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十五年回望:我和电动汽车的故事

2010年,当市场尚在萌芽、全国年销量不过8000辆、大众对其认知寥寥之时,有两位勇敢的先行者——强哥和明州,已先行一步,开上了电动汽车,成为不折不扣的尝鲜者。从那时起,十五年时光,他们和家人的时光,始终与电动汽车紧密相伴。

而张姐的故事开启的稍晚一些。2017年,她才初次邂逅电动汽车,从此与之结下了长达八年的不解之缘。在这八年的时光里,张姐和她的电动汽车一同穿梭在大街小巷,历经风雨,彼此的陪伴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电动汽车从当年的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变成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而今回望,十五年前的尝鲜者,竟也成了这段历史的探路者。我们想探寻和记录他们的故事,以真正的百姓视角,来解密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请先记住这三位主人公的名字:强哥、明州和张姐。 

强哥和他的“创始版”电动汽车

强哥的iEV1,2010年底购入

由于工作的缘故,强哥早在2010年就接触到电动汽车,并于当年年底购置了自己的第一辆电动车江淮iEV1,那是江淮汽车的“创始版”电动汽车,由江淮和国轩高科合作推动完成。强哥回忆,当年江淮公司宣传开电动车 “一公里八分钱”,用车成本之低令他心动不已,再加上可享受8折优惠,多重因素促使他果断做出决定。他是江淮iEV1第一批800个用户之一。

在使用iEV1的过程中,强哥面临诸多挑战。受限于当时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成熟,该车实际续航里程仅70公里,且充电时间漫长,冬天只能跑50-60公里就得充一次电。

强哥分享了一段自己当年的有趣经历。那时候他刚接触电车,对车辆里程没什么概念,以至于上班途中电动车没电的情况发生了三、四次,每次都很无奈,只能推着车前往充电桩停车场。好在家离公司近,勤充着电,他上下班还能开空调。

但当时第一批尝鲜者,大多数没有强哥这么好的通勤条件。那个时候,多数人买了电动车在冬天和夏天的时候都不敢开空调,有续航焦虑。车一旦开了空调,续航“嗖嗖”往下降,冬天只能靠被子棉衣取暖,夏天只能靠风扇吹风。

2010-2011年,我国的动力电池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只有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少数几个厂家实现了量产。当时磷酸铁锂电芯的能量密度普遍只有80wh/kg(如今普遍210wh/kg),而价格却高达2.5元/wh(如今普遍0.5元/wh)——十五年间,动力电池行业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大跨越,能量密度提升为2.5倍,而成本则降为1/5,性价比提升超过10倍。造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新产业,也成为中国出口的一张新名片。

在早期艰难启动的过程里,比亚迪、国轩高科、江淮汽车等企业的筚路蓝缕,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强力扶持,以及像强哥这样的早期尝鲜者,都是这一伟大进程的早期推动力。

强哥说,这辆车陪伴了他及其家人七个年头。在这七年时光里,这辆车堪称是一位可靠的伙伴,从未出现过严重的故障,更无需频繁维修。搭载的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如同坚韧的心脏,始终稳定跳动,七年从未更换。

强哥和他的iEV1

2018年,强哥迎来了出行生活的一次重要升级。那年他果断卖掉了7年前花费4.4万元购买的iEV1,入手了一辆iEV6E运动版。

在作出这一决定时,强哥心里有着自己的算盘。一方面iEV6E运动版在当时有着极大的价格优势,打8折后的售价仅5.6万元,这超高的性价比让强哥心动不已。

另一方面,这辆车在续航上有大幅提升。原来的iEV1实际续航70公里只能上下班使用,每2-3天就得充一次电,一年只能跑1万公里;而换了6E运动版,续航里程提升到300公里,一星期仅充一次电,一年能跑2万公里,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带着家人去稍远一些的地方游玩了。

强哥购买的iEV6E运动版搭载的是国轩高科的三元锂电池。在最初使用的第一年,电池有2-3次因电压问题导致故障。据推测,应该是当时三元锂电池均衡性尚不完善。好在及时更换了电池模组,此后电池便再未出现过问题,车辆一直稳定运行。

