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传统车企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几个现象越来越显示出,2020年将成为这一轮行业变革初步见分晓的一年:

首先,奔驰EQC自2019年中期上市以来,在德国仅累计售出700余部。最终沦为传统车企面向电动化转型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其次,看看最近几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排行榜,排名靠前的几乎都已变成了造车新势力品牌,他们不仅卖得好,而且普遍卖得更贵。

第三,传统车对应的主流市场依旧无法走出巨大的调整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这一切雪上加霜。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传统车企的造血能力面临挑战。而且不仅中国境内的传统车企遭遇挑战,他们的合资伙伴也同样面临,甚至更加巨大的挑战。

最后,Tesla的市值被快速拉升到了仅次于丰田的水平,已经将其他车企远远甩开。

所有这一切都在非常明确地传递同一个信息:汽车市场新的篇章已经被掀开了,变革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尽管传统车企依然把持着超过95%的存量市场,但这一存量市场的洗牌进程让大多车企不仅感受不到占据该市场的优势,反而增加了更多负担。与之相反的是几家头部的新造车公司,只要规模、资本结构合理,在产品找准入口之后,他们的所有动作都显得更加轻快,也绝不会出现要招募9000人搞软件公司这样的“大动作”。

在这个新时代,随着赛道本身的变化,传统车企用上百年构筑的壁垒即将全面坍塌。或者至少可以这样说,相比让新造车公司把车的工艺、品质、NVH等方面做好这件事而言,让规模巨大的成熟车企把智能车造出来要困难得多。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哪家成熟车企能够把OTA这件事做好,至于自动驾驶,大家更多还是在顶配车型上搞搞样子而已,完全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因此,一边是增量,另一边则是不断萎缩的存量,而且这块存量还将随时遭遇断崖式下跌的拐点……之前喊了几年的行业深度变革正在迎来真正见分晓的时刻。

显然,我们不愿意看到传统车企在这轮更加残酷的洗牌中被彻底淘汰,但同时我们又深深地感受到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正在快速增加。于是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再重新梳理一轮,传统车企在迎接变革中遭遇的最本质的挑战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路径或者方法可以冲破这种阻力。

基于过去十几年我对诸多传统车企的近距离观察,我能总结的影响这些车企拥抱行业变革的阻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条:

1、 对商业模式本身的理解问题:本质上说,中国市场几乎所有车企的管理模型都是在境外车企已经成熟运行多年的系统上演化而来的。获得这些管理模型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通过合资公司的知识/经验转移。经过这样一个复制合作伙伴组织架构的过程,国内车企普遍都是未强先大的。而境外车企普遍也都运转了超过半个世纪之久。也就是说在这些车企现任管理者中已经没有几个人亲身经历过从0到1这个过程了。对于商业模式设置而言,从0到1,以及从1到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从0到1就必须充分想清楚如何设置适当的投资规模,应该为哪些事情投资,以及应该如何在动态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定位。而从1到多的过程则是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平台,达成预期的经营目标。 正是因为传统车企当中大家已经习惯了从1到多的各种经历,大家的思考方式和管理工具无法有效覆盖从0到1这个过程。换言之,传统车企的组织当中缺乏在变革市场中真正的“创业者思维”。

2、 价值链条过长以及基于整个价值链的分工协作问题:汽车产品本身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传统汽车行业价值链条的复杂性。从用户到销售顾问再到经销商管理层、小区经理、大区经理、销售公司,从战略、规划、定义、研发再到采购、生产,以及Tier1、Tier2、Tier3;从工厂到销售公司,再返回到经销商和销售顾问,中间还要插入大量平行的或者矩阵式的协作机构……如此漫长的一条价值链,不要说敏捷性,仅理解用户一项就不知需要花费多少代价了。因此在这条价值链当中,大家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某种已经达成的平衡,很少有人愿意或者有能力做出改变。

3、 认知系统的惯性:之前我在介绍用户体验管理模型中曾经提过,传统车企除了在生产模式上存在一条流水线以外,在产品的定义和研发过程中实际上也存在一条流水线:大家基于一个指标框架描述产品,并基于这组指标框架设置分工的边界。同时,汽车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小步快跑的行业,一旦分工固化下来,很多工程师一辈子只会聚焦于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在行业稳定期,分工明确是控制管理成本和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但进入变革期,这种基于分工形成的认知惯性就将成为变革最大的阻力之一了。

4、 管理和激励问题:车企是等级森严的纪律部队,这同样有利于在大型组织内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执行效率。但这也同样会导致整个组织缺乏对变化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传统车企若要确保自己能够在下一轮的主战场中抢到一张入场券,就必须做出一些更加大胆的改变:

首先,大家必须做真正彻底的归零思考,想清楚下一阶段汽车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推动汽车行业不断进步的本质又是什么?不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恐怕大家连赛道都找不到。今天我们看到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正推动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很多变化,如果一家车企不能在这些真正推动产品或者行业形态变化的关键维度上创造价值,他必然就会成为被淘汰的一方。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传统车企除了少数几家在三电领域有不错的能力积累外,其他维度基本上都处于拱手相让的状态。

其次,要想真正转身,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敏捷起来,就需要把价值链缩短。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车企必须形成一个不受现有体系强约束的新组织,这个组织不需要很大,但需要对变革方向有足够成分的理解,又掌握足够充分的资源,同时还不能直接套用从1到多的考核指标,要让母公司成为这个组织真正的后盾。没有这样足够“幸福”的生长环境,这个团队其实承受不起变革的风险挑战。

第三,要让自己固有的肌体成为变革组织的培养基。一方面要给变革组织输血,另一方面要让自己逐步体验和适应变革的方向。

第四,把用户体验作为判断产品和服务创新行为最为根本的标准。应用这一标准同样有助于车企理解行业变革之后产品的本质问题,一定是对用户体验有决定性贡献的关键维度。同样基于对用户体验的衡量、评价和再定义,车企可以找到下一阶段真正发力的主线。

最后,车企需要重新定义价值链的各种边界。在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功能、核心技术上,车企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是靠现有的采购体系可以支撑起来的。

以上,写的很笼统,后续我会沿着主要话题继续展开。很庆幸我们能够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节点。因为每一次伟大的变革都一定会诞生一大批伟大的品牌,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SoCar张晓亮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