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辆国产大众ID纯电汽车正式下线,全球第一车企的新灵魂到底是什么?
当地时间 11 月 4 日,一辆辆没有排气管的大众两厢车,缓缓驶出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茨维考工厂。准确点说,当天一共有 30 辆这样的小家伙下线。
30 辆大众 ID.3 的出现,也正式宣布这座大众斥资 12 亿欧元(93.15 亿元人民币)改造的欧洲最大电动汽车工厂正式投入量产。预计到 2021 年,这家原本用来生产高尔夫和帕萨特整车,以及添越、URUS 车身的工厂,就将摇身一变成为每年生产 33 万辆纯电汽车的大车间。
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了 ID.3 的量产仪式,并且将茨维考工厂形容为「引领改变的旗帜,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付出更多的努力」。默克尔在谈到ID.3的时候,形容它是「一辆纯粹的大众,像甲壳虫和高尔夫一样」。
4 天之后,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工厂正式落成,第一辆 ID.初见纯电 SUV 试制车正式下线,上汽大众宣布 ID 系列将在明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电动化浪潮中,特斯拉是毋庸置疑的引领者,但领军老牌车企的大众,近两年来的动作也绝对称得上「All in」。
除了传统车企的传统强项砸钱——去年 11 月大众宣布未来 5 年将投资 500 亿美元(3489 亿元人民币)推进电动化——大众还希望做出更多改变,比如新 LOGO,比如智能交互。
路透社报道
明年的大众,将会以从灵魂到肉体都焕然一新的面貌,全面进军纯电领域。但大众的改变是否足够深?力度是否足够沉?
我们从广州说起。
ID 家族兵临城下
10 月 31 日,大众将 ID 家族两位成员带到中国,更具体点,是带到广州。
先聊聊国产 ID.3。
作为 MEB 平台首款量产车,ID.3 一直是大众品牌的掌上明珠。今年 7 月 2 日甲壳虫交出最后一棒之后,大众希望这辆纯电小车能成为下一个神话。
本周一之后,大众正式进入 ID.3 1st 限量版首批 3 万辆订单的生产流程。大众最终也用上了新车企先预定后生产的新卖车模式,可ID.3本身的性价比并不比新选手们低太多——中配 WLTP 续航 420 公里,官宣最终售价低于 4 万欧元(Model 3 标准版 WLTP 续航 415 公里,售价 4.26 万欧元)。
但我们对 ID.3 在中国的表现持保留意见。
首先它很小,车长 4.26 米的 ID.3 比尺寸最接近的竞品(可能)小鹏G3(4.45 米)还要小一个级别。
小车当然也可以在中国过得很好,ID.3 的老大哥高尔夫国内月销可以过万台。然而这也引出我们对 ID.3 的第二个顾虑:它不便宜。
大众在 10 月 31 日的广州宣布,明年 ID.3 国产版将由上海安亭工厂量产。但 ID.3 欧洲起售价达到了接近 3 万欧元,明年唯一交付的中配版,官宣售价也是「低于 4 万欧元」。
大众 3-4 万欧元的国产化车型里面,我们最熟知的应该是帕萨特和迈腾 2.0T版本,两者的起售价都超过了 20 万元。
类比一下 2018-2019 年的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今年下半年,15 万价位的电动车已经纷纷迈过了 500 公里续航大关,我们完全可以乐观一点,希望明年这个时候的主流价位电动车可以拥有接近 600 公里的综合续航。
于是国标续航接近 500 公里(WLTP 420 公里非准确换算),将在明年下半年正式登陆国内市场的 ID.3 中配,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定价困难——到底是放下身段抢占市场,还是和自家同定位汽油车型保持差距?