在强哥的用车记忆里,有一段经历尤为深刻。2019年底,工作上的任务要求他频繁往返于合肥到安庆望江县之间,进行长达三个月的挨家挨户做了两三个月的市场推广。在这段高强度的工作行程中,这辆车性能稳定,续航扎实,助力强哥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行程。

不仅在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强哥的生活中,这辆车也是得力助手。在一次从合肥滨湖搬家到大蜀山的过程中,它在城市穿梭自如,再加上较低的使用成本,相比其他大型车辆,大大节省了费用,让整个搬家过程变得轻松又省心。

强哥的iEV1

2022 年底,强哥又迎来了一次座驾的更换,这次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大五座的江淮E50A上。促使强哥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随着生活的变化,强哥把老人接过来一起照顾,原本的 iEV6E 运动版在空间上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为了能给家人更宽敞舒适的乘坐环境,一辆空间更大的车成为了刚需。

其二,搬家后,强哥上下班距离公司远了,需要一辆续航更长的车。而搭载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的江淮 E50A 续航里程达到了 460 公里,正好满足了强哥对于续航里程的需求,他也可以带着家人去往更远的地方。

其三,这辆车当时的市场价是12万多,当时打了8折优惠,强哥是11万多到手的,性价比非常高。

这辆车如今已经开了两年多时间,车本身没有过维修,动力电池没出现任何毛病,强哥对它非常满意,他觉得再开个4、5年不成问题。

如今,电动汽车已经陪伴了强哥15年时光,它成为强哥工作、家庭生活变迁的无声见证者。强哥孩子从满脸稚气,背着小书包的小学生,到身姿挺拔,步入高中校园。每个关乎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它都未曾缺席,默默记录下那些珍贵瞬间,成为他家庭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15年,强哥也完整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的兴起历史。他回忆,很多令人尊敬的早期创业者们,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但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冲上来,在资本、政策和技术的加持之下,创造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财富。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15年三个城市8辆电动车:明州的故事

明州的iEV2及其家人,2011年购入

2011年,大学毕业的明州刚在合肥参加工作,自行车是他当时的主要代步工具。后来交了女朋友,便购置了一辆摩托车。但因骑摩托车不慎摔倒,腿部受伤疼痛许久,他便萌生出购买汽车的想法。

当时,明州的同事买了江淮iEV1,他开了几次,觉得还不错。过了半年,与iEV1同平台的iEV2来了,他想尝尝鲜,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入手了一辆。

明州说,那个时候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匮乏,电池技术还不完善,电池容量也很低,续航里程短是一大难题。搭载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的iEV2可以算是中国电动车的先驱车型了,虽然只能跑100公里,但对于仅在合肥上下班使用的他来说,这台车足够满足他的用车需求。

最终这辆车开了不到两年,跑了差不多2万公里,期间只出现过一次问题,是在一个冬天有过一次小故障,不过重启了一下很快就好了。这辆车的动力电池完好无损,也正是这样顺利的用车经历,让明州一直坚信电动车的可靠性很好。

由于明州要从合肥去南京工作了,苦于当时续航里程有限以及没有快充功能,使他不得不卖掉iEV2,换一个续航里程更高的电动车。

江淮iEV4,2016年购入

于是,2016年明州迎来了他的第二辆电动车iEV4,这是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款车。这辆车搭载了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续航能力提升到了150公里,在加速性、转向的稳定性、底盘的舒适性等方面,都比iEV2提升了不少。

明州回忆说,提车后,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把这辆车从合肥开到南京,用150公里的续航挑战180公里的实际路程,他当时还是有点担心。

不过,在用时速70-80km的速度行驶后,他真的顺利到达了南京,而且还剩下了20%左右的电量。那个时候他意识到,工况对电动车太重要了,尤其是这辆车的续航真的非常扎实。

