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净债务高达3230亿?超自称10倍,背后隐忧令人震惊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953字,阅读时间9分钟
比亚迪用“三冠王”(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为自己的2024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然而,如此耀眼的行业巨头,却遭遇了香港沽空机构GMT Research对其财务问题的质疑:供应链融资犹如债务隐藏的“迷雾”,应付账款成为透明度缺失的“黑洞”,支付周期过长让供应链成为一柄“双刃剑”。
比亚迪高负债率的质疑在业内犹如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树大招风的比亚迪能不能扛住这波沽空狙击,能不能理直气壮地硬气回怼,是否能在这次风波中逢凶化吉呢?
1. 迷雾重重:比亚迪财务漏洞一箩筐?
先来认识一下这家名为GMT Research的研究机构。
这是一家在金融市场中专注于通过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以发现潜在投资风险的机构,在金融界以敏锐嗅觉和大胆质疑著称。其总部位于香港,因为常常活跃在港股、美股,大力做空一些中概股而多战成名,曾经沽空的公司有:58同城、京东、安踏、特步、361度……而GMT最知名的狙击对象是如日中天的恒大。
2023年12月,GMT Research发布针对恒大的报告称,恒大明显夸大收入及盈利,可能多年从未盈利,理由是恒大改变收入确认方法,使超6640亿元收入和1020亿元净利润逆转,且过去两年半毛利润仅160亿元,还对恒大亏损规模、合同负债比例低等提出质疑。
图/2023年GMT指出恒大或从未实现盈利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报告发布后,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恐慌。恒大的股价和债券价格双双暴跌,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恒大的信用评级,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难度。GMT沽空事件不仅对恒大造成了致命打击,也对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隔一年,春节前夕的2025年1月末,GMT把枪口瞄准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一哥”比亚迪。GMT Research针对比亚迪发布的沽空报告旋即在市场上引发轩然大波。通过对这份报告的研读,诸多令人瞩目的质疑点浮出水面。
图/GMT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净债务可能接近440亿美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GMT Research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比亚迪对供应链融资过度依赖,以此来掩盖其不断飙升的债务水平。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借助债务推动扩张本是常见手段,但该机构认为比亚迪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具体而言,比亚迪通过将应收账款从资产负债表中移除,无论是采用出售还是抵押的方式,同时将超过90天的应付账款重新定义为债务。基于这种独特的计算方式,GMT Research得出,在2023年6月30日,比亚迪的实际净债务约为3230亿元(人民币,下同),这与比亚迪官方所公布的277亿元相比,差距高达10倍有余。这种巨大的落差,无疑让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的债务负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在比亚迪的财务报表中,“其他应付款”项目的变化十分惊人。从2021年底的413亿元,迅猛增长至2023年底的1650亿元。GMT Research对这一巨额增长背后的原因表示担忧,他们怀疑这些应付款项中可能包含了供应链融资相关内容。然而,比亚迪在财务报告中却未能提供详细的信息披露,这使得投资者在评估企业真实财务风险时,犹如置身于迷雾之中,难以看清真相。
比亚迪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周期平均达到了275天,这一数据与全球其他地区汽车制造商普遍的45-60天支付周期相比,显得极为突出。尽管在国内商业环境中,较长的支付周期并非个例,但这种情况对比亚迪的供应链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一边是,较长的支付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比亚迪自身的资金压力;另一边是,它给供应商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长时间等待货款,导致供应商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其正常的生产运营,进而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2. 深度剖析:比亚迪回击和背后隐忧
除了供应链融资、应付账款、支付周期之外,GMT Research还在会计处理合规性以及对投资者透明度等方面,对比亚迪提出了质疑。
GMT Research认为,尽管比亚迪的会计处理符合中国会计准则,但在美国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要求企业披露供应链融资对负债、现金流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情况下,比亚迪未能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同时,他们也认为,比亚迪将债务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呈现为营运资本的一部分,投资者难以知晓这些债务的具体条款、资金提取速度以及支付对象,这种不透明性增加了投资风险。
图/GMT分析师观点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面对GMT Research的质疑,比亚迪迅速做出回应,强调自身财务状况稳健,各项财务操作均符合相关法规与会计准则。然而,市场对这一回应的接受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财务角度深入分析,比亚迪若确实通过供应链融资来掩盖债务,这无疑会误导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担的认知。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依赖于企业所公布的财务数据来评估其偿债能力与财务风险。若企业实际债务被严重低估,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高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企业真实的债务风险暴露,投资者将面临损失。
由于比亚迪在“其他应付款”项目上缺乏详细信息披露,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投资者无法确切知晓企业债务的具体构成与来源,也就无法精准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稳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在投资比亚迪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可能因此而放弃投资。
图/比亚迪“其他应付款”金额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较长的支付周期虽然在短期内对自身资金周转有利,但从长远来看,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供应商长期面临资金压力,可能会寻求其他更稳定的合作伙伴,或者因资金链紧张而无法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与供应及时性。这不仅会破坏比亚迪与供应商之间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还可能导致比亚迪自身生产受阻,进而影响产品的交付与市场声誉。
在中国,虽然较长支付周期较为普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不断升级,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面临挑战。一旦供应链出现不稳定,比亚迪必然会受到反噬,其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影响。
3. 影响几何:比亚迪能否逢凶化吉?
面对此次风波,比亚迪的股价出现了明显波动,投资者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业内分析师认为,GMT Research的质疑虽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比亚迪确实需要更加重视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消除市场的疑虑。
行业专家则指出,比亚迪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稳健性,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报告发布后,比亚迪应着力加大财务信息披露力度,详细解释各项财务数据的构成与变化原因,试图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同时着手优化供应链管理,寻求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互利的合作关系,以缓解供应链压力。
图/比亚迪近年财务状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但竞争也日益激烈。此次质疑对比亚迪的品牌形象、市场信任度以及行业地位都带来了冲击。在行业内,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机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抢占比亚迪的市场份额。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面对比亚迪此次财务风波以及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应保持理性与谨慎。对其他同业参与者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务必注重财务健康与供应链的稳定,加强信息披露,以应对市场的各种挑战。
图/2024-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预测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口碑与销量紧密相连。一旦其口碑下滑,销量出现较大波动,那么原本紧绷的供应链、资金链等链条可能会断裂。这对于比亚迪来说,将是一场大危机。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往往会考虑企业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财务问题引发专业研究机构的质疑,可能会让部分消费者对比亚迪的信心产生动摇,进而影响其市场销量。因此,比亚迪能否成功化解此次危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兴衰,也牵动着整个行业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心。
【头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