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江湖风云变幻,车企纷争不断。在这汽车的江湖里,有的车企追求奢华,有的车企专注性能。而比亚迪,恰似那遗世独立的侠客,于喧嚣中坚守自我,以独特的风范和卓越的实力,走进了千家万户。
话题1“油电同价”一些专家聚集在一起探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只因某车企卖自家车比同行便宜引来无数非议。画面很像网络上偷吃别人外卖的段子:“问我为什么偷外卖?那我倒要问问你为什么要点外卖呢,点了外卖还想吃外卖?好事怎么都让你占了。。。。。。” 按照这个脑回路,这些人的思维是:“便宜能盈利已经过分了,凭什么你还要给用户这么好的体验?凭什么还能这么省油?凭什么还给这么多配置?怎么好事儿都让你占了呢?”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溢于言表。
无奈,此车企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打了个比喻,他说:“没有牌就过,不要志气,更不要掀桌子,还有下一把。”却遭某某车企高管的反唇相讥实在让人始料未及。“如果桌牌上有人‘出老千’,我们就要发出预警,就要站出来,‘敲桌子’,甚至‘掀桌子’。”在巨大的格局差距面前,我们不禁要问:打牌等于赌博吗?普通人眼中,打牌是一项娱乐活动。什么人眼中打牌就是赌博,需要有“老千”这么专业的人物出场?
总之一句话,凭什么要卖给消费者这么便宜的好车?重点是不仅便宜还有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别人搞个不负责任且说不定是不是领先的“自动驾驶”就敢让消费者付出几万到几十万的溢价。你这么实打实的做工用料还有技术,还卖这么便宜就不对!
话题二:全民智驾。从“自动驾驶是资本裹挟的游戏”到“全民智驾”。比亚迪的初心变了吗?首先自动驾驶不等于智驾,王总口中的自动驾驶是全场景下,驾驶员零接管零辅助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是出了问题厂商必须承担全部责任的成熟技术。 智驾仅仅等于司机要随时准备接管车辆驾驶,一旦发生事故,厂商完全不负一丁点儿责任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全民智驾”此举,是告诉消费者,某些车企为卖点的智驾本身并不值钱。智驾平权的底层逻辑:规模、数据与生态闭环。“规模换数据,数据哺技术”的生态闭环。请注意早在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之时,就提出了“安全才是汽车最大的豪华。”
“凑合能用和安全好用……”好不好用,起码人家没让老百姓单花钱买,安全好用?敢对你的智驾导致的事故负责任再说吧。
“没有大模型,没有大数据,没有高算力,东拼西凑出一些智驾方案,用智驾为噱头去提高销量,拿消费者来当试验品…….”这段话说的很好很对,只是针对的对象有误,应该对上面那位说安全好用的仁兄说,因为智驾是人家有且唯一的卖点。
2025年2月28日,工信部发声: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看到了吧,自动驾驶不等于智驾,其意义天差地别。
去年一位刚中了纯电指标的朋友让我参谋买车。我和他说如果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除比亚迪外别无选择。而纯电动汽车,比亚迪的性价比未必最高。建议他多试驾,尽量晚些出手购买。最后他如我所想的选择了小鹏P5,因为那时14万内的纯电动汽车里只有P5具备部分智驾功能。而放到今天来看,无论是秦PLUS,还秦L都是更完美的选择。而朋友买车之后的两件小事,第一购买ETC,第二购买充电桩。这两件事情加起来或许说当时不带智驾的秦PLUS未必那么没有竞争力。最近看到其他车企发布6万多元的车型也要搭载智驾系统,对消费者来说,比亚迪又引领了智驾平权。
话题三:油电同速,这是一次改变我个人对电动汽车观念的重要时刻,虽然从2013年起我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爱好者,但时至油电同速推出前,我从骨子里是不接受纯电动汽车的,正是因为补能问题,虽然在5-6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和我说过,充电速度一直不是车和电池的问题,而是电网是否支持的问题。5分钟400公里,接下来和中石化共建3000个超充电桩,再无可疑虑。更值得称道的是,发布兆瓦充电后,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里还致敬了不同赛道的换电技术路线。
近日便有车企发声,称自己可以做到1.5兆瓦更快更好。吵吵闹闹本是人间烟火气,在一起互相激励相互竞争,有利于行业延续高速发展,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普通汽车消费者!
话题四:从“源字中国”说起的东方美学:比亚迪是第一家执意把汉字写进汽车功能按键,写进汽车历史的车企。(下面是比亚迪源字中国宣传片里的三处截屏)
车有多宽,车边上有多少人?和车的主人身份地位相符,千年未变!
作为资深新能源汽车爱好者,第一代新能源汽车车主。我有幸亲历且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在国家战略促进下,十年间汽车行业的惊天巨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每月销量不过千到如今的月销超百万。一千倍的增长背后是天量资本的角逐,是海量资源的投入,更是千万从业者的呕心沥血。通过新能源汽车战略,中国汽车从技术到市场,已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在汽车设计,汽车审美方面仍然只能跟随西方美学,西方设计。诚然汽车造型设计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和有百年造车史的国家相比,汽车造型设计美学的方法和语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技术为骨、文化为魂,将中式美学深植于汽车工业基因。以汽车做媒,让它成为全球消费者重新认识中国设计的窗口——让每一辆车,都成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在中国车企你追我赶的今天,谁会是下一个能推动中国汽车设计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再到“美造”的跨越升级的企业呢?
新能源汽车架构打破百年设计枷锁,为中国文化上车创造历史机遇。在新能源时代,让中国汽车设计既有技术的自由,又有文化的自觉。这不是选择题,而是中国车企从“制造优势”转向“全维度领先”的必答题。
江湖云谲波诡,豪侠仗剑而行。当制造的筋骨在齿轮间生长,智造的星辉于代码中闪烁,"美造" 的江湖尚待破局者。是深藏于图纸的铸剑师,还是破界而来的执灯人?终有侠客执时光为刃,将青铜的厚重、水墨的灵韵锻入钢铁之躯,挥剑劈开工业美学的沉沉雾霭。且看这江湖风云开阖,且待某夜寒芒乍现——或许此刻,正有人就着三更月色淬炼曲线,让东方美学的魂魄在笔尖凝成霜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