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先找到了那条终局之路
一个观察,智驾走不走 VLA 路线业界还没有共识,但对世界模型这种训练方式,头部玩家达成了一致。
今年上半年,华为乾崑、小鹏、理想等玩家都采用了世界模型作为云端训练方式。所谓世界模型,就相当于在智驾系统的云端大脑里搭建了「虚拟沙盘」,能动态模拟周围车、人、路以及周边环境的状态。
一个能给智驾「开副本」的世界模型,被看作 L2+跃入 L3 的关键跳板。
但能不能把世界模型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得看根基。华为乾崑进入到了智能汽车的「双百万」阶段: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超过 100 万辆、华为乾崑的激光雷达发货量超过 100 万部。
话说明白点,融合了世界模型的华为乾崑智驾 ADS 4,杀伤范围更大。
8 月底,汽车之心抢先体验了 ADS 4 的更新。在超过 2 个小时的上海核心城区的深度智驾体验中,我们发现了 ADS 4 最大的提升——彻底区分了「接管率」和「智驾完结率」。
媒体测评角度的「接管率」,和用户真实使用智驾的场景截然不同。
媒体测评虽然专业细致,但往往会留给智驾更多时间,等待它决策。用户视角才是试金石,一旦智驾稍微不满足预期,就会接管,过一会打开再用。这也导致大量用户的城区智驾体验都是「不连续的」。
这不是用户的问题,而是智驾不好用的问题。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最大的进步就是,复杂城区内用户的智驾完结率趋近于 100%。
这背后是 ADS 4 大版本更新采用了 WEWA 的技术架构。WE 即云端的世界引擎,让 AI 训练 AI,WA 即车端的世界行为模型,相当于在车端生成多能专家,给人更安心的驾驶体验。
如果没有意外,WEWA 将会成为华为乾崑冲击 L4,甚至 L5 的技术架构。
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采用 WEWA 架构,也打响了一场无比残酷的资源赛,为行业明确了三个赛点:
其一,仿真数据会成为主流。背后的仿真能力涉及到 AI 资源,甚至是推理卡的数量竞争。
其二,智驾竞争中后期,模型数据越积累越多,沉没成本越来越大,越发考验技术坚定性。
其三,用户视角的「智驾完结率」,将会代替媒体视角的「接管率」。
以上三个赛点说的其实是一件事:一家公司必须找到不随意改变、能支撑其走到终局的技术价值观。
01、世界模型,为端到端「解渴」
智驾领域曾经出现过三个进化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规则时代,类似于人类进化历史中的「猿人」阶段。
规则时代纯粹是手敲代码,写出车辆通行的规则和逻辑。
最典型的就是 if 路口红灯、then 车辆停,if 路口绿灯、then 车辆前进。路上的障碍物,更是千奇百怪。即便工程师已经将各种大型车辆输入白名单,但如果路上出现一个环卫工人推着四个轮子的垃圾桶。
一个移动垃圾桶,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在规则时代,工程师们在写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交通法典,就像猿人在森林中艰难生存,处处碰壁之后才能清楚生存法则。
直到第二个阶段,进入端到端时代。
这就像智人时代,人类开始广泛学会使用工具。在端到端阶段,智驾玩家开始琢磨用统一的 AI 模型将传感器数据映射为车辆的控制指令。
一层提升在于重塑智驾系统的底层架构,减少了模块之间的数据损失和传输时延。另一层在于体验提升,一段式端到端可以让系统模仿人类学习开车提升体验。
但模仿人是有局限性的。过去一年,头部智驾公司都在抱怨同一件事儿:智驾数据的质量太差了。
有的公司要么花大价钱请来优质司机组建一支几百人车队,为系统收集数据。要么在海量用户数据里研发一套系统精挑细选高质量数据,费时费力。
两个方法都殊途同归,费时、费力、费钱,效果一般。就像智人已经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提高生存效率,可以适应环境,但远远无法改变环境,其中欠缺的就是对于环境和未来的想象力。
第三个阶段到了世界模型,核心在于理解力和想象力。
所谓想象力,就是 AI 给系统打造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平行世界。
理解能力就是让系统学一套百科全书:石头是硬的、泡沫是软的、雨天驾驶要注意防滑等等。
世界模型可以基于理解能力在推演「如果... 会...」的问题。如果右侧车道的车靠得太近,车辆靠左行驶,会不会更安全一点?如果车辆加速通过远离右侧车,这样的决策是不是更好?
