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米SU7的短板,纯电轿车的软肋

试问,你有过在接近40度的炎炎夏日,打到一辆荣威ei6 Max网约车,被后排巨硬的靠背,巨高的地台,巨短的坐垫,巨小的头部空间,巨大的玻璃天幕,以及司机祖传的“风琴脚”,联合起来虐到体无完肤,不敢看手机恶心反胃的经历吗?


对此,我深有体会。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或许是曾经一次次的痛苦太过记忆深刻,以至于每当再打到这辆“恶魔”的时候,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取消订单,并且再附送一句骂骂咧咧的吐槽。

“怎么会有这么难受的后排?”

而上月,位于北京雁栖湖畔,抢先试驾了车圈之中最为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 小米SU7。作为雷军赌上全部声誉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完全能够给予这款产品超过80分的评价。

无论驾驶质感,动力表现,智能化体验,还是诸多细节的打造,都能感受到所谓的“老道”,并不像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手。如果非要评选出小米SU7一个最大的短板,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把选票投给它的后排。

虽然得益于3米的轴距,纵向空间有所保证,但碍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依旧像是在“小板凳”之上。坐垫对于大腿的承托不算到位,加之头部空间表现的同样比较捉襟见肘,最终只能下定结论:“小米SU7无法主打舒适与家庭。” 

而之所以搬出上述两则案例,还是想要更好的引出今天将要讨论的话题:纯电轿车的后排,简直就是“灾难”。

鱼和熊掌无法兼得

十分微妙的是,小米SU7上市前夕,已经因为一则高管乘车参加活动的视频,引发了整个行业对于其后排的激烈讨论。最终,引得雷军不得不亲自下场澄清,可从中还是读出了一丝“越解释,越忌惮”的意味。


实际上,当第一次看到小米SU7的外观谍照,以及陆续得知风阻系数只有0.195Cd,瞬间对于它的后排不再抱有太大期待。

毕竟,结合过往的体验,这样主攻运动趋向的纯电轿车,截至目前没有一款能够交出令我满意的答卷。

从特斯拉Model 3开始,到之后的小鹏P7,再到蔚来ET5……大家纷纷叫嚷着对标宝马3系、奔驰C级、奥迪A4,但仅论后排的综合体验,真的存在较为巨大的差距。

反观雷军,即便凭借“钞能力”,为小米SU7带来了全球最高体积效率77.8%的CTB一体化电池包,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底板合二为一,电池包+地板厚度仅为120 mm,尽可能地提供更多舱内空间,可结果仍然明晃晃的摆在那里。


现阶段,虽然追求大溜背的造型,为纯电轿车带来了更高的颜值与更低的风阻系数,但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加之无法更好的解决电池厚度问题,反正难以得到一个所谓的“优质后排”。

为此,能够看到,去年年末上市,拥有长安、宁德时代、华为背书的阿维塔12,推出了“下潜式”H型高度定制电池包。

简单来说,在不影响电池容量和续航的情况下,这套“下潜式”H型电池帮助阿维塔12后排座椅下方拥有一个独特的凹形脚踏区域,深度约45mm。

在不增加整车高度和不牺牲电池离地间隙的前提下,阿维塔12的后排乘员头部空间增加了25mm。

不过,很显然这套电池包属于高度定制,背后不仅要付出巨大的电池成本,也要整车厂和电池厂从设计之初便紧密联合,实现结构优化。

所以,短时间想要大范围普及,俨然存在巨大难度。


而去年年末稍晚几天上市的极氪007,针对“痛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为:造型上不做大溜背,回归“苍穹顶”的设计。

即A柱和C柱,分别与车头和车尾之间的结合点不变,高度保持一致,类似于将一根铁条两端同时施力微微弯折后的样子。至于最大目的,则是尽量保证头部空间的充沛。

很快,利用职务之便,抱有期待的陆续体验了阿维塔12与极氪007,只能说:“相比差学生们有进步,相比好学生们还不够。”纯电轿车的后排,依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主机厂为了多维度的平衡,鱼和熊掌始终无法兼得。

“旅行车”才是最优解?

“如果小米SU7能出旅行版,那就完美了。”

绝不是杜撰,本段开篇的畅想,同样来自于上月那场提前试驾,一起参加的其他媒体老师。网络中,甚至已经流出民间大神制作小米SU7旅行版的效果图。 


而在我眼中,“旅行车”的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今天文章抛出的问题:纯电轿车“灾难”般的后排。并且还能最大限度的维持其造型的犀利,风阻系数的可观,包括拥有更强的装载空间。

由此翻看历史,“旅行车”的英文命名为“Wagon”,本意为“四轮马车”,音译为“瓦罐”。因为外观相比同级别轿车,尾部存在一个加高的后备厢,侧面造型更加延展,类似老式马车,故得名。

市场端,真正开始大面积流行,主要还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海外,尤其是欧洲开始,与当地用户的审美认知、旅游文化、购物方式都有关系。

很快,随着类似大众、奔驰、宝马、奥迪包括沃尔沃等传统汽车巨头的纷纷布局,不约而同的推出各自旗下的“旅行车”甚至“高性能旅行车”,这一品类的声量渐渐达到顶峰。

作为旁观者,倍感庆幸的是,经历不断的发展与沉淀,起起伏伏到现在,“旅行车”已然可以视为整个欧洲汽车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比之下,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众桑塔纳、标致505开始,其实“旅行车”就已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只不过,碍于相比同级别轿车过高的售价,以及国内消费者对于SUV天生的偏爱,一直没有推广开来。换言之,身处传统燃油车时代,“旅行车”在华就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但到了电动化时代,趋势渐渐发生逆转。

随着技术平权与价格战的愈演愈烈,加之前文提及“纯电旅行车”的种种优势,这一略显小众的品类,俨然开始了迅速复苏。在此过程中,极氪001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迅速成为“小爆款”。

之后,蔚来ET5推出旅行版,决定与轿车版同价销售,无疑进一步提升了终端用户的接受度,也给诸多想要尝试与布局的车企打了个样。

这不,就在本周,比亚迪旗下“新豪华”品牌腾势,官宣其正在德国斯图加特,对于全新“猎装车”进行测试,并定名——腾势Z9 GT。


从曝光的伪装图与相关视频来看,整体造型十分低趴,拥有超长轴距,侧面比例较为协调,对标保时捷帕拉梅拉,将于不久后开幕的北京车展亮相。

当然,箭在弦上的选手还有不久前确定命名的——哪吒S猎装车。参考哪吒S轿车版的售价,预期其一定会杀入20万元以内,甚至15万元以内。

而大家争先恐后推出“旅行车”的背后,反映出的道理还有: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浪潮变得不可逆转,中国新能源市场迸发出的活力远远超出想象。

得益于许多层面的优势,自主品牌彻底掌握了定义权。进而,相关的产品形式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

反正,就我个人来说,就我亲身的体验,一直觉得“旅行车”才是纯电轿车的最优解。既弥补了短板,又放大了长板,尤其是搭配上一个合理的定价,竞争力不容小觑。

只不过,对于那些没有太多试错成本的车企,可能仍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大多品牌,宁愿前仆后继的押宝三厢轿车与SUV,也不涉猎“旅行车”。

毕竟,大多时候,追求稳妥比选择豪赌更重要。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