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互联网大佬跑步入场,阿里、百度、滴滴、华为争先恐后为哪般?

说到近期兴起的互联网造车热潮,我们还需要将目光转到去年年底,在2020年11月下旬,就有阿里、华为和滴滴三起互联网科技巨头与车企合作造车的消息相继传出。而到了2021年,又有1月8号的苹果计划与现代汽车合作生产自动驾驶汽车的报道,紧接着,1月11日,百度宣布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的消息。

仅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对造车有了实际动作,由此可见,当前汽车市场上,一场没有硝烟的互联网造车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互联网造车运动的兴起,最早还得回溯到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上出现的新晋高光成员“特斯拉”,刷新了人们对于传统汽车的认知。在其影响下,一股造车新势力也悄然兴起。

虽然前期有部分新势力的黯然离场使得互联网造车人尽皆知,也让不少公众给“互联网造车”贴上了“PPT造车”,“不靠谱”,“搞噱头”等标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诸多互联网时代的玩家们投身到互联网造车的滚滚洪流里, 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与易车网的创始人李斌,如今都已成功的转型,分别造出了自己的 “理想”和“蔚来”,让我们对汽车制造这个传统的行业又有了重新认识。

十年前,汽车和人的关系就是人和工具的关系,十年后的今天,汽车和人的关系就是人和生活的关系。汽车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果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变传统汽车行业的生产、供应方式,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革新,而是意味着能够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造车,到底造的是什么?

互联网造车,到底造的是什么?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动态给了我们答案,不论是哪家互联网科技巨头,基本都瞄准了三个点:无人驾驶、新能源和智能化。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他们与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各有千秋,传统车企更加擅长于技术研发、零部件采购、制造工艺以及生产测试;而互联网科技企业在AI、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则有着更大的优势,同时也更擅长新设计理念、宣传造势以及用户互动等。

正如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所说: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在这一大背景下,“合作共赢”也注定成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造车的模式是如何?

从近期公布的互联网造车的各大消息来看,大多都是互联网公司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汽车生产环节依然是由传统车企负责,比如滴滴携手的是比亚迪,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华为的合作车企是长安,百度的合作伙伴是吉利,苹果的合作伙伴是现代。可以看出,互联网科技公司擅长软件,硬件方面则需要依赖车企,这也构成了互联网造车的主基调。

从政策上来看,互联网企业获新资质造车的难度也较大,因为当前国家鼓励的也是新旧势力合作,从而提升汽车产能利用率。因此,通过利用传统车企的生产技术资源,互联网企业也能够大幅节省投入成本,但这也绝不是简单的“代工模式”,而是更加深层次的技术赋能。

比如,百度将采用吉利的工厂和浩瀚SEA纯电动智能架构,同时也将在智能汽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不断发力,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智能汽车技术融入车型中。

互联网造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所谓互联网造车,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将互联网深度应用到汽车行业中,并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在制造方面的大规模应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出行,更将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有了物联网强大的“万物互联”,汽车生产制造乃至用户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变得“可视化”,车企能够更加轻松地收集多种数据以方便日后自身产品的改进与优化。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让智能工厂以及无人驾驶都将变为现实。

另外,得益于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海量用户、社交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对于汽车工程设计、开模、生产制造、测试等环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能通过数据更加紧密地与客户联系在一起,让用户深度参与到开发中来。

为何如此多互联网汽车投身造车?

如果要深究互联网科技企业深度布局汽车行业的背后原因,想必也是与谋求市值的扩张有关。当前资本市场上,新造车企业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的股价在2020年分别增长了400%、1200%、130%和100%,并且,蔚来、理想和小鹏等企业也都进入了全球车企市值排行前20名。

透过互联网造车这一现象看本质,在其背后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汽车工业新革命”中,并不一定会出现所谓谁取代谁的输赢胜负之分,而是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发展的殊途同归,虽然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作祟,让当下的互联网造车硝烟渐起,但是,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对汽车行业发展动向的引领和探索。

结束语: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领域跨界能够激发更好的思维,但至于结局会怎么样,依旧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在互联网造车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互联网企业亲自造车,其需要直面生产技术资源与造车新资质的双重挑战。

而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合作造车,也需要看双方能合作到什么程度,尤其是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硬件制造、软件控制乃至主导权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双方充分磨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洗礼,在这一互联网造车热潮退去后,经过大浪淘沙后剩下的“金子”,也必将会为汽车制造,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带来全新的驱动力。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二师兄玩车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1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