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AXIEYE发布NOM系统,三大版本搞定「点对点」智能驾驶

2022 年刚拉开帷幕,一家名为 MAXIEYE 的公司便发布了NOM领航辅助系统。

速度很快。

要知道,目前国内能够推出领航辅助的玩家少之又少,仅有蔚小理和长城汽车等几家在量产车上搭载了领航辅助系统,也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 NOP、NGP、NOA、NOH。

「NOM」的加入,让领航辅助这条赛道更加热闹。

而且,与蔚小理开发的系统仅供自家使用、长城汽车的 NOH 来自其关联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不同,MAXIEYE是作为一家中立的第三方供应商,希望将 NOM 提供给所有整车厂。

这会考验系统的功能实现、算法和成本等多个层面,是真正放到市场中厮杀的竞争。

那么,MAXIEYE 的 NOM 到底是什么,与市面上的产品有何不同,越来越多的玩家涉足领航辅助,自动驾驶这道难关真的会被渐进式玩家攻破吗?

几天前,我们和 MAXIEYE CEO 周圣砚、MAXIEYE CTO 郭恩庆进行了一次沟通,发现这家做感知起家的智能驾驶方案的初创公司,在感知方案、路径规划上都有着独特的设计。

01、拆解 NOM:软硬解耦,高性价比

NOM 全称 Navigate on MAXIPILOT,有三个版本:

· 基础版 NOM-Basic,基于 5R1V 的硬件配置,实现 360 度传感器融合,接入高精地图导航定位技术,可自主完成高速场景下的智能路径规划,实现自动进出匝道、切换主干道、根据道路限速和工况环境自动调整车速、自动变换车道、自动超车、大车安全避让等功能。

· 高配版 NOM-Premium,基于 5R5V 的传感器配置及更大算力平台,实现高度集成的行泊一体智能化方案。

· 增强版 NOM-Enhanced,基于 5R11VnL 的传感器配置,通过视觉和激光雷达等更多传感器冗余设置,拓展「点对点」自动驾驶系统边界,实现 L3 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可支持城市道路导航自动驾驶。

推出三个版本是为了满足不同主机厂的需求。

三个版本的不同点是:在行车方面,与 5R1V 相比,5R5V的传感器配置有环视摄像头做补充,可增强 TJA 等场景的感知能力,体验感更好、在拥堵环境行驶的接管率更低。

此外,5R5V 的配置也使整个系统增加了泊车功能,由于额外采用前视远距离的摄像头去实现定位,泊车的时候车速可以更快。

带有激光雷达的5R11VnL 方案,可以对过道、护栏、路沿等信息进行采集,提供一个类似「立体墙」的信息,无论地面上有没有车道线,都可以沿着激光雷达反馈的信息顺着「立体墙」顺利通过。

而这三个方案的共同特点是,由于算法和底层硬件实现了解耦,NOM 系统对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芯片选型等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比如,NOM 既可以选择配置 200 万像素摄像头,也可以选择配置 800 万像素摄像头。

两种摄像头可以实现的功能是一样的,均是辅助车辆完成自动换道和自动进出匝道。

而 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其成本低、性价比高,但因为它看不了那么远,所以在换道、超车的时候,应对车流的决策会相对比较保守。

NOM 对于芯片的选择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等效算力水平足够即可。

· 基础版 5R1V 需要 10 Tops 算力;

· 5R5V 需要 30 Tops 的算力;

· 5R11V 需要 100 Tops 的算力。

由于对感知硬件不挑剔,再加上可以适配更多的芯片平台,让 NOM的灵活性非常高,且成本很有竞争力。

周圣砚告诉汽车之心,只要提供等效算力的芯片,无论国内外芯片,NOM 都可以支持。

「我们目前的 NOM 量产方案不会强依赖于激光雷达,主要依赖『毫米波+视觉摄像头』。几百块钱的毫米波雷达,几百块钱的摄像头,再加上一套域控制器,整个 NOM 的方案成本控制在数千元左右。」

问题来了,当这套NOM 系统上路运行时,能够与市面上的领航辅助系统进行对抗吗?

02、上高速,NOM 到底强在哪里?

高速场景下,领航辅助大概需要应对以下场景,自动跟车、自动变道、自动进出匝道。

这里面,「领航辅助中,20% 的算法策略用于 80% 的 L2 场景应对,而剩下 80% 的算法策略要用于自动换道或超车、自动进出匝道等场景处理。」郭恩庆说,各家的领航辅助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真正的差异化还要在用户体验的细节上下功夫。

MAXIEYE 的 NOM 系统的特别在于对感知部分做了增强,并且从感知底层去找功能体验突破的可能性,这与这家公司的感知出身有密切关系。

MAXIEYE 成立于 2016 年,主打前向单目视觉传感器 IFVS 系列产品,并且已完成多代产品的迭代。

截至目前,MAXIEYE 的产品在商用车前装市场出货量突破数十万套,并于去年 7月获得国内乘用车企的L2 量产项目定点。

过去的技术研发积累,再加上在感知产品上的打磨,以及从感知规划控制的闭环、量产经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太效应。

