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能源汽车何时能替代掉燃油车?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了很多变化:补贴滑坡及取消、氢能源成为新热点、多起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等等。

在很多人眼里,电动汽车=不靠谱+骗补,2019年电动汽车一系列负面事件,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

但是,在大方向的主导下事实是如何的呢?

首先,全世界政府都在主导禁售燃油车,目前就从各国相关的新闻引导,也基本可以解读出类似的政策引导。

image.png

全国各国(地区/城市)燃油车禁售计划汇总

国外车企也已经(或正在计划)开启燃油车退出计划,计划虽不能说是完全严格执行,但是能代表各个国家的态度:

image.png

国内品牌车企:

image.png

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尝试用发散的思维探讨一下不同的观点、对未来的可能技术与市场发展方向等。

1. 未来补贴政策的变化和可能的影响

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05.3万辆,同比增长82%;新能源商用车销售20.3万辆,同比增长2.6%。虽然相比整个汽车市场,新能源的市场比例相对还很低,但是看绝对销量,已经初具规模了。

2. 合资品牌新能源产品规模化进入市场

近年来,国家围绕新能源推出了大量的政策,这些政策既是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尽快向新能源方向转型,逐步把新能源车作用主力车型是当务之急,这里蕴含着很大的技术挑战,部分缺乏技术累积的车企可能会掉队或者是淘汰;而机遇方面,拥有足够新能源技术累积的企业则可以享受红利。

最先拥抱国内新能源政策,享受补贴红利的,毫无疑问是众多传统品牌车企;具备本土优势,拥有相对成熟的造车体系、经验及营销渠道,以比亚迪为本土车企在新能源市场起飞的初始阶段吃到了最大的蛋糕。

其次,就是国内众多新能源初创企业,看到了新能源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众多资本纷纷涌入新能源造车领域。出现了包括蔚来、威马、小鹏、爱驰等新品牌,这些企业大都处于萌芽期,暂时还无法动摇传统跨国汽车巨大的地位,但是结合国内巨大的市场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情况来看,又不能忽视他们的潜力,说不定哪一家就能成为下一个特斯拉。

在这一波新能源浪潮中,传统国外合资品牌的动作似乎显得相对迟缓一些。但迟缓,并不代表着没有动作。恰恰相反,众多国外厂商其实早已经启动了各自的新能源战略,只不过落实在最终产品落地上,这些国外厂商并没有像国内同行那样行动敏捷。

下面就给各位车主看一下几家德系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规划。

奔驰:

战略规划:2022年全部实现电气化,2025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15%~25%,2020年之前投放1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4款电动车型和1款氢燃料电池车型

新能源品牌:EQ 、Smart

image.png

宝马

战略规划:2025年完成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总销量15%~25%的占比,2025年前推25款电动汽车,其中12款是纯电动

新能源品牌:i系列

image.png

奥迪

战略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总销量的三分之一,2025年之前推出超过20款电动车,其中包括十几款纯电动车。

新能源品牌:e-tron

image.png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些海外汽车巨头们并没有爽约。他们带着各自打磨数年的新能源产品如约而来。

以大众集团为例,奥迪品牌下两款产品e-tron和Q2L e-tron在广州车展上正式上市,揭开了新能源市场的序幕。

image.png

对于众多国内厂商来说,不管是传统主机厂,还是初创车企,新能源行业里的强大对手真的是来了。

3. 合资品牌的电动产品带来的行业冲击

不得不承认,相比国内自主品牌和初创品牌新能源车,合资品牌在造车这件事情上的技术积累,更加深厚。

尽管纯电车相对比较新的产物,但从本质上讲,它仍属于汽车的范畴。国外车企多年造车历史积累下的工程开发、造型设计、匹配调教经验以及成熟的整车开发流程和严格的验证体系都是国内车企暂时难以企及的。

并且就算不谈产品本身,仅仅是品牌影响力,服务体系等等也是强于国内品牌的。

4. 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

image.png

车主对电动汽车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比较清晰——家庭第二辆车、占号或者实用车;在技术和产品上会有一些包容度能接受其短板,忍受其缺陷给了自主品牌更多的机会。对于品牌来说,很多车主都计划两至三年内再次升级更换成续航更高、更实用以及驾驶感更出色的产品。因此有吸引力的品牌升级可以进一步挖掘现有车主的二次消费意愿。从大数据来看,用户对新型产品是愿意接受的,但是前提是品牌口碑市场效应可观及认真对待了已有客户。

综上,若失去了补贴政策保护,国内新能源市场何去何从?自主品牌和初创品牌新能源车在合资品牌冲击下必然会迎来洗牌。尤其是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生产低质低价产品的企业。幸运的是,由于先前的大力补贴,我们国家也已经培养除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新能源车企及供应链企业。笔者相信最终通过残酷淘汰一定会有少数优秀的自主品牌脱颖而出,与合资品牌一同角逐市场;而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则是大势所趋。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桩到家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1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