世界模型就相当于云端训练场,为智驾带来了三个能力的提升:
第一重能力在于生成仿真数据,解决了过去智驾数据稀缺的问题。
如果智驾只用真实驾驶数据训练,千奇百怪的高难度场景,一年到头都碰不到几次。而世界模型一箭双雕,不仅可以降本,而且能生成现实世界里很难收集到的场景数据。比如极端场景下的近距离加塞、施工前车急刹、鬼探头等等。
第二重能力在于世界模型具备一定可解释性与泛化性。
世界模型的决策过程不是依靠直觉,而是通过因果关系推理得出的。
世界模型融合了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律,依赖的是物理世界「第一性原理」,因此世界模型中系统的决策可以追溯和还原。这种可解释性为智驾带来更好的可控性。
第三重在仿真世界中训练智驾,可以达到 AI 训练 AI 的效果。
世界模型所构建的沙盘,也是复杂的智驾试验场。
智驾系统可以在同一个场景里反复测试不同参数下的智驾效果,在网络环境中对车辆做奖惩制度,从而来提升模型性能。比如在复杂路口博弈场景中,人类司机无法一次性在现实场景中就作出最优策略,但在世界模型里系统可以「无限重开」,直到得出最优策略。
所以世界模型具备了两个与人类认知机制一致的特征:理解、想象,但却比人多了「重开」的能力——在数次反复训练中,用最短时间找到最优解策略。
这也是世界模型能从类人到超人的根本逻辑。
02、老师傅配合大专家,训出 AI 老司机
尽管世界模型成为自动驾驶未来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但不是所有玩家都能走好这条路。
横亘在世界模型面前的,还有两道工程化难题:
其一,平行时空带来的不真实性。现实交通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建模,而是一场复杂的物理实验,任何偏差如果未被世界模型捕捉到,都会被放大成系统误判,最终在真实道路上穿帮。
其二,自由度过高带来的不确定性。生成式 AI 一旦时长过长,AI 的幻觉诟病就会使得系统放飞自我,车辆如果在失真场景中训练,就容易输出脱离实际路况的危险控制指令。
华为乾崑没有回避这两个问题,而是通过一种精密的架构设计给出答案。
在 WEWA 架构上,云端与车端形成明确分工:
云端的 WE(World Engine,世界引擎)是 AI 训练的基本盘,负责在虚拟世界里不断淬炼驾驶智慧;
车端的 WA(World Action Model,世界行为模型)则是专为智能驾驶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架构,把云端学到的能力高效落地到真实道路。
WE 要完成两件事:一是真实,二是可控。
关于真实,华为乾崑依托云端充沛的算力与自研仿真工具链,打造出平行时空的「微观级」复刻,确保 AI 在虚拟世界学到的每一个制动动作,都能在现实中精准复现。
而在可控层面,WE 给 AI 安排了一套「地狱级通关副本」。借助扩散生成模型,系统能够将一个极端场景无限扩散成高质量、高密度的难例场景数据,包括鬼探头、前车急刹、红绿灯路口的混乱局面等,甚至可以把难例密度提高 1000 倍。
然后,让 AI 通过「题海战术」反复刷这些极端难题,把危险情境练到肌肉记忆。
在 ADS 4 体验中,我们也实测了一把地狱场景,把车开进了上海逼仄的小巷,在违规临停车占据部分单行道情况下,对向还遇到逆行电动车,放在日常,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才能从容应对,但 ADS 4 系统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做到了丝滑避障。
而 WE 的另一层优势在于打通 L3。当很多车企还卡在 L3 路测关口时,华为乾崑已经在世界模型里先行点亮了绿灯。
截至 2025 年 4 月,华为乾崑在世界引擎中完成了超过 6 亿公里的高速 L3 仿真验证。
也可以理解为,WE 相当于是一个 AI 老师傅,给 AI 不断进行高强度训练。此外,老师傅还在通过严厉的奖惩机制对违背物理规律的决策实时纠错,始终教导 AI 安全优先。这就相当于,AI 刷完题还得考试,知道丢分点在哪,才能不断往满分的标准靠拢。
而 WA 的使命很简单:牢记师傅教的本领,在真实道路上完美执行。
和行业里常见的「改造版」不同,很多辅助驾驶系统都是拿通用大模型改一改再上车,结果模型笨重,时延高,车端运行吃力。而 WA 是从零开始为智能驾驶打造的「原生基模型」,一出生就是为开车而生。
它能同时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器信息,把这些复杂的感知数据「翻译」成统一的语言,再交给模型去理解和决策。