尤其是,MAXIEYE 已经设计了数据触发与回传机制,让 NOM的开发进度明显加快。

而且,感知起家的 MAXIEYE,在涉足 NOM 系统研发时继续增强了感知的能力。

以目前领航辅助驾驶常遇见的问题为例,通常情况下,在遇到高精地图丢失的情况时,现有的领航辅助系统会短暂退出或者对系统进行降级,车辆也会出现降速,甚至还会出现车身摇晃等问题。

MAXIEYE 的解决方法是,在做视觉检测时,生成局部的拓扑图。

「比如在进匝道的时候,车道线往往是分开的,我们的方案不仅会告诉你这是一根线,还会检测到这根线前面会有一个分岔点,基于这个点又衍生出来一根线,这样即便在短时间内定位出现不太清晰的地方,但只要能够大概(把车辆)送到这个位置,我们利用地图给的局部最优解,系统就可以匹配到顺着这个分岔点过去大概是对的,包括分岔点、车道线拓扑结构这些都是自己做的尝试。」郭恩庆表示。

在有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使用高精地图进行简单、确定性更高的换道、进出匝道,当遇到高精度地图的定位不准时,MAXIEYE 会将高精度地图或者导航地图生成的拓扑,与感知生成的拓扑进行比对,当短时间丢失定位的时候,可以用感知的能力去实现换道、进出匝道的能力。

使得 NOM 系统可以部分和高精地图进行解耦,感知与高精度地图互为冗余,这是 MAXIEYE NOM 方案的一个特点。

这意味着,NOM 的底层思路与特斯拉的 NOA 有些类似,前向视觉感知为主,再配合其他感知硬件、高精度地图进行融合感知。

除了增强感知,NOM 还采用了融合路径规划 FPP(Fused Path Planning)技术

郭恩庆解释,「因为地图丢失的时候,大部分是在车遮挡比较厉害或有高架桥的地方,因此我们用了车流信息,另外还利用了导航地图信息、围栏信息、路沿信息。人开车就是这样,在没有车道线的地方,你看到这个地方,你不一定要顺着线走,但你依然可以弯过去,因为你跟着车流就可以过去。」

除了常规的自动换道和自动进出匝道,NOM 还针对各家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完善。

比如,地图定位不准问题。当地图定位横向偏差超过 30 厘米时,如果按照地图行驶,会发现车辆不是在车道里走。

针对这一问题,MAXIEYE 的做法是,对比地图和车道线检测的趋势,如果趋势相同,那大概车道线是没有错的。

以实际道路检测的车道线作为车辆控制的依据,最终提升了用户对领航辅助系统的使用体验。

在应对中国特色的加塞 cut in 路况上,NOM 也进行了大量测试和优化,郭恩庆称,「比如在高速上的 cut in,如果不出现恶意别车的 cut in,我们基本都可以处理。」

03、量产在即,领航辅助风起

系统有了,功能实现也不错。问题是,这套系统会对主机厂产生吸引力吗?

截至目前,蔚小理在领航辅助上采用全栈自研路线,其他主机厂也已经开始内部组建自动驾驶的团队,大有全栈自研路线一统天下的意思。

这种背景下,MAXIEYE 这样的第三方发布的 NOM 的方案,如何对主机厂产生吸引力?

郭恩庆认为,首先,不是每家主机厂都坚持全栈自研,会采取部分自研,部分找合作伙伴做共同推进。

此外,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健全,更多玩家会选择采用第三方的方案。「主机厂可能作为一个协调系统,从整车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与供应商合作推进。」郭恩庆说。

据了解,5R1V 方案在今年 8 月就可以面向乘用车客户规模化量产,5R5V 方案在今年年底实现量产,5R11V 方案预计在 2023 年 6 月量产。

这样的节奏,基本上与头部车企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上车节奏一致。

整体上,MAXIEYE 从之前的商用车向乘用车,从低阶向高阶智能驾驶转变的过程,再次验证了自动驾驶渐进式的生命力。

周圣砚说,「实现自动驾驶是数据累计的过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车厂会标配高阶自动驾驶系统,第一,这个系统没有足够的数据不敢上;第二,搭载高阶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并不能符合所有用户的需求,最终出路就是从 L2 到 L3,慢慢把数据积累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L2 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纵向行驶的场景,并且可以对车辆跟随、cut in 中遇到的 corner case 的数据进行反馈。

虽然这些数据在更高阶方案中不一定能用得了,但能知道这些 corner case、知道需要什么传感器,就可以逐渐地优化系统配置与算法来进行应对。

言下之意,数据规模与丰富程度,是渐进式玩家有机会胜过跨越式玩家的关键。

可以预见的是,各家主机厂、供应商将争相涌入领航辅助赛道。据汽车之心了解,今年还会有部分造车新势力发布领航辅助系统。

MAXIEYE 携 NOM 早早进入战局之后,后面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作为普通车主用户,也将在会接下来的几年里,因为不同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繁荣,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1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