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领域蕴藏哪些投资机遇?这场干货满满的研讨会给出答案
今年以来,受新基建风口的利好,充电桩领域俨然成为资本市场和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领域究竟蕴藏着哪些投资机遇?6月16日,由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新基建’时代的新能源‘车-桩-网’投资新机遇”的线上研讨会正式举办,与会的几位嘉宾就当前充电桩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如何通过投资促进产业创新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今年以来,受新基建风口的利好,充电桩领域俨然成为资本市场和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期,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相继宣布扩大充电桩建设投资,北京市也推出增设充电桩数量的方案。一时之间,围绕着充电桩展开的投资项目纷纷崛起。
有研究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借势“新基建”,该行业有望激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那么,在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领域究竟蕴藏着哪些投资机遇?哪些项目和商业模式是备受资本方看好的?6月16日,由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新基建’时代的新能源‘车-桩-网’投资新机遇”的线上研讨会正式举办,与会的几位嘉宾就当前充电桩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如何通过投资促进产业创新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投资必要性极高
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后,立即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此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又被正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多位充电桩企业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曾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把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范畴,其实侧面体现了国家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产业地位的。
在此次研讨会上,一汽股权投资公司投资部主管梁一功也指出,加强对充电桩领域的投资布局,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这其中包含了多层投资逻辑。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充电桩网络的建设相辅相成,只有车桩比达到合理范畴,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步入更成熟的发展阶段。同时,因充电网络所带来的新业态,也将促进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车桩比约为3.5:1,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国家此前规划的1:1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距离。申港证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充电桩增量超5000万台,其投资空间可接近万亿,服务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51.3%。按照申港证券的推测,我国充电桩规模增速在2025年前后将达到高峰,随后会开启服务费稳定高速增长阶段。
这意味着,长期来看,充电桩领域蕴藏着很大的投资空间。申港证券判断,在新基建的风口下,充电桩领域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将逐渐步入平台化及专业化运作模式,并因此实现飞速增长。
梁一功认为,充电桩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包括技术门槛、建设门槛和运营门槛。对于整车企业而言,通过投资充电企业或充电桩,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在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竞争力。
而这也是整车企业不断加强充电桩投资的原因之一。证券时报·车资本了解到,目前特斯拉、丰田、戴姆勒等车企均对充电桩建设、充电桩性能的提升进行了明确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虽然围绕着充电桩领域展开的投资较多,但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较弱。梁一功指出,在政策不断利好的背景下,不同的企业之间仍然需加强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充电桩运营层面涉及到的要素较多,很难由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完成,即便是企业可调动的资源非常丰富,但运营的成本仍然是很难控制的。
因此,他建议整车企业在投资充电桩领域的过程中,可以与充电企业进行合资以获得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锁定了在充电领域的资源,进而提升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车-桩-网”互动带来全新商业前景
除了厘清充电桩领域的投资逻辑和投资机遇外,在本次线上研讨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部副部长熊英还分享了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蕴藏的商业前景。在她看来,充电行为给电网行业带来了几大变化,其一是加剧了电网负荷峰谷差;其二是电力电子装置产生谐波,可能引起电能质量问题;其三是加大了电网优化控制的难度;其四是改变了配电网负荷结构和特性。
熊英认为,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推动源网荷储智慧互动,构建车用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也是行业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据了解,目前行业内已经开始了车网互动商业模式的探索,国网电动车、蔚来汽车、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均参与了“削峰填谷”的尝试。
在研讨会上,熊英以上海的“削峰填谷”模式为例,根据测算,上海私人充电桩的填谷潜力很大,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为105万千瓦时;专用桩方面合集削峰容量为21万千瓦。熊英指出,充电桩企业参与响应城市的“削峰填谷”模式,是有利于其提高收益率的。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将促进储能技术的提升和大规模应用,同时这也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