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背后,汽车智能化的三个关键词
上海车展即将落幕,但观众日的热浪似乎还在延续。这次车展与其说是汽车展,不如说是智能电动车展,各家都把智能化作为参展重点。前两年有人说如今的CES被车企攻占,今年的车展感觉是倒过来了,科技因素攻占了车展。
延续车展智能观察的传统,我们在这次车展上发现了智能化的三个关键词:上位、激进、妥协。
上位:供应商卡住C位
过去车展主要是看车,当然也有很多主要看车模(不是恒大的车模),但今年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快成主角了,有点想上位的感觉。
01 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首先拿车展最热门的华为来讲,19日全球首款3激光雷达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登陆上海车展,同期北汽蓝谷的股票已提前2度涨停。
ARCFOX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新车亮点:
·全球首次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方案ADS
·全球首款搭载3颗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计划年内交付
·全球首款搭载华为鸿蒙OS智能互联系统,支持23个应用生态
·充电10分钟可补充197公里续航
·百公里加速3.5秒
点评:全车60%以上的“卖点”由华为提供,所以车型打上HI标,冠上华为之名也是天经地义。智能汽车跟父姓“汽车”还是随母姓“智能”一直是业内较为敏感的话题,在智能手机和传统汽车行业,品牌方以外的参与者都是供应商,比如苹果、小米不会把富士康的品牌标在手机上,车企的车型命名也不会带有供应商的姓名。
但这次极狐命名中带了HI,一方面说明了华为的影响力,能给主机厂带来强大品牌背书;另一方面也对跟父姓还是跟母姓这个事有了个初步的答案。
另一个冠华为姓名的产品是赛力斯。
赛力斯将华为HiCar植入到华为智选SF5车内,能实现手机与车机生态的无缝结合,华为SOUND也将应用在这款车上。同时,SF5搭载高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环视摄像头、高感知摄像头等感知硬件,标配交通拥堵辅助、高速巡航辅助、前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刹车、车道居中保持等多项L2+级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点评:既然是解决方案,华为也不可能只做北汽一家。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产品是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也在车展期间发布,双方宣布新车将基于华为智选开展双发渠道联合销售,就是华为的体验店里以后能看到赛力斯SF5。华为将产品的最大权益给了极狐,将渠道的最大权益给了小康。
总的来说,华为不造车,但胜似造车,似乎各大主机厂都是华为的代工厂。本届车展华为也顺便推出了自己的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华为 HI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构架包括“1+5+N”—— 1 个新通信与计算架构(CC 架构);5 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 等 30 余个智能化零部件。HI 将提供算力和操作系统,包括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 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HOS 和 VOS。
点评:汽车智能化必然带来产业的再次分工,汽车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车辆硬件向智能硬件+软件服务过度,华为以智能硬件为切入口提供智能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加上自身的品牌价值以及国货情怀,在未来智能汽车的赛道提前卡位。
02 舍弗勒的线控执行机构
当前国内智能网联科技企业做感知、决策、路径规划的企业很多,比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域控制器、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等等,但线控执行机构出现在视野中的不多。
本届展会上,舍弗勒展示了面向智能驾驶和汽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如电机、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线控一体化底盘以及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等。
同时,舍弗勒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智能驾驶及未来城市交通出行的解决方案,如智能线控一体化底盘、智能线控转向角模块(iCorner)、智能后轮转向系统(iRWS)以及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EHPS)等。
点评:智能汽车不会遵循传统汽车的产业规则,但是势必将重新划分。纵观从车联网拆分系统的云、管、端,还是从自动驾驶系统拆分的感知、规划、决策、执行,相对明确留给传统汽车产业的蛋糕也就是车身与线控执行机构,舍弗勒作为行业内的玩家把自己的执行机构打造成解决方案,向博世、大陆等靠拢也是行业变革驱动后的必然之举。
在行业剧变的时候,不一定是企业想做什么,而是大环境决定你只能做什么。
03 其他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在智能座舱的新产品方面,我们关注到大陆集团展示了不少新成果,包括全新制动系统、电池碰撞检测系统、全新第六代雷达、端到端车联网解决方案、裸眼3D曲面液晶仪表等。
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MK C2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可达100%,通过与现有的制动系统相结合,能够为高度自动化驾驶提供冗余制动方案;HFL110固态短距激光雷达,可以以动态方式展现实时设备影像成像和环境绘制的功能;裸眼3D曲面液晶仪表能让车内乘客无需佩戴特殊眼镜或头部跟踪摄像头就能享受到3D体验,它能在简化车内人机交互,提升驾驶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驾驶舱设计的灵活度。
