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
一个是知名教育家,广大青少年的“指路明灯”;一个是曾经的“电池大王”怀抱着产业报国的心愿,踏入了汽车行业,并打造出了一条从电能获取到存储使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或许你已经猜到,他们就是俞敏洪和王传福。
近日,俞敏洪在一档企业家随访式对谈节目《酌见》中采访了王传福,两人从当初贫苦的出身说起,谈到了人生中几次重要的转折点,将改革开放后的激荡岁月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闯荡精神展现了出来。而这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王传福那句“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
的确,从1993年王传福从北京调去深圳,到两年后成立比亚迪,再到2002年香港上市,王传福用了7年的时间便将比亚迪打造成了电池领域的佼佼者,随后,王传福又将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
“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到抛死为止。”投资人的威胁没有动摇王传福的决心,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进入了汽车行业,买车、拆车、逆向研发,比亚迪边学习传统汽车工业,边研发自身的三电技术,并尝试将二者进行结合,2008年首台插混车型比亚迪F3 DM就此诞生。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2012年王朝系列诞生,纯电、插混、燃油三种动力组合也成为了比亚迪发售新车的标配,去年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也悉数亮相,比亚迪向业内展现出了自己出众的技术实力。
“我们是一群崇尚技术的人,因为改变世界需要一些技术;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然后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抓住行业的痛点,之后你一定会获得行业的承认,你一定会获得订单,当然了,你的企业也就会因此而做大。”王传福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技术越来越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行业平稳期可能管理是第一推动因素,但在行业转变时,技术会跑到第一的位置。”
不可否认,在这个创新决定未来的社会环境里,创新型技术拥有重塑产业格局的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与市场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技术本身蕴含的能量,以及其推向市场的时间点等诸多因素决定着技术对行业推动的力量。
稍稍了解比亚迪的人就会对“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深信不疑,这一点从深圳遍地比亚迪的出租车、大巴和卡车便可证明,再加上云轨、口罩以及代工的各种电子产品,说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一点不为过。
可不可以造是一个问题,造不造得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发展而言,比亚迪也丢失了几次绝佳的机会。
首先,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被宁德时代反超,成为了汽车行业当中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假如比亚迪率先将自己的电池外供,不仅宁德时代是否能发展到如此规模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也或将成为另一幅模样。
其次,比亚迪对新能源车的态度太过激进,从力挺纯电动车到DM版车型“542”(百公里加速5秒内,四驱,理想工况下油耗2升内)的性能追求,都同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丝错位的现象。
受基础设施影响,纯电动车的普及颇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进程,而在更受消费者青睐的油电混动车型上,比亚迪起初太过关注车辆性能,而忽视了绝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的经济性,“542”系列车型的诞生虽然满足了不少“短途用电、长途用油”固定场景消费者的用车需求,但其却忽视了绝大多数消费者更经济用车需求,无法直接同燃油车进行竞争。
再次,在刀片电池的普及上,比亚迪也比市场慢了一步,自去年刀片电池问世,有关电池安全的问题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也成了不少消费者争相购买的对象,但受制于刀片电池的产能问题,汉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车难求”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是等半年才能提车。
一边是特斯拉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另一边“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产能不足的汉必定损失了一批消费者,这对比亚迪来讲并非好事。
或许像这样因太“自我”而忽视行业发展的事情,在比亚迪身上还有很多,这也成就了比亚迪今天的模样。
好在比亚迪正在改变着自己,从半导体业务拆分上市,到电池板块对外销售,再到今年更经济实用的DM-i车型大放异彩,比亚迪正在用自己的技术,推动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在记者看来,这样的步伐应该加快,以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应该拥有更为突出的市场表现,就如不少业内人士坚信,比亚迪如果早些推出DM-i技术,国内新能源市场将实现大跨步前进一样,比亚迪应该在新能源市场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期待积极主动的自我变革,能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好的比亚迪。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