其实2016年的时候可选择的车型已经很多了,比亚迪、北汽等已经出了续航300公里的车型。之所以没有选择300公里的车型,而选择了江淮iEV4,明州主要考虑的还是性价比,再加上第一辆电动车使用了3年动力电池都没出现任何问题,很容易就作出了选择。

当年把iEV4开回到南京的家后,明州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充电。其实他自己家门口可以充电,但是物业不允许,经常遭到投诉,家附近的充电站还经常被油车占位。

2016年底,明州还买了一辆二手比亚迪秦PLUS DM,当时纯粹是为了体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没成想,这辆车三电可靠度不太理想,先后换了二次动力电池和二次变速箱,非常折腾。不过,好在这些都是免费更换。

后来听圈内朋友说,比亚迪的第一代插混车问题比较多,后来已经都解决和改进了。但不管怎样,体验有点不尽如人意。

2017年,由于工作变动,明州生活的城市从南京切换到宁波。来宁波一年后,明州购买了一辆沃尔沃S90后,决定把iEV4开回河北衡水老家让他父亲开,村里有院子充电更方便。

明州说,当年他和父亲把车送回衡水时一路很辛苦,他们一路慢慢开,中途经常遇到高速服务站充电桩不兼容的情况,只能选择兼容性更高的慢充桩充电,所以燃油车一天的路程,他们开电动车足足用了三天三夜,把车的续航用到了极致。

他和父亲的这段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当时他身体虽然疲惫不堪,但心里却满是温暖,只因父亲始终陪伴在旁。如今,每次回想起来,他都觉得这段经历意义非凡。

江淮iEV6E,2019年购入

尽管iEV4不再陪伴明州,但他依旧关注着电动车。2019年,由于新能源车补贴大幅退坡,明州趁着补贴退坡前又入手了一辆江淮iEV6E。

明州之所以再次选择iEV,原因之一便是它搭载的动力电池仍然是国轩高科的,车的续航里程虽然仅有255公里,但贵在扎实。

虽说使用不到1年,明州便把iEV6E开回河北老家交给他妹妹使用。从那以后,这辆车就一直风雨无阻的陪伴在他妹妹身边,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明州妹妹在日常使用中,由于经常使用快充,久而久之,电池受了损伤。不过好在两次更换电池,都在质保范围内,得以免费更换,解决了后顾之忧。而iEV4明州父亲一直坚持使用慢充的充电方式,电池始终状态良好,没有出现问题。

明州回忆,2019年,当时吉利内部有一辆几何A试验车,续航里程达到410公里。这辆车续航表现稳定,价格还亲民,于是他果断买下,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不过,在使用一年多后,明州便把它卖掉了。

江淮iEV6E,2019年购入

2021年初,明州再次为自己购买了一辆电动汽车,这次选的是比亚迪宋PLUS EV。明州说,当时买的时候,满足他需求的车没几辆,反复对比后才选的宋。

在宋PLUS EV开了两年后,明州把陪伴了父亲7年的iEV4卖掉,把它送给了父亲开,如今这辆车已经开了9万公里,父亲至今用的极好。而iEV6E,明州妹妹至今已经开了6年,尽管市面上新的电动车层出不穷,但明州妹妹依旧对它不离不弃。

时至今日,明州身边依旧有1辆电动汽车和2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2022年,明州购置了一辆续航里程达560公里的蔚来ET5。当初之所以选择这款车,主要是考虑到往返宁波与上海的出行需求。一方面,在上海买车可以配备沪牌,而且电动汽车不受限行政策影响,出行自由便捷;另一方面,当时嘉定地区有购车补贴,蔚来品牌自身也推出了优惠活动。综合这些因素,他最终决定入手这辆电动汽车。

明州说,刚提蔚来ET5不久,有一次驾车外出,途中感觉寒意阵阵,想要打开暖风空调,却对着车上的大屏幕研究半天也不得要领,就这样挨冻了好一会儿。直到突然想起车辆具备语音控制功能,通过语音指令轻松开启了暖风。如今再回想起这段经历,明州觉得自己当时既窘迫又有些好笑。

