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商业模式终极PK 谁会胜出?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是比亚迪还是特斯拉,亦或是宝马i3?当电动车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有关技术标准、发展模式和消费文化的讨论就成为常态。谁能拿出最合理化的建议,并站在现实的角度构建出最完善的操作模式,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像特斯拉这样的传说级大咖所打造的外包神话,中国无法复制,但它的商业模式给了很多车企新的思路。王传福说:”家庭消费一旦起动,比亚迪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体现出中国车企对于技术的自信。但在技术和标准都掌握在手中的时候,我们成功的机率又有多大呢?
宝马i3的出现给了中国本土车企,甚至是那些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国际电动车企业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在i3诞生之前,宝马已经绘制了一个未来的电动车城市蓝图,详细地勾勒了电动车时代的城市布局、交通架构,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好比一部将逻辑置于核心的硬科幻影片,宝马的电动车构想就是影片中未来城市的原型,而i3就是从现实”穿越”到未来的产物。在中国新能源车发展政策愈加明朗的今天,车企们关注的往往是技术标准的制定、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与各地政府的合作,却很少有人提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回顾电动车在中国几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一直呈现波浪型的发展态势,从唱胜,到唱衰,再到踌躇不定,各地政府的相互观望、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媒体的悲观情绪,都对车企的发展思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宝马i3或许不是电动车行业技术最强的产品,但它在技术上却有很多中国车企值得借鉴的东西。摒弃电池堆砌这种强制增加续驶里程的方式,为纯电动车增加增程器;选用新型的碳纤维材料降低车重,同时增大车内空间;新型铝制空间架构模块化底盘设计,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电池,还可以在遇到事故后轻松替换。
可以说,电池、电控、电机三大核心技术只是电动车的最基本元素,掌握了其中的几项,并不代表能玩转电动车。很多人说,电动车比汽油车型诞生得都早,没必要神化它,事实的确如此。但在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电动车却被赋予了”挑战工业创新体系”的使命光环。其原因在于,电动车在未来石油濒临枯竭的背景下,是最值得投入的产业,而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匹配,就要有真正创新的内容:碳纤维等新型材料的使用,3D打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说:”从环境现实及政策导向上来说,中国对碳排放与欧美有着相同的认识,汽车制造商必须要有所作为,对可持续性课题有真正的思考。我们的整体战略是两个方向:一是变革式的,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传统内燃机的排放和能耗;二是革命性的,即开发纯电动车型。”
电动车是一场革命,技术力量是预备号,商业模式就是冲锋号。当充电基础设施趋于完备,政策补贴陆续到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广州实行限车政策以后,每月1000辆左右”节能与新能源车”的增量指标,近八成无人问津,说明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普遍存在排斥心理。
对于致力于推广电动车的车企来说,一个完备的商业模式,将为其开拓市场立下汗马功劳。宝马构建的电动车城市蓝图,证实了其目标并不只是推广一款电动车,而是要打造一个电动车生存的文化环境。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和奥运冠军徐莉佳已经成为i3推广的前两张名人名片,而环保、低碳、科技、时尚这些关键词,则是电动车宣传推广的必要标签。在此基础上,宝马还以”360度电动”的名义将配套服务打包,更具策略性。
比起单纯的电动车技术推广或自我标榜,将环保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用户群体的做法,效果更胜一筹。寻找符合中国国情和环境现状的电动车发展模式,将是车企们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