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周报-2025年第3周
本周周报有较多年终总结信息,行业或车企都出现了许多反转的情况。
新势力方面,零跑第4季度净利润转正,早在三季度已在盈利边缘,定位清晰,是13万SUV首选,比亚迪宋最低定价10万,完美错开竞争。斯拉在华推出焕新版Model Y,2025年小米将推出SUV,是Model Y强劲对手,不过马斯克更在意的是智驾系统FSD,预计今年1季度入华。
传统车企,广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超七成,合资出现明显三梯队,合资品牌,除了大众和丰田,谁都有可能猝然退出。比亚迪超越大众集团在中国销量,大众放弃追求份额而保利润,像长城一样要利润,还是比亚迪要市占率: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行业方面,2024依赖以旧换新政策实现高增长,而2025年内需和出海都将放缓。因为关税,2024出口高增速已经难以维持,纯电或0增长。政府明确不放弃燃油车,新型燃料内燃机逐步上市,插混成主流。2024年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遭到重挫,关停并转潮出现,传统豪华车企展现出积极、灵活的态度。
2025年1月13日晚间,零跑汽车发布预盈公告,但该公司没有披露具体盈利金额。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比原计划有所提前。这标志着零跑汽车正式进入“自我造血”新阶段。
拓展阅读:
1. 第四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企业
a. 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2022年9月在香港上市,是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企业。
2. 零跑汽车销量节节攀升,连续2个月月销过4万
a. 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分别销售汽车11.11万、14.41万和29.37万辆,2024年的销售量同比翻倍,达到104%。
b. 2024年12月,零跑汽车交付达42517台,同比增长128%,连续两个月交付突破4万台,并连续七个月创月交付历史新高,增长十分迅猛。
3. 销量结构改变,C16增长快速
a. 零跑汽车当前在售的车型共有五款,其中小型车T03的起售价仅约5万元;其他四款是C系列车型,起售价约为13万元。
b. C系列价格更高,销量处于稳步提升态势,推动公司业绩持续改善。2024年四季度,C系列销量占比超过77%,相比一季度时提升5.2个百分点。
4. 三季度已经在盈利边缘,规模效应带来成本下降
a. 零跑Q3的汽车毛利率达到8.2%,环比增长5.5个百分点,这也带动了经营利润率开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b. 零跑3季度实现了5.3亿元的环比减亏,经营利润率提升16个百分点至-8%。
c. 毛利润率的改善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特别是C系列产品很多地方是可以实现零部件血统的,从目前零跑的销量数据来看,纯电的比例比较高,所以电池成本的下降带来的效果很明显。
d. 零跑坚持全域自研和供应链垂直整合,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使单车成本保持在10.5万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0.7万元。
5. 单车售价稳定在10万以上
a. 2024年Q3,零跑单车均价环比提升1.4万元至11.4万元,结束了此前的低迷。价格回升主要归因于高价车型C16的热销,占比环比提升19.4%至21%,而低价车型T03占比则继续下滑。
6. 13万左右的高性价SUV,零跑是首选
a. 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价格在13万元左右的新能源SUV,且要求尺寸较大、智能化表现合格,市场上的选择并不多,零跑汽车在这个细分领域算是较为出挑的选手。
b. 比亚迪宋是目前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和零跑C系列SUV是正面竞争对手。2024年12月,宋的批发销量超过12万辆,目前入门版售价已下探至约10万元。许多年轻消费者希望有不同的选择,机会就给了零跑汽车。
7. 2024全年毛利率8%,今年要到10%
a. 零跑汽车预计2024年毛利率不低于8%。2023年,该公司毛利率仅为0.5%。朱江明此前称,公司2025年的毛利率目标为10%,长期来看,有望升至15%。
8.今年推低价B系列,作为销量担当
a. 公司计划在2025年一季度推出B系列首款车型B10,售价将低于C系列。朱江明称,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为50万辆。
b. 按照规划,B系列将成为关键销量担当。除了SUV车型B10,零跑汽车还会在2025年推出另外两款B系列车型,分别是轿车和跨界车型。
9. 谁是下个最具潜力盈利的新势力?小鹏还是蔚来
a. 2024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取得营收101亿元,同比增长18.4%;录得净亏损18.1亿元,同比改善53.5%。公司已显现出运营亏损收窄的趋势,这一趋势料将持续。联席总裁顾宏地指出,在2025年内实现盈亏平衡仍是公司目标。
b. 2024年前三个季度,蔚来汽车分别录得净亏损51.8亿、50.4亿和50.6亿元。公司称,铺设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品牌乐道销售渠道以及较高的研发投入,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短期压力。
短评:
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仍处于亏损中。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的文章曾经提到,国内生产新能源产品的车企集团超过60家,其中只有4家实现持续盈利,它们分别是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和赛力斯。内卷导致全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各方应重视价格战对产业创新和健康良性发展的不利影响。
1月9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称“乘联会”)披露,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量同比增长41%至1089.9万辆,增速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47.6%,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
