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甄子健:观察新能源汽车应有正确角度

  还没开口,坐在对面的甑子健似乎就已经知道了作者的采访意图。”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现在到底是怎样一个发展状况。我还真有很多东西可说。”

  作为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十年如一日从事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管理一线工作的经历,让甑子健观察起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种种观点与议论时,别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在他眼中,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广受关注是正常的,但是当前很多看似有理的观念与结论,却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正确,成为不实之说。

  纯电动与混动不存在”路线之争”

  长期以来,围绕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哪条路的讨论,几乎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固定话题。而在甑子健看来,所谓的”路线斗争”并不成立。

  ”国家怎么就不重视混合动力汽车了?事实上正相反,混合动力汽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甑子健表示,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而言,混合动力汽车本身就是节能的,在汽车的电路控制技术等方面又已经非常成熟,这对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着不可弃之不理的必要性。国家的各种政策规划中,都对混合动力予以肯定并放在重要位置。发放的补贴当中,混合动力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甑子健认为,传统燃料汽车,最终是要退出市场的。在这个替代过程中,国家给予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自由探索与发展的空间,而它们彼此之间,亦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整个产业向前走,不存在谁与谁之间的争斗。

  充电与换电离”分歧”还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的电动汽车尚还在试验摸索中徘徊,能源行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抢滩登陆已经开始。面对充电与换电两种电动汽车的补给方式,电力、石化与车企之间的”三国杀”已经达到先斩后奏的程度。国家电网甚至定调般地宣布将电动汽车的基本商业运营模式确定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

  然而这些热闹在甑子健看来,至多也就是个”热闹”。就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而言,谈充与换的分歧,为时尚早。

  在他看来,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电动汽车本身还处在不断探索和进步当中,补给的方式自然也是如此。现在应该允许与鼓励各方的尝试、探索,最终随着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得出最优的方案。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之争’,很大程度在于他们是从1800万而不是1万的角度来看问题。”甑子健说。他对此解释道,就像充电与换电之”争”,其实是人们不自觉地按照1800万辆传统汽车的销量规模来看,自然会有那些多占土地资源、出现垄断经营、消费者意见缺位之类的忧虑,而实际上目前电动汽车包括公交车在内只推广使用了不到一万辆,建好的各类充换电站寥寥,私人购乘更多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那些争论虽属”好心”,但为时过早。

  燃料电池必须得到重视

  作为新能源汽车863项目”三纵三横”布局中的一”纵”,以氢气为原料、无污染排放的燃料电池一直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的终极动力形态。但在目前的讨论中,燃料电池常常被认为尚不现实而遭忽略,甑子健认为,这种情况是需要马上转变的。

  ”不少人说燃料电池不现实,主要在于制氢成本高。但是,经过我对目前电解水等制氢工艺的实际调查,其成本已经接近可接受的水平。”甑子健说,国外对于燃料电池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成果日近产业化。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放松对燃料电池的关注与投入。毕竟在科技研发不断创新跨越的今天,看似遥远的技术一夜之间可能就会普及大众。他举了个例子:”就像涡轮增压技术,50多年前国外就开始研究。直到现在,家家车尾巴上才慢慢开始多了个‘T’。”

  ”弯道超车”是自主创新的必然

  直到现在,对于中国大刀阔斧地推进以纯电动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旧存在着观望、怀疑乃至否定的声音。有声音认为电动汽车尚还是个遥远的梦;有意见质疑中国缺乏欧美国家那样的汽车核心技术;更有激进的观点认为高昂的维修成本,严重缺乏的维修和行驶保障都是消费者要承担的风险。所谓的弯道超车,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在传统汽车领域,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欧美日等国家,是不现实的。毕竟别人已经做了那么久。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还算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甑子健说,”清洁能源汽车尚未形成新的工业体系,我国有机会实现重点跨越。即便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确实有差距,但我们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广阔的市场。因而‘弯道超车’不仅是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可行的。”

  对于当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甑子健认为,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见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因而存在各种说法与议论是正常的。但现在更重要的,是抛开这些影响,抓紧时间,踏踏实实地把工作落实、做好,尽早开发出技术成熟、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电动车来。

  ”其实外国车企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重视与投入。单单宝马一家公司,就能够拿出数亿乃至十几亿的研发资金,而我们政府的整个政策投入才有多少?它还有几千名深谙电动技术的技术专家,而全国车企里懂行的人才不过数百人。”甑子健忧虑地说,如果各地政府和汽车企业的认识达不到这种高度,放松了发展,那么一旦连市场这张唯一的底牌也丢掉,中国汽车行业又将继续沦为跟随者。

  ( 编辑/刘文林 )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综合报道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