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发无序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

  化石能源时代一直被国外同行甩得过远的中国汽车产业,梦想着在新旧能源时代更迭中,来一次痛快淋漓的弯道超车。然而来自权威部门一组最新的数据表明,各地过度散乱的研发推广现状,将很可能使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车重蹈传统汽车产业落后之辙。

  百家汽车企业开发出千款产品

  在新年首次举办的亚运村汽车市场信息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侯福深说,我国电动汽车近二十年的发展可分成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这个阶段主要由原来的国家科委、科技部来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一些技术层面上进行攻关,重点是纯电动汽车的相关研发工作。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8年,主要为技术研发和小规模示范阶段。研发重点由”十五”前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到”十五”后期的混合动力汽车,再到”十一五”期间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转移、加强。

  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2011年,以”十城千辆”电动汽车推广为标志。在原来科技部门独立作战基础上,逐步有国家财政、发改委、工信部这些产业部门加入进来。

  第四阶段,2013年开始,由此电动汽车进入了产业化推进和市场推广阶段。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重要标志,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更多措施,包括”十二五”期间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创新工程以及正在启动的新一轮示范项目等。

  近20年来,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车研发方面,采取的主要是跟随战略。一方面,在发展环境上,国家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且这种政策支持的力度可谓空前。另一方面,从产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也具备了几类电动汽车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据统计,我国已有近100家汽车生产企业,开发出1000多款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到2013年底,我国累计生产电动车近9万辆,包括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整车。

  从发展阶段看,近百家汽车企业,开发出了千余款节能与新能源产品,这无疑是个重要成果,但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国际上也就那么几款节能与新能源产品,而我国竟有1000多款产品,这说明我国有限的研发资源太过散乱。这个问题应引起决策部门高度重视。

  与国外市场化差距仍在扩大

  国际上混合动力汽车已进入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12年全球产量超过了150万辆,而2013年1至11月份该数据已突破150万辆的水平。

  现在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是日本,占到全球47%的份额,其次是美国。而在纯电动乘用车这块,美国是最大的一个市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占38%左右。中国的混合动力车产业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全球市场格局里占比还较低:其中纯电动约占10%,普通混合动力约占2%。

  我国第一轮节能与新能源车试验、示范在2012年底结束。共有25个示范城市,推广了2.7万辆节能与新能源车,其中商用车近1 .5万辆。通过第一轮前3年的示范,混合动力公交车这一块,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成本降低来看,都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的条件。

  而从纯电动车单个企业市场产销量情况看,国外单一品牌产销量规模达几万辆,而我国单一品牌产销最多的企业才几千辆。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车市场化差距仍比较大,如果后期不努力,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从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品牌建设看,宝马汽车为纯电动车单独设了一个I品牌系列,而我国自主车企在这方面显然还未起步。如果不能迎头赶上,若干年后,当电动汽车开始普及时,我国市场格局仍将和传统汽车产品一样,自主品牌仍处在低端,而雄居中高端的还是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

  应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专题示范

  对于如何发展节能与新能源车,侯福深等业内专家建议:第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把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主要任务,而且在核心技术突破上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比如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要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合作开发一些共性技术,包括一些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据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前几年就成立了一个联盟,在做一些共性技术的研究,下一步在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上,还要推动整车企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其次,在试验、示范环节,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建议把面上的推广和一些专题的示范区分开来。从国际经验来看,像美国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对于推广性示范,政府统一给补贴,每辆车7500美金,各企业的产品都可以在全国市场推广。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也组织了一些专题示范。对参与专业示范的车辆规模要求不会很多,但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做好数据分析、商业模式研究和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等等。通过示范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而我国目前的示范可能就是将两者混在了一起,示范城市,虽说也提一些研究任务,但可能更关注的还是推广了多少辆车,建了多少充电站。一些专题的、具体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

  最后,在示范过程中要加强对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技术的评估和评价。为下一步产品技术的改进,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的制订和研发方向的选择,提供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对于整个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制定。在建设模式上,可以探索电力网络专营,充电增值服务开放,以此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