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重生第一颗蛋
在中国市场陷入“下降螺旋”的奥迪,前日用一场开在工厂里的预售会,让台上的主讲者和台下的听众,实现了一次久违的情绪释放。
奥迪 E5 Sportback(以下简称E5),预售23.59万起,人群里响起欢呼声,似乎在庆祝:天哪,他们终于做对了一次,大家都喘一口气吧。
没什么比发布一台明知卖不动的新车更难受的了,如同生一个注定夭折的娃。过去五年,奥迪的各级电动车主管们,饱受折磨,但还是得发。宝马奔驰同样如此。
好在这一次,奥迪没有再犯错。也许因为它改了名字,叫AUDI。灯光之下,多辆刚刚下线的E5列阵,像一颗颗银蛋闪着幽光,以完全不同的造型、交互和智驾,象征着奥迪这个品牌在中国的重生。
E5这款车,过去三个月,我专门到上海试驾过两次,第一次体验操控顺便看造型,第二次试智驾和交互。分段式体验,固然不够过瘾,但也让我有机会从不同侧面感知它。先跟读者朋友简单汇报我的感受。
1、造型。车头看像轿车,侧面看像轿跑,车尾看像瓦罐。轿跑TT、瓦罐RS6和概念车 RSQ 这三个设计融合的特别好,一点不别扭,虽然定位豪华纯电轿跑,但空间宽敞、体量巨大、型面简洁流畅、灯光科幻,像一颗太空蛋,尤其是银色,出街的辨识度和回头率极高。
2、操控。典型德式运动范,起停转迅猛、准确、坚韧,一脚上头,但车头不贼,车尾不甩。在车河里穿梭,非常灵活。
这款车的底盘和电气架构,由奥迪和上汽联合研发。不同的是,底盘调教由德国团队主导,核心组件quattro 智能四驱、渐进式转向以及空气悬架 + CDC +Brembo 四活塞卡钳,这一套全部原装德国进口。想要在城里体验驾驶的快感,开它就OK。这是奥迪百年豪华的积淀,也是新势力品牌所不具备的。
3、舱内交互。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整个座舱的交互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都做的冷静且高级。尤其是那个中控屏正下方悬浮的奥迪助手,它和人的交互动态,像极了科幻电影。德国人的设计+中国人的智慧(豆包),和国内一线品牌的座舱交互,体验完全不同。咱们的交互像家,温暖、热烈甚至喧闹,恨不得捧着抱着你,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在你耳边叨叨叨。他们的交互像教堂,远远的看着你,直到你有所求,再给你回应和托举。不轻易走近你,也不会把你放弃。
4、智驾。这回不纠结了,用了Momenta的激光雷达方案,没啥说的,鸟枪换炮,直接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以上四个点,让我用一句话总结:面向中国年轻一代精英用户,融合德国驾控和设计,中国的三电、智舱和智驾的“另类”作品。至少目前在所有合资公司的新车里,它是独一无二的。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奥迪和上汽对这款车的期望:
和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正面竞争。不再高高在上,直接下场搏杀。
相比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奥迪E5到底能不能打?咱们选这三款车的顶配做一个对比。
三者相比,特斯拉Model 3 P的优势项:品牌力、智驾、三电、补能网络;小米SU7 Max的优势项:造型、续航、加速、智能生态;而奥迪E5旗舰quattro型的优势项:动力、操控、空间、交互设计。
三者各有所长,几乎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这是成为爆款的前提。
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奥迪E5仍有一个命门:品牌。不是指字母标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这是用户购买的障碍,我认为不会);而是指BBA这些燃油车豪华品牌,在智能电动汽车用户心智中,已然没有任何品牌溢价。这真是巨大的反讽,但历史从来如此,在断崖出现的时刻,它翻脸比翻书还快。
因此,E5的定价策略很关键。
其实奥迪和上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不会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组合以及定价上,摆出这样的身段。这样的产品力对应23.59万的起售价,对于奥迪品牌来说,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但我仍然建议奥迪不要心怀幻想,觉得这回我的产品力强了,品牌力至少不比小米弱。如果真的指望AUDI落地重生,那就先站在尘埃里,一战一战往上打。只有这样,中国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才会识别你、接纳你。
不管怎样,这是一颗继承了中德双方优良传统的好蛋,是奥迪品牌在中国重生的第一颗蛋,也是上汽奥迪这家合资公司“全村的希望”。
它值得被好好孵化,有一天长出翅膀,能带着奥迪重新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