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再拿数千万美元A1轮融资,无人小巴运营5个月,轻舟智航加速商业化

2021 年 3 月 4 日,轻舟智航对外公布完成数千万美元 A1 轮融资。这是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对外公布的第 3 笔融资。 

2020 年 4 月,轻舟智航对外公布完成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IDG 资本、元璟资本、Tide Capital 三家机构联合注资。 

2020 年 10 月,联想创投又对轻舟进行了 Pre-A 轮投资。

到这轮融资,据彭博社报道,超级巨头字节跳动已经参与在内。不过轻舟智航官方未对此消息做出回应。

在过去一年里,全球顶级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加注自动驾驶。

亚马逊在去年中正式收购了硅谷自动驾驶公司 ZOOX,微软则在今年 1 月投资了通用旗下的 Cruise。

在这个超级巨头们纷纷相中的赛道中,拥有一众 Waymo 背景创始人的轻舟智航如何在中国打开市场? 

上周,我们就和轻舟智航的侯聪聊了聊。 

侯聪是轻舟智航的联合创始人,在 Waymo 时期他负责 Waymo 感知系统的整体开发与优化。 

1

中国无人驾驶的落地方向

「如果一开始就做成 Robotaxi 的模式,在中国落地很难。这个困难程度之前我们深有体会,做起来可能需要 10 年左右时间。」

实际上,假如从 Google 在 2007 年把 Sebastian Thrun 招到公司开始计算,Google 无人车项目(Waymo 前身)已经进入到第 14 年了。

侯聪解释道,Robotaxi 落地周期长,是轻舟智航一开始选择从无人小巴切入的原因之一。

轻舟定位于打造针对城市复杂道路交通场景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当下,这套方案命名为 Driven-by-QCraft,这套方案的第一款产品是龙舟 ONE——一款 6 米长的无人小巴。

无人小巴的运行时速在 20 - 50 公里/小时。相比 Robotaxi,它的速度更低,运营路线和站点也相对固定。小巴在技术实现上更容易落地。

并且中国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远大于北美。按照中国对新能源车的战略规划,新能源技术首先在营运车上落地,之后推广到私家车上——无人驾驶也将是如此。

这意味着无人小巴可能是中国无人驾驶落地的前哨。

2

无人小巴大规模落地

今年向百台量级迈进

侯聪透露,当前轻舟智航拥有百人规模的团队。

公开消息显示,轻舟已经在苏州、深圳和武汉三城落地运营。

目前龙舟 ONE 已经达到几十台的部署规模,并在快速增长中。

轻舟还正在启动其他核心城市无人小巴的落地。

「我们虽然比其他公司要晚出来 1 - 2 年。但在过去两年内,轻舟在研发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我们围绕无人驾驶的底层基础架构和上层感知、规划等应用已经搭建完善,架子已经非常完备。」 

侯聪告诉我们,轻舟今年在研发上主要的投入方向是「上量」——迈向更大规模的部署,但基于的是真实需求。

目前龙舟 ONE 也在与多家主机厂进行车型合作,侯聪预计「今年的车队规模至少将达到 3 位数,明年将向更大规模扩充。」

6 米长的小巴相比于传统的公交巴士,更小更灵活,在针对微循环交通的部署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同时,轻舟也将向更小更大无人巴士品类扩张。 

3

城市复杂交通无人驾驶是核心

小巴之外将再开 2 条产品线

「下一步是上量,把路测里程和运营范围进一步扩大,打造数据驱动的自动化工厂。」

虽然轻舟的第一个落地产品龙舟 ONE 是一款无人小巴,但轻舟也多次对外强调,其核心技术栈与 Robotaxi 的技术栈是完全一致的,其落地到无人小巴上是「高配低打」。 

Drive-by-QCraft 下一步奔赴的核心目标是能够应对多种城市复杂道路的交通场景。

基于这个核心,轻舟也将推出无人小巴之外的其他两条产品线。

不过,轻舟官方并未透露这两条产品线具体是什么。

我们猜测,新的产品线可能与城市公开道路场景的出行有关。

2019 年入局无人驾驶的轻舟,看似比其他公司要晚上几年。

但如果按照今年百台级别的部署规模,轻舟在国内正在进入无人驾驶领域的第一阵营。

其自建的大规模仿真平台和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等支持「自我进化」的基础设施,可能是这匹晚到的黑马后发先至的原因之一。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