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总裁:发展新能源汽车需两条腿走路
近日,作者就舍弗勒研发策略以及如何看待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等,对舍弗勒技术有限公司汽车事业总裁Peter Pleus博士进行了专访。
作者:在与整车厂合作方面,您如何看待同外资企业和同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的合作?
Dr. Peter Pleus:同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合作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外资企业与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对产品性能、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其次,二者对产品研发速度的要求也几乎一样,甚至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对产品研发速度的要求更高。合作模式方面,本土自主品牌企业与外资公司也并无差异。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它代表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舍弗勒强调由本土团队直接服务于本土需求。立足中国本土市场,就近服务中国客户,这样才有利于迅速满足客户的要求,及时解决客户的困难。
作者:您提到本土化,请问现在舍弗勒在人才、管理本土化方面已经做到了怎样的程度?是否有相应的本土化发展规划?
Dr. Peter Pleus:多年来,舍弗勒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的各个国家都推广人力资源计划,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我们的人才培养基本可以分成两类:首先,舍弗勒内部比如工程、制造、采购等重要岗位都会进行在岗培训;其次,舍弗勒有完善的外部培训模式,通过与同济等高校的合作,能够吸收到优秀的汽车人才。
作者:目前舍弗勒已在上海安亭建立研发中心,并且在上海、南京、太仓等地设有工厂。能否介绍一下舍弗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在研发方面是否有更长远的打算?
Dr. Peter Pleus:舍弗勒的原则是客户在哪,我们就在哪。自从1990年在香港建立办事处,舍弗勒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20年。2003年公司对中国进行大举投入,建立太仓工厂,带来了很好的效果。舍弗勒所有的产品都已在中国投入生产,几乎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从发动机、变速箱到底盘等所有产品。
2007年,舍弗勒在上海安亭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大约有700名技术工程师。上周我们刚做了一个新的决定,将继续扩大安亭研发中心的规模,目标是使该研发中心能够容纳1200名研发人员。舍弗勒在中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所以最终目标是员工人数翻番。舍弗勒未来最需要招聘的人员就是研发人员,规模会从现在的700人发展到将来的1200人。
作者:新能源汽车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舍弗勒作为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Dr. Peter Pleus:舍弗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战略是两条腿走路:首先,传统内燃机的动力总成还有很大的动力优化空间,所以还会持续发展;其次,新能源汽车或者电动汽车方面,舍弗勒要协助各个主机厂开发解决方案。目前,大家普遍认为,传统的动力总成完全能够实现节能减排20%。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发动机小型化,尺寸变小、重量变轻、能量密度变大。
作者:您认为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取得技术突破的困难主要在哪里?目前舍弗勒已推出什么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
Dr. Peter Pleus: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解决方案还未完全定型。混合动力汽车有轻度、中度、重度、全电等不同的混合方案。作为零部件厂商,舍弗勒也做了很多配合主机厂研究解决方案的工作。我们直接把发动机的怠速起停装置做到附件传动里,能够实现微混。中混方面,舍弗勒开发出了电动差速器(电动差速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驱动的中置电机)可以实现一个电动驱动桥。同时还有落实到轮子上的轮边电机。舍弗勒通过把技术应用在不同的样车上,以探讨它们的最佳应用。舍弗勒与保时捷和斯柯达都有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合作项目。
作者:请问您如何理解”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Dr. Peter Pleus:舍弗勒集团一向以高创新能力在德国闻名,在德国申报专利总数排名第四,每年大约会有1600个专利。这与舍弗勒产品发展战略也有关系,我们坚信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才能够发展。上海安亭是比较大的一个研发中心,地位几乎与美国研发中心相当。我们现在还要进一步扩大安亭研发中心的规模,说明中国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创新是根本的根本,舍弗勒对员工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对于创新持鼓励态度而不是压制员工的自由发挥。创新是舍弗勒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 编辑/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