买决策时考虑该品牌的产品。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车企能够在短期内实现销量的增长,从而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高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激进的市场策略,以期实现短期业绩的提升。尽管车企高层的打脸行为备受争议,但这些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品销售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实现了其哗哗数钱的目标。
理想连续7个季度实现盈利,赛力斯凭借问界的热销一改颓势,诠释了只要说得出嘴,抱得稳腿,赚钱好像也不是难事。
图/理想二季度财报部分数据
来源/微博:汽车商业评论 新能源观截图
虽然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如预期那样快,但王传福的言论为比亚迪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燃油车时代的不尽如人意,新能源时代的傲视群雄,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多少有些关联。
李想在2021年表示理想汽车不依赖自动驾驶,但随后也不断发力智驾,据称已稳居端到端的头部阵营。
或许,“打脸”已成为车企高管的KPI,打脸越狠,腰包越鼓。与其在籍籍无名中死去,还不如牛皮吹得满天飞,“啪啪打脸”不可怕,有“打脸”机会总比无人问津要好,毕竟在激烈搏杀中能“赚到钱”最重要。
对于车企来说,产品不行,大话来凑,能骗多少是多少,能骗多久是多久,大不了停产了事。
然而,车企需要权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短期内的“黑红”,通过过度营销获得的曝光和销量增长确实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得不偿失。
3.黑猫白猫论,要兼顾眼前和长远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但这需要加上一个限定条件:在造车新时代,迫于压力对流量的追求是短期行为,不能长期为之。
过度营销不仅无法长期维持消费者的兴趣,还可能因承诺与实际不符而损害品牌形象。如果一款新车上市前被宣传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消费者就会产生质疑和失望情绪。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会对该款车型失去信心,甚至会对整个品牌产生怀疑。
当消费者发现车企的宣传与产品的实际表现存在较大差距时,会逐渐失去对品牌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丧失,想要重新建立将十分困难,这对品牌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频繁出现的过度营销现象会导致整个市场环境恶化,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车企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更为激进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这种无序的竞争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图/经济日报评价过度宣传
来源/财联社电报 新能源观截图
作为行业媒体,应当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客观公正地报道行业动态,揭露虚假宣传,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同时,媒体也应该为车企提供正面案例,鼓励其采取健康可持续的营销策略。
车企自身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避免夸大其词的宣传。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汽车行业的营销行为,打击虚假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鼓励企业间开展良性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长远来看,汽车行业需要摒弃短视行为,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依赖过度营销来吸引消费者。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之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车企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公开声明,避免“啪啪打脸”的尴尬局面。同时,整个行业也需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