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能源汽车嘉年华谈私人消费障碍
本周末,第一电动网主办的新能源汽车试乘试驾活动将在北京鸟巢侧畔举行(参见:我为电车狂————新能源汽车嘉年华 )。我们的目的,是给消费者创造亲密接触机会,让他们能更好地判断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
从试乘试驾到购买,中间其实有鸿沟。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效用(Utility)。效用因为人的因素,千奇百怪。不过,调查新能源汽车的早期消费者(early adopter),能揭示消费者的大体特征,给车企提供参考,填平这一鸿沟。调查揭示了价格、认知、充电等问题,车企不可坐视不管。
价格壁垒
究竟哪种人是新能源汽车早期消费者?
调查的最好样本在日本和美国,因为他们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六成。
美国通用汽车的市场营销部门调查发现,早期消费者主要是三批人:环保主义者,先进科技尝鲜者和希望降低交通成本的燃油价格敏感者。在日本,典型的早期消费者喜欢车辆和新技术,有环保意识。
如此,中国车企应当前往科技园区或者环保主义者聚集地搞促销吗?
不是的。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除非经济性确凿,否则会很犹豫。因此,即便有补贴和其他刺激政策,只要价格不下降,中国不能指望私人消费者引爆需求。
显然这里需要过渡路线。增程式电动车可能会是好的选择。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将增程式电动车的最高补贴从5万元调整到3.5万元。这是一次明降暗升的调整。此前的推广政策,增程式电动车的补贴标准是3000元/kwh,要达到3.5万元,需要10kwh以上的电池。但是,新政策只要纯电续驶里程50公里以上即可。这一补贴标准能极大抵消增程设备的成本。
电动汽车的成本基本与其装配的电池成正比。根据预测,直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的价格才能与传统燃油车持平,而2014年,加装10kwh电池的增程式汽车成本就能与传统燃油车持平。
比亚迪年底将推出的双模汽车”秦”,正是此种产品。”秦”装配10kwh电池,可行驶50公里。预计价格20万元,加上中央补贴3.5万元和地方政府可能出台的对等补贴,其价格已经很有竞争力。从”秦”在华南地区的预定情况看,消费者反响不错。
在其他车企的车型计划表中,增程式电动车占比很小,应当调整。
认知障碍
日本是电动汽车保有量仅次于美国的大国。麦肯锡公司对日本早期消费者调查发现,随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了解程度的加深,有购买倾向的被调查者数量在增长。特别是在经过试乘试驾之后,有购买倾向者的数量增加了。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驾驶体验好得让我意外。”
特斯拉在全球各地开设的体验店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试驾者对”如飞机起飞”一般的加速体验、17英寸的中控台显示屏惊叹不已。
这一反应的背景是,百姓并不清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展情况。许多人以为电动汽车只能是类似高尔夫球车的产品,但与传统燃油车等量齐观的驾乘表现在前,他们就喜出望外了。
这一点也让我们深信,第一电动网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地举行的试乘试驾活动————新能源汽车嘉年华,能刷新民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
不过,麦肯锡的这一调查也发现,试乘试驾促成了一定比例的激情购买者。其中部分人在购买使用之后,发现了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充电难。
充电不便
在中美日,所有的调查都表明,充电不便让消费者不愿购买新能源汽车。
甚至买过新能源汽车的早期消费者也一样。日本三分之一的电动汽车早期消费者,可能不会再买电动车。原因是这些消费者发现自己被”蛊惑”了,比如:充电桩不如想象地好找。
新能源汽车推广顺利的市场,充电设备也多。以电动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市场之一荷兰为例,到2013年8月31日,全国有3117个全天候开放的慢充充电点;1622个有限制的公共慢充点;123个公共和半公共的快充点。荷兰也是充电点与电动车之比最高的国家,比例超过0.5。荷兰因此是欧洲销售最多插电式普锐斯和菲斯科卡玛的国家。
显然,要让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分布局必不可少。因为是基础设施,政府应对此做出规划,明确行业进入政策。车企和其他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9月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此次政策提出的城市或区域推广目标为三年5000辆或1万辆。要实现这一目标,私人消费必不可少,车企大有可为。但是,车企必须改变完成政治任务的思维,遵循商业规律,以顾客为上帝,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毕竟,政策的归政策,市场的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