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故事 | 和你聊聊北汽EV200老车主为啥买了理想ONE
简单介绍下自己,87年生,北京人,标准直男/宅男/程序猿一枚。
家中不算大富大贵,只是标准小康之家。全家都是老老实实、朝九晚五上班的工薪阶层。本人上下班更是嫌堵车只骑摩托,周六日基本宅在家,偶尔陪父母周边转转就知足了。所以总体而言,用车需求并不强烈,是典型的电动车受众人群。
2014年底,北京市面上在售的新能源车型就那么几款:腾势、比亚迪e6、北汽EV160、EV200,还有占号神器江淮iEV4。如果放在现在让我重新选,我还是会选择北汽EV200。
这么说,当然不是我那狭隘的地域主义作祟。
简单回忆一下,当年的公共充电桩远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候最便宜的占号神器江淮iEV4居然没有快充功能!每当有江淮车主来充电,总会有别的车主骂骂咧咧来一句“得!又来了个江淮!”那个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而比亚迪的两款车型售价都在30万以上,车是好车,车企也是好车企,就是这价格不太友好。毕竟电动车是新技术,我舍得命吃螃蟹也要先拣个个儿小的捏嘛。
就这样,我提了北汽EV200,落地价格11.89万,成为北京第一批车主。
6年充电费不到2500元,北汽EV200开起来还不错
毕竟新车新技术,小毛病不断,大毛病也会有,这点心理预期咱还是有的。
别说这车开了快六年,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6年充电费总共还不到2500元,还享受终身免费保养,而且这6年其实一次小毛病没有过。有一次是4S店非要召回,说空调压缩机制冷效果不好,要给更换个新型号,其实那时候我觉得空调还挺好用的。
现在,这车点脚就跟疯狗似的。反正我开车很糙,绿灯起步不说踩到底,一般也是第一个窜出去。续航呢,北汽这个车企大家还是了解的,说好听点儿一般般吧。但是毕竟是第一款车型,用料说不上扎实,在我看来还是非常谨慎,这从背一块30KW的电池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车企看来,EV200理论续航200公里、背着30度电的电池、百公里耗电就是15度。但是从我实际用车来看,就EV200这款车型,一般百公里耗电12度左右,有时候黄金右脚能开出10度电的奇迹。
这辆车我从没跑干过,但开空调的话跑200公里绝对没问题;不开空调估计续航在220-230公里之间;天气暖和、还不开空调的时候,跑260-270公里感觉都可以。冬季非常寒冷的时候曾经从单位往返回家,大概40公里就没电了。
不过这个车型比较早,还没有电池加热系统,但是冬季续航非常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网上很多说法,冬季续航有时候对折都得多,这点在买车之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快充时间来看,北汽EV200是当时难得在快充桩上电流能到120A的车型。一般快充到75%-80%开始限流,限流之前一直稳稳的120A,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优秀了。我一般在外面的快充桩就充个20分钟,充到80%,再充时间效益就不划算了。慢充妥妥的一小时20%的电,根据剩余续航自己估计大差不差的。
现在聊得比较多的智能化水平那时候还几乎没有,导航不能升级、很多新路根本搜不出来,听个收音机音质渣到爆炸。
开了电车真的开不回去油车了
可即便是这样,我依然和很多电车老车主一样,开了电车就开不回油车了。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电动车加速没有油车那种等待、转速、慢慢起来的过程,而且超级安静。本人非常讨厌大脚轰油门的噪音。
其次,电动车普遍智能化程度更高,电动车对于男人就像一个玩具,而油车感觉就是一个代步工具。虽然燃油车有前辈们的智慧结晶、历史沉淀,但不可否认电动车后发优势强大。虽然电动车由于技术较新或沿用了油车的技术,造成部分不适应性,但这些是可以弥补的。而让油车重新正向研发一套新的高智能化的平台,我相信油车和电车都是大差不差的。
还有,高性价比,同等价位买油车很难买到智能化座舱、同档次内饰的车。
不过说里话,虽然开不回油车,但我其实更想买一款油电混合车型,这也是全家一致的意见。
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动车真省,我一直是家充(没有家充的果真不适合电动车),百公里6块钱谁受得了?6块钱在北京都不够坐趟地铁的。每次我爸妈去机场不管几点的飞机我都要开车接送,因为机场大巴太贵了,而拉个往返顺风车还能挣个一百多它太香了。
但是,电动车跑高速也真是太苦了。我出差去趟天津都不想开它,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车平时能跑400公里,跑高速也能跑400公里,请你鄙视他,要么是吹牛,要么就是在高速上龟速来着。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EV200续航太短,才会造成跑高速辛苦,其实这个算一笔账就明白了。
第一,由于没有变速箱,电动车跑高速是极不经济的,80迈跑100公里和120迈跑100公里,耗电量能差出去40%-50%,就是这么夸张。我的EV200在高速上80迈跑,百公里耗电量也就11-12度电,如果顶着限速120迈跑,耗电量能飙到17-19度电。