德赛西威在展会发布了智慧出行解决方案——“Smart Solution”,融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三大领域技术,同时,德赛西威与华为终端签署了全场景智慧出行生态解决方案合作协议,围绕HiCar解决方案平台级合作、测试能力共建、车载生态联合创新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项目。
ADAYO华阳第四代智能座舱中的域控制器以高算力SoC芯片为基础,将多个不同操作系统和安全级别的功能融合到一个平台上,可以让车企更加便利地通过OTA实现功能延展和智能体验升级,重新定义未来座舱: 能充分满足车企“一芯多操作系统”研发需求,降低复杂功能开发难度和整车电子成本;支持多屏互动互联; 助力提升车辆行驶安全。
点评:汽车产业链在智能化时代会发生重构,无论主机厂还是供应商都想抢占微笑曲线的高点,一边是供应商想通过解决方案让主机厂成为代工厂,另一边是主机厂技术下沉,亲自下场。
激进才能生存:激光雷达批量上车
除了供应链上C位之争,在整车层面,智能化的趋势也非常激进,主要表现出激光雷达批量上车。
前面提到的极狐阿尔法S搭载了3颗华为激光雷达之外,小鹏P5搭载了2颗激光雷达,蔚来汽车搭载了1颗超远距离激光雷达。
小鹏P5搭载了XPILOT 3.5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车身上一共配备了2个激光雷达、13个高清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共32个传感器及1组高精度定位单元(GNSS+IMU),未来可逐渐覆盖城市道路场景(城市NGP)。
蔚来ET7,本次车展展出了内饰。不过激光雷达1颗明显不够用,很可能未上市就可能过时。
ET7搭载蔚来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蔚来表示基于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等,将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地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配置方面ET7装备了1颗超远距离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11颗摄像头,4颗英伟达Drive Orin芯片。
另外是上汽智己L7。配备视觉+感知解决方案,据称可实现360度、超视距全路况感知。搭载12 颗高清摄像头, 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军工级超高精度惯导、高精度地图以及 V2X 车端技术,还兼容激光雷达软硬件架构冗余方案,支持英伟达Orin X(500~1000+TOPS)和2个激光雷达的升级能力。
待激光雷达进入商业化量产成熟期,智己L7具备立即升级激光雷达系统能力。
点评:智能汽车很像电脑刚出来时候的“攒机”时代,军备竞赛式的堆硬件。硬件是智能汽车的基础,是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但换个角度看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认知只能限于硬件,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这些买起来才会觉得值,所以激进是当前智能汽车市场的趋势,当前只有激进才能生存。
全面智能化:合资品牌开始妥协
过去两年,智能化从车联网到自动驾驶,都是自主品牌、新品牌走在前面,传统的国际大品牌都在蓄力。这次车展,肉眼可见的是,大部分合资品牌都开始对这一趋势表示妥协,纷纷要在中国推出智能化汽车产品和功能。
上汽大众 ID.6 X在此次车展上正式亮相并开启预订。ID.6 X定位打造品质标杆的七座智能纯电SUV,主打视觉体验、交互体验和智能驾驶体验以及用电体验。
ID. Light互动光语系统可以通过灯光动效反馈导航、来电等各种信息,车内还支持触控、语音、手势和按键等多形式交互。智能驾驶系统IQ. Drive支持多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最关键的是,得益于全新E3电子架构,ID.6的软件系统可以实现OTA远程更新,今年年底中国用户就能享受到更新服务。
点评:ID系列是大众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承载着大众电动化、智能化的战略级产品,但相对于国产车的激进,大众还是有点大象跳舞的感觉,但无论如何大众的转型态度相当激进,如今是到了验证的时刻。
奔驰EQ旗下三款新品在这次上海首发亮相。在智能化方面,奔驰也在极力“讨好”消费者。为了优化用户体验,奔驰首创了“零层级界面”概念,导航、影音系统等核心功能可始终展示于屏幕顶端,所有关键信息一触即达。
此外,前后排均配备电动舒适车门,无需伸手即可自动开闭。而在自动驾驶方面,奔驰略显“保守”。目前,全新EQS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官方称,在不久的未来可以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辅助。
点评:一直以来合资品牌的研发在国外,生产跟销售在国内,过去传统汽车国外的技术与产品实力一直强于国内,这种产业分工没有问题,维持着国内外的平衡。但随着车辆智能网联的加速,国内车企开始发力,智能化、网联化的产品表现逐步优于国外,过去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可能,从本届车展可以看到,全面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合资车企面对这种趋势也不得不妥协。
结语:
上海车展被特斯拉刹车事件抢去了太多的风头,但车展传达出来整个行业对于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决心依然清晰,中国智能汽车的路线不会因为行业龙头的个别事件受到影响,中国在智能汽车模块会有自己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在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入局互联网ICT公司,激进的国内整车企业,寻求上位的供应商,迎面赶上的合资车企,都预示着2021年必将是智能汽车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