2023年明州把燃油车沃尔沃S90卖掉后,过了段时间入手了一直心心念念的领克09 EM-P。这辆车在CLTC工况下综合续航为1430公里,明州开着这辆车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河北老家衡水。

另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秦PLUS DM,在2016年入手后,至今已经陪伴明州近9年时光。明州说它一直没卖这辆车的原因是舍不得这辆车的牌照***8666,当时他的户口已经迁到了宁波,而这辆车上的是苏A牌。

这15年时光,明州一共买过6辆电动汽车,2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他见证了这个产业从蹒跚学步到逐渐成熟的演变过程。

同时,他深切体会到了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成本低、噪音小、环保无污染,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车辆的性能、舒适度和方便性都有了极大提升。电动车不仅方便了他的出行,更让他感受到了科技与生活融合的魅力。

张姐和电动汽车的8年相伴路

张姐的iEV6E,2018年购入

2017年,已工作多年的张姐首次邂逅电动车,自那之后,电动汽车便与她的生活紧密交织。

张姐说她购买电动车的初衷纯粹而简单,就是为了在市内接送孩子上下学,图个出行便利。毕竟电动车使用成本低,穿梭于城市街巷十分便捷。

经过一番细致的对比,张姐最终选定了一款性价比颇高的电动车iEV3。然而,这辆车仅仅陪伴了张姐一年,便因车改政策,在2018年,张姐将其更换为iEV6E。

相较于iEV3,iEV6E的续航能力大幅提升,可达250公里左右。这辆车对张姐而言,可谓劳苦功高。它不仅每日肩负起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重任,还载着张姐去参加闺蜜的婚礼,朋友聚餐时也常靠它出行,闲暇之余,更陪伴着家人来一场短途自驾游。

张姐回忆道,这辆车陪伴她和家人将近6年,期间从未出现过大的故障,搭载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也始终完好无损,堪称家中的“有功之臣”。

张姐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大雨倾盆,她驾车途经天桥下,未曾料到天桥下积水严重,动力电池不幸被水淹。当时,她满心忧虑,生怕车子就此 “罢工”。可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车辆依旧能够正常行驶。

张姐的江淮iEV6E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尽管它存在一些诸如内饰老化、部分功能落后等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她对这辆车的深厚情感。张姐不舍得更换车辆,是因为这辆车承载了他多年的生活点滴,见证了他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偶尔的短途出游,这辆车的续航都从未让他失望。

2018年夏,iEV6E这一代产品上市的时候,中国动力电池已为大规模商业化打好了基础。那时,国轩高科已经可以把磷酸铁锂电芯的能量密度做到180wh/kg,成本也下降到0.8元/wh,距离今天的水平已经相差不多。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开启了真正的狂飙突进:当年产销超过1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0%。

从2010年不足1万辆,到2018年超100万辆,再到2024年超1000万辆,预计2025年超1500万辆。十五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了超过1500倍,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明州、强哥和张姐的故事,很好的记录了这十五年间,电动汽车如何走进百姓家庭,又如何一步步实现技术进化的。可以说,从续航到充电,从纯电到插混再到增程,从智舱到智驾,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离不开强哥、明州和张姐这些铁杆用户的支持。他们用自己的金钱、时间和热情,拥抱并支持了这个新生命,为它的腾飞助了一臂之力。在他们身后,是中国千千万万的电动汽车车主们,他们有无数故事,值得记录。

谈到对未来电动车的展望时,强哥说,如果再次换车的话,他希望换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续航200-300公里,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这样的车既能满足他在市区上下班通勤的需求,还能让他驾车出去更远的地方游玩,可谓一举两得。

而明州则称自己估计5年内不会换车了,他想给自己减减压。不过,他对固态电池充满期待,更期待智驾尽快普及。他甚至做了激进预测,到2026年,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将在小部分车型上得以实现,可在高速和快速路上畅行。同时,他还期待未来电动车的电池安全、寿命以及低温性能能够进一步提升,使得电动出行可以更安全、更顺畅。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李艳娇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1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