同样的隐忧,还出现在大众表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今天正式下线的电动 SUV ID.初见上。
ID.初见事实上是 ID.4 的国产命名,同样基于 MEB 平台打造,目前还没有任何参数流出,大众只表示 ID.初见也会在明年上市——但我们可以从大众一款概念 SUV 上面一窥 ID.初见的未来。
ID.Crozz,这是大众在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的一款电动概念 SUV。长宽高分别为 4625*1891*1609 毫米的 ID.Crozz,正好与 ID.初见处于同一水平。
ID.Crozz 同样属于 MEB 家族,大众当时表示车身里面装载了前后双电机,可以实现全轮驱动,最大功率达到了 302 匹,最大电池容量 83KWh,支持150KW快充,WLTP 综合续航超过 311 英里(约498公里)。
我们已经可以根据 ID.Crozz,大致描绘一下 ID.初见的产品画像:4.6-4.7 米紧凑级 SUV 身材、高配前后双电机、支持 125-150KW快充、高配国标综合续航约为 550 公里。
这样的产品素质放在 2020 年依然算不错,更何况传统车企没有哪个像大众这样果断迅速。
但和上面的 ID.3一样,ID.初见依然面临定价危机。参考同尺寸途观 L 22-35 万元的售价,如何抵抗国产电动 SUV 的性价比攻势,同时不至于伤害自家汽油车型的销量,大众明年可能免不了头疼一番。
2200 万辆电动汽车背后的决心
上市是明年的事,但建厂却早已是大众的主旋律,尤其是在中国建厂。
去年 10 月 19 日,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正式动工。这座位于安亭的工厂总投资金额高达170 亿元人民币,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相仿,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工厂也只用了一年时间,一期就已经基本建成,并且在本月进入试制车阶段。
预计到 2020 年 10 月,年规划产能达到36 万辆的安亭工厂就将实现批量生产。届时基于 MEB 平台的大众/奥迪/斯柯达纯电车型都将在这座工厂生产。
除了上海安亭工厂,目前用于生产高尔夫全系、T-Roc 和奥迪 A3/Q2L 的大众佛山工厂,也将迎来电动化车型量产的改造。
2018 年 5 月 22 日,一汽大众正式公开招标信息,宣布将于 2018 年 6 月 20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对佛山工厂进行 MEB 平台的项目改造。时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当时表示:到 2020 年,华南基地将会成为一汽-大众电动汽车战略的样板工厂,专门针对纯电动汽车的 MEB 平台将被引入生产线。
今年 4 月份,上海车展前夕,大众集团 CEO 迪思在大众品牌之夜上表示:「大众汽车集团将启动行业发展至今最为庞大的电动汽车攻势,到 2028 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在全球推出约 70 款新电动车型。届时,大众集团计划在全球累计交付 2200 万辆纯电动汽车,其中,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将来自中国市场。」
即使大众 2018 年一共才交付了 21.7 万辆纯电汽车,考虑到两大中国工厂和欧洲最大的工厂都已经被改造完毕,大众集团 9 年交付 2200 万辆汽车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相比起来,改变大众集团的灵魂,才是更需要勇气的一步。
从表及里的革新
9 月初,德国法兰克福车展,大众正式启用全新品牌 LOGO。
新的 LOGO 配色由蓝白改为黑白,这也是大众 59 年之后重新采用黑白配色。除此以外,2000 年起启用的 3D 立体化 LOGO 设计语言被扁平化风格取代,如今的 VW 标看起来像是绅士胸前的领子,德国人的严谨意味更浓。
大众集团首席营销官 Jochen Sengpiehl 这样形容新老 LOGO 的交替:「新的品牌标识代表大众进入了新纪元。新标识是是扁平的、开放的,充满了对比和清晰的感知,适合在各种尺寸的数字设备上显示。」
作为大众更换 LOGO 之后在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广州发布会也被命名为「遇见新大众」。
从现在算起直至 2023 年,大众还将推出 10 款 ID 车型,其中包括 ID 品牌的旗舰型号 ID.Vizzon,号称 WLTP 续航达到 640 公里,换算成国标超过 700 公里,并且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
从 2016 年 9 月法兰克福车展,ID 家族正式面世以来,大众的布局和行动都在深刻证明一个道理:「传统车企可能会想慢半拍,但基本不会做慢半拍」。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