第二,高速如果顶着120迈限速跑,通过耗电量就可以得知电池属于高倍率放电状态,而且是长时间处于高倍率状态。先抛开对电池的损耗不谈,高倍率放电极易造成电池过热。以我之前的驾车经验,满电出发,在高速上跑到电量报警再在服务区充电到80%,然后继续开,反复两次电池即会到达温度上限。
反复放电快充再放电再快充,电池温度能干到50度往上。我是不敢继续开了,怕引起热失衡。我记得2015年在第一电动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小编开着EV200从北京到上海,期间不休息,速度也不是很快,在反复充放电5次以后直接把动力电池干报警了,最后找的厂家把车拖走,电池具体是否报废了文章里也没说明,但是热失衡是铁定的。
第三,电池都有藏电策略,一般剩下的20%就会给你限制一下,而且在高速上也不敢开的电太少。而充电由于电池保护,75%-80%就会限流充电,这时候的电充的老慢了。所以电车走高速如果想大大方方的开,给你预留的有效区间就是60%。
综上所述,就算现在一辆NEDC续航600公里的车跑高速,先刨去40%,直接就干到360公里,多留点富裕算400公里好了。算上速度过高的额外电耗,再减去100公里不成问题。所以我认为电车在高速上的续航就在300公里。算上反复充电2次,电车对标油车的一日续航就在900-1100公里。这个续航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了,但是比我的预期还差点。
而且在这期间的充电时间成本以及找桩的不确定性,还有高速上几乎不输汽油价格的高昂电价,我都认为不是那么友好。
另外,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开电动车最苦的不是在服务区等桩等电,而是开电动车一般你就只能自己玩或者跟别的电动车一起玩了,车队还不能太大,毕竟一个服务区就4根桩。你问问周围开油车的朋友愿意不愿意跟一个开电动车的人一块出去玩呢?人家都到宾馆了我这还在路上呢。一般玩一次就没第二次了……
排除比亚迪唐、蔚来ES8,我选了理想ONE
今年疫情最严重的那几日,我家孩子出生,EV200明显不够用了。我开始考虑换车,基于上面的理由,油车肯定不会考虑。我先说下结果,我定了李想大哥的理想ONE,由于车位问题计划10月份提车。
选车过程其实波澜不惊,我是奔着6座SUV去的,7座不考虑的主要原因是审车太麻烦。
车型当时锁定了三款:比亚迪唐DM、蔚来ES8和理想ONE。其实这三款车真的都还算不错,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真的是可以和国外车当面锣对面鼓叫叫板了,这点有一说一,希望大家不要有色眼镜。
我最先排除的是比亚迪唐,外观中规中矩,抱歉我并没有看出所谓的中国特色。内饰同样普通,这也凸显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区别。买比亚迪唐我就是买了个车,而买蔚来和理想感觉就是买了生活,买了品味;也更像买了个大玩具,试问哪个男人不是个大孩子?
蔚来的换电技术其实是国内电动车跑高速最好的解决方案,不用担心电池的热失衡问题以及充电的时间成本。换电是真香,一直换一直香,问题换不上咋整?目前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凸显了。换电方案的最大弊端还是投入太大。
一个换电站投入成本在200万往上,一次只能换一辆车。而对应的加油站的加油机呢?一台成本才2万,一次能同时给两辆车加油。这就差出去100倍。咱们算一笔账,1个换电站200万,100个就是2亿。如果这不是政府行为的话,作为一个新造车企业,100个换电站投下去,中国这么大能砸出声吗?就算能砸出个声,2亿他不计成本的投下去,请问他需要造多少辆车才能挣得出这2亿呢?资本不是傻子,不可能由着性子叫你胡来的。叫我说,我看好换电技术,但我不看好蔚来的换电计划。
所以,油电混合是最优解,起码是当下的最优解,以后何解叫后人说去吧,我只活在当下。
唐和理想都是混动,一个纯电续航80公里,一个纯电续航180公里。脱离电池谈公里都是耍流氓,唐20度电、理想40度电。如果电池使用策略一样的话(就是藏电策略,具体每款车的藏电策略请自行逛贴),两款车达到理论续航应该都是可能的。
明显电池大的更适合我,以我之前用车经验,150公里在北京跑跑我反正够用了,理想这款车可以在市里完全替代油车,偶尔冬天电池动力不足用用油也不是用不起,毕竟跟油车比起来,油钱早已经省出来了。而且冬天用内燃机余温取暖我个人认为比传统电动车的PTC加热要舒服一些。
偶尔出远门用纯油模式完全可以,高速跑120迈不掉电还能回充一点点。不过,理想这款车在北京最要命的一点是要占用油车指标,这是政策面的事情,我就不评述了。
写作功底真的一般,说了这么多流水账,但我还记得老师说写作文最后要点题。电动车会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电动车完全替代汽油车还太遥远,所有电动车企其实是一家,包括特斯拉也一样,他们在抱团分吃油车的蛋糕而已。
就目前来看,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替代汽油车的解决方案,油电混合算是比较讨巧,但也一定会被淘汰。战略上电动车弯道超车算是成功的,从车企数量、新造车品质、供应链搭建可见一斑。中国能不能出一个特斯拉我不知道,但是未来全球电动车市场上是有中国一席之地的,这也得感谢我等心甘情愿的韭菜。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大聪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