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在上海车展,联发科为智能座舱释放「升阶魔法」

2025 年,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正在持续加速。

智能体 AI 的崛起,正重塑座舱交互的未来,DeepSeek、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纷纷落地车载场景,为智能座舱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舱驾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成为上海车展上核心关键词之一,以汽车厂商们展开激烈竞逐,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这两股力量的交汇,正在重新定义汽车智能化的技术标准。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联发科在 2025年上海车展上重磅发布天玑旗舰座舱芯片 C-X1。

凭借 3nm 制程和双 AI 引擎带来的 400TOPS AI 算力,C-X1 将智能座舱芯片性能推向新的巅峰,为这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注入强劲动力。

01、双 AI 引擎,打造全球最强智能座舱芯片

智能座舱,作为汽车人机交互的主要组成,已从单一的驾驶空间转变为集资讯、娱乐、交互、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空间。

进入 2025 年,支持大语言模型(LLMs)、多屏高分辨率显示、DMS/OMS、AR-HUD 甚至是车载大型 3A 游戏等 AI、安全和娱乐应用,是新一轮座舱计算平台升级的趋势。

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便是联发科面向这一趋势投入的一颗「深水炸弹」。

在性能上,基于先进的 3nm 制程,C-X1 采用 Arm v9.2-A 架构,拥有 12 核 CPU,而且 CPU 单核性能对比目前业内旗舰车芯领先 80%,将座舱性能标准率先推入下一个时代。

如果说传统座舱芯片是燃油发动机,靠排量来提升性能。那 C-X1 就是混动系统,通过加入新的「能源」,让性能、能耗表现全面起飞。

为什么这么说?

为了满足智能座舱对端侧 AI 应用和车载娱乐应用的性能需求,C-X1 集成了 NVIDIA Blackwell GPU 与深度学习加速器。

这颗强悍的 GPU 拥有 10.2 TFLOPS 强劲算力,火力全开后可以提供的计算性能以及 GPU 3D 渲染性能,对比目前业内旗舰车芯领先 300%,可以说如果将现今业内旗舰车芯与 C-X1 放在一起对比,性能表现就像石器时代对比工业革命。

图形处理能力的跃升更是 C-X1 的突出优势。

英伟达作为全球图形渲染领域的龙头,C-X1 集成其最新的 GPU 架构意味着座舱内可以无缝承袭其强大的渲染能力,并且 C-X1 支持 RTX 光线追踪技术和 DLSS 技术,可以为车载 3A 游戏、人机界面等应用带来了流畅逼真的光影视觉效果。

而 AI 方面,C-X1 内建的 NPU 与 GPU 均支持 AI 预算,二者结合构成双 AI 引擎提供了 400 TOPS 的强大 AI 算力,大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相较于业内旗舰车芯大幅领先 350%,可以满足当下和未来智能座舱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些突破性技术指标的实现,让 C-X1 刷新了目前智能座舱芯片的性能天花板——在制程、架构、性能等多个纬度领先,成为全球最强智能座舱芯片。

对于车企而言,C-X1 就像 AI 时代的「瑞士军刀」——强悍的 CPU 性能带来多屏多任务的超强执行力,又能以异构计算使座舱 AI 体验全面跃升,而强大的图形渲染能力将在人机交互,车载娱乐全面重构用户体验。

毫无疑问,这颗芯片将成为车企建立智能座舱核心优势的首选。

02、智能座舱加速进入「智能体 AI」时代

今年年初,DeepSeek 的横空出世让大模型迅速普及,车企们纷纷响应接入 DeepSeek。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比亚迪、广汽、长安、吉利、奇瑞在内的约 20 家车企官宣与 DeepSeek 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成为 DeepSeek 上车后聚焦的首个应用场景。

这表明车企对智能座舱升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轮 DeepSeek 引发的「车端革命」,催化着新一轮智能迭代。

当百亿参数大模型开始接管座舱交互,算力需求正经历结构性变化——单个语音指令的推理计算量激增,传统芯片架构已难以支撑实时响应需求。

过去,传统智能座舱的 AI 由端侧和云端构成,但重心在云端,端侧普遍只支持 10 亿参数以下小规模的模型,只能完成播放音乐、导航提醒等基础指令,很难支持更高性能的 AI 大模型部署。

而 AI 定义座舱的时代,智能座舱需要支持几十亿参数以上端侧大模型,实现端侧强智能。

不同于主要依赖云端服务器的方案,智能座舱想要提升体验需要让大模型能够在端侧本地化更好的计算运行。

端侧大模型无需依赖云端传输,直接在车机本地完成数据处理,与云侧大模型相比,端侧大模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能有效避免数据上云、解决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的顾虑,带来更高的实时性与低延迟响应,还能够突破网络环境的限制,在隧道、山区等弱网/断网场景下,端侧大模型仍能提供无中断服务。

与当前主流的座舱芯片相比,联发科发布的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可以用降维打击来形容。