2024年乘用车国内零售累计达到2289万辆,同比增长5.5%。2024年上半年,国内车市走势低迷,下半年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加码,叠加各地财政提供的置换补贴,刺激全年车市达到上述规模。
拓展阅读:
1. 2024出口高增速已经难以维持,2025年纯电或0增长
a.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乘用车出口480万辆,同比增长25%,同比放缓37个百分点。2024年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速仅为8%。
b. 中国汽车出口面临欧盟加征反补贴关税、竞争从国内向海外蔓延等不利因素。在1月9日举行的沟通会上,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计,2025年汽车出口同比增幅将在10%左右,纯电动汽车出口或为零增长。
c.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纯电动车出口89.4万辆,同比下降10.8%。
d. 直接压力来自关税。俄罗斯、墨西哥和欧盟都是中国主要的汽车出口目的地,如今却面临已经生效或者潜在的关税危机,影响出口规模。
e. 俄罗斯在过去两年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年销量约100万辆,但自2025年1月1日起,俄联邦海关署将进口汽车的关税系数调整为20%-38%;墨西哥是第二大出口国,如今正面临美国的施压,被要求与中国车企“保持距离”。
2. 2025新能源汽车不会高歌猛进,最多30%增速
a.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这比此前的官方目标提前十年。
b.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包括出口)有望达到1650万辆,同比增速接近30%,渗透率突破50%。
c. 汽车之家研究院更为乐观,其认为,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突破60%。
d. 增速会放缓,与市场逐渐接近饱和,以及技术过渡期的因素密切相关,增速放缓可以视为进入爬坡阶段的正常现象。
3. “混动是过渡技术”争论影响市场需求,今年插混成为新能源新增长点
a. 2024年前11个月,插混市场(含增程)销量同比激增76.89%,达458.5万辆,而纯电动车的销量增速则放缓至22.6%,总量为631.4万辆。显然,两种动力类型的销量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插混、增程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b. 业内曾有主流判断坚持认为插电混动和增程只是过渡技术,纯电才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终局形态。但当一台混动车型能耗指标越发接近纯电车的时候,这样的言论看来要被打一个问号。
c. 车企都有插混和增程技术储备,但为了迎合市场和政策,而只推纯电车型。
4. 插混在能耗和成本上接近纯电,体验感完全一致
a. 插混、增程式车型相较于纯电动车型,有更低的购买成本;不需要大尺寸电池包,可节省一大笔成本;
b.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插混、增程式车型在使用体验上正无限接近纯电动车型,而且在动力、能耗等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5. 政府明确不放弃燃油车,新型燃料内燃机将逐步上市
a. 吉利全新一代醇氢电混轿车和SUV两款,将于2025年投放市场。同一燃料箱内,甲醇和汽油灵活配比混合,采用甲醇发动机、超低温冷启动技术,可实现甲醇燃料在零下40℃低温下的启动,发动机热效率达48.15%。像东北这样高寒的高纬度地区,将借此有机会搭上电气化出行的顺风车。
b. 政府部门关注到燃油车企的转型阵痛,明确了不会放弃燃油车。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还要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创新,激发传统燃油车厂商的转型活力。不能忽视传统燃油车及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要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
6. 全球车企对新能源观点分歧严重
a. 有的加速了技术转型步伐,有的则推动区域性的产业保护政策,试图给自己留出转型的时间和空间。
b.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内部要推出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避免车企亏损的车型;外部则需推动全球车企共同转型,以减少外部竞争压力并逐步掌握新能源技术的话语权。
7. 什么叫真正的出海成功,国际化成功?
a. 上汽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曹宗强向《财经》感慨,澳大利亚人不认为丰田是日本品牌,而是澳大利亚品牌,因为路上跑的都是丰田车,最爱的澳式橄榄球联赛是丰田冠名的,丰田无处不在。名爵希望像丰田一样,做到高度的本地化。
b. “‘本地化’是企业出海经营中最核心的词,我们必须完全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惯和商业习惯,所有的理念都必须本地化。”上汽旗下的名爵连续四年排名澳大利亚市场销量第七,创造中国车企最好表现。
短评:
业内都认同,中国车企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除了产品出海,要做到品牌价值、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销售服务体系的全价值链出海。
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都是全球化领军企业,但路径有很大不同。丰田强调从难到易,打造标杆;现代则重点布局新兴国家市场,从南美、非洲、中东等相对容易的市场起步,再打入欧美成熟市场。
中国企业出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品牌定位和优势资源,判断整个布局的路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家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之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