在架构上,WA 采用了 MoE(多专家模型)。不同场景交给不同「专家」处理。比如遇到复杂路口,就由路口专家出手;在高速上突遇障碍,就交给避险专家来应对。
这样的机制让车辆既能精准下达控车指令,又能提前几步预判其他车辆的动作。比如,当前方来车时,系统预判,按照当前速度会遇到博弈情况,于是选择向左变道,保证行驶的效率与舒适性。
云端的「老师傅」和车端的「多能专家」形成合力,让系统逐渐成长为懂得人类价值观的老司机。数据层面,相比 ADS 3,在 ADS 4 加持下,系统端到端时延缩短了 50%,车辆反应更快、变道更顺滑;无效变道明显减少,整体通行效率提升 20%;具备了「预见式驾驶」能力,紧急重刹率下降 30%。
而这样的智驾能力,才能跳出媒体视角下「接管率」的单一评价体系,直接接受用户视角中「智驾完结率」的实际检验。
相当于,ADS 4 并非在媒体的反复测试中勉强达成任务,而是能让用户真正产生信任并愿意高频使用,而这才是智驾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03、流水的技术浪潮,铁打的华为乾崑 ADS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智能驾驶赛道是一场马拉松,那么华为乾崑几乎是唯一一个既能在技术上不断「加速」,又能在安全性上始终「刹得住」的选手。
回顾华为乾崑 ADS 的进化脉络,可以看到 ADS 走得极其稳健,并且每一步都踩在用户真实需求的鼓点上。
ADS 1 :城区 NCA 功能率先商用,将智能驾驶从高速限定区域推向城市街道;
ADS 2 :实现「无图+全国都能开」,并首发全向主动安全功能,彻底解决了「地图画不到的地方就开不了」的尴尬;
ADS 3 :不再满足于「全国都能开」,而是「全国都好开」,并推出「车位到车位」,补上最后一公里的体验短板;
ADS 4 :推开 L3 大门,带来 WEWA 世界模型这套「技术内功」,更用 CAS 4.0 全维防碰撞系统,把安全防护网织得更密。
这条路径始终贯穿着华为乾崑的攻守之道。
攻的一面,华为乾崑智驾 ADS 没有过分纠缠在算力、芯片、传感器的参数军备竞赛里,而是把技术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场景拓展。
华为车 BU CEO 靳玉志最近在采 访中表示,今年 ADS 4 将具备高速 L3 的试点商用能力及城区 L4 测试能力,希望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明年具备高速 L3 能力以及城区 L4 试点能力。
守的一面,华为乾崑智驾,已累计避免可碰撞次数超过了 271 万次。
现在,全向安全跨越到全维安全层面,相当于进一步给系统增加安全保险杠。
比如在全天候场景中,将防护范畴拓展至雾尘天、雪天等复杂气象条件,并着重考量不同路面材质的附着力差异;在全场景覆盖层面,除常规的巡航、泊车场景外,进一步纳入爆胎、驾驶员失能等极端突发情形,这相当于把潜在的风险漏洞都填补上。
一攻一守之间,华为乾崑智驾 ADS 充当了智能驾驶「指南针」的角色。
尤其当整个赛道被各种热词包围:大模型、端到端、纯视觉、千 TOPS 算力。华为乾崑智驾 ADS 没有盲目跟从,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浓重的华为色彩,即高效、可靠、适用的技术价值观。
正如在 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火爆之时,华为乾崑并未急于上车。
VLA 倚重语言模型作为「翻译层」,强调文本推理和可解释性,但在空间感知与物理推理上仍存在短板,这需要 VLA 玩家在语义解释与强化学习上下更大功夫。
华为乾崑选择 WEWA 这条路,是把空间感知与推理深度嵌进系统底层。车辆是在真实物理世界中行驶,它需要的是厘米级环境建模、实时推演与轨迹预测,这种对空间的系统级理解,让 WEWA 在复杂场景中更从容、更可靠。
本质上,华为乾崑走的是一条更务实、更回归驾驶本质的路。
现在,华为乾崑智驾搭载量正式突破 100 万大关,覆盖 28 款爆款车型,基于全新 WEWA 架构的 ADS 4 也将在 9 月陆续推送。
华为乾崑很清楚,智能驾驶的价值,不在于跑分,而在于落地。用户对酷炫的技术名词并不感冒,只关心实在的安全感与落地体验。
所以说,华为乾崑智驾 ADS 的技术演进史,本质上是一部「智能驾驶价值觉醒史」。
那么 ADS 4 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性能的升维,还在于为行业立下「技术要落地生根」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