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AI 算力为 30TOPS。而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提供最高 400 TOPS 算力,十余倍的算力差距,带来的是智能座舱体验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为了提升端侧运行效率,C-X1 的 生成式 AI 引擎支持 FP4 格式量化,在生成效果近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所需内存带宽可节省 50%,大幅提升端侧 AI 的响应速度和生成速度。

这对车企的好处还不止于此,由于 C-X1 集成的 Blackwell GPU,与云端训练环境(如 NVIDIA A100/H100 服务器)采用相同的 CUDA 计算架构。

这种「基因级兼容」使车企可将云端训练的模型(包括视觉、语音、多模态大模型)快速迁移至车端,避免了传统方案因架构差异导致的精度损失和适配成本,通过云端-端侧架构一致性开发的生态优势。

加速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车内部署,车企可以更快更无缝的将 AI 座舱应用量产落地,在这场智能座舱升级战争中「抢占先机」。

当然,算力军备竞赛只是表象,真正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硬件性能的突破,智能体 AI(Agentic AI)概念逐渐成为重构汽车智能化底层逻辑的关键——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从功能堆叠转向体验共生。

这就像智能手机从 APP 时代向 AI 时代进化,座舱智能正在经历同样的质变,预示着智能座舱将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智能汽车领域逐渐形成一个共识:未来汽车一定会变成一个超级智能体。

本质上,这是车企对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的追逐,让车端更有「人味」。

基于此,联发科副总经理张豫台也在发布会上提到一个目标:未来联发科将全面推动智能体 AI(Agentic AI)应用在智能汽车加速落地。

而智能体如何改变智舱体验?联发科技资深副总经理、运算联通元宇宙事业群总经理游人杰将其总结为三大价值:

一是功能价值。

例如,在驾乘体验上,智能座舱要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以及外界环境,实时调整驾驶模式。C-X1 支持 12 个摄像头并行处理及高达 150db HDR 图像处理技术,满足行车场景中例如 360 环景、驾驶员/乘客警觉性监测、哨兵模式等多样化的图像记录需求。

二是娱乐价值。

C-X1 支持包括增强屏幕显示(可支持 6-12 屏)、RTX 光追/DLSS 技术、并且内置 3 颗 Hi-Fi5 音频 DSP,赋能智能座舱、影、音、游戏娱乐、交互全面进化,让座舱成为沉浸式多媒体影音娱乐剧院,

三是情感价值。

在交互模式上,智能座舱要有智能、主动的交互能力。比如,能主动识别到用户的情绪变化,推荐更适合用户的歌曲或应用,化身用户的生活小助理。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可以支持高性能 Al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这意味着车载助手将变得更加智能。而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在端侧安全的处理用户信息,提供更具主动性、个性化的主动交互体验。

可以说,智能体 AI 将成为智能座舱的灵魂,搭载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的车型将不再局限于「移动智能空间」,而是进化为能理解、会思考、可成长的「出行伙伴」。

03、舱驾一体融合方案,推动 AI 定义座舱体验全面升级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中,算力竞赛与应用场景争夺已不足以完全定义竞争格局。

随着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集成演进,舱驾一体化正成为车企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场。

这种将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更能通过数据互通实现体验跃升。

面对这个行业公认的趋势,联发科与英伟达的联手开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由于 C-X1 和英伟达智驾芯片都支持运行英伟达 DriveOS, 二者的计算架构可以深度耦合,构建行业领先的舱驾一体融合方案,二者的无缝配合,能够助力车企将智驾域和座舱域实现数据互动,算力共享,决策统一,让整车智能化再上一个台阶

而这一方案还颇有些「战未来」的意味:

随着智能体应用的加速落地,曾有人判断:

「汽车的未来算力缺口,最有可能出现在座舱上」,即使 C-X1 拥有的 400 Tops 算力已经是断层领先,也无法保证智能座舱未来不会出现更大的算力需求,而由于 C-X1 和英伟达智驾芯片可以通过 DriveOS 共享算力资源,座舱信息娱乐系统(IVI)可调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冗余算力,智驾系统则能共享座舱芯片的 AI 加速单元处理传感器数据,从而实现算力动态分配与系统无缝协同。

这一创新设计不仅降低了车企的开发复杂度,还创造了类似「算力湖」这种新的模式——理想情况下,C-X1 与英伟达 Thor 的 1400Tops 算力可以根据出行场景的需求无缝按需分配,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随着舱驾融合进入深水区,以联发科+英伟达为代表的具备跨域整合能力的头部玩家联盟,或将主导未来十年的舱驾融合的产业格局。

联发科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 C-X1 的发布,标志着智能座舱进入智能体 AI 时代。它不仅以强大的算力和先进的技术架构,为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通过架构融合构建舱驾一体融合方案,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向全域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在智能汽车加速进化的过程中,C-X1 将成为车企实现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利器,助力每辆汽车进化为更懂用户的 AI 伙伴,重新定义人车关系的未来形态。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