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峰开撕余承东,如何看待插电混动和增程的技术差异?
从夕阳产业摇身一变朝阳产业的汽车圈,近期上微博热搜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热搜“体质”的出现,不得不说得益于互联网营销风格的不断渗透。
从李斌称“蔚来ES7是50万元内最好的SUV”,到李想说“理想L9在500万元内无对手”,再到余承东说“问界M7是百万元内最好的SUV”,再到何小鹏说“要给余承东扔鞋子”,新造车企业似乎非常擅长通过这种争议性很强的话题,吸引流量和关注,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能够出现在镁光灯下。
这样的营销思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其中,最“豁得出去”、进步最快的品牌莫过于长城魏品牌。从今年3月初摩卡DHT-PHEV上市后,魏牌一改原来传统车企内敛的营销风格,变得犀利而有攻击性。同时,包括魏牌CEO李瑞峰在内的全部高管都入驻微博、魏牌APP和一些垂直网站,直接与用户和潜在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从2月28日开通微博以来,李瑞峰几乎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发布动态,其中既有对魏牌技术和产品的讲解,也不乏对同行、竞品和行业现象的点评。从#油价上涨燃油车还香吗# 、#拿铁DHT硬刚合资燃油#,到#油电双涨,买什么更划算#等,可以说每一条都“火力十足”,关注度非常高。
今天,“魏牌CEO开撕华为余承东”话题再次冲上了微博热搜。在问界M7上市后,李瑞峰昨天下午在微博中写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同时还配上一张“我想不通”的图片,并加了两个话题词:#智能DHT是全球更好的新能源技术#、#余承东称增程车不够先进是胡扯#。
这明显就是奔着热搜去的啊!
一直以来,关于增程式混动技术的争议就很大。所谓“增程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增程式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有增程器、电机、电池、整车控制器等组成。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最主要区别是多出了一个增程器。
一般情况下采用纯电模式,当电池能量不足够提供动力时,增程器介入工作。这里的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电机,而是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传输给电机,之后电机再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
坦白说,在理想ONE热销之前,其实业内人士多数是不看好增程式路线的,认为既不环保,技术也比较落后。大众集团前中国区CEO冯思翰就曾用“最糟糕、不环保、胡说八道”来形容增程技术,也有一些消费者用“脱裤子放屁”来形容这个技术。
然而,奈何市场和用户认啊!一方面,增程技术既解决了燃油车用户高油价的困扰和享受纯电车的驾驶体验,另一方面,又解决了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从使用层面来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于是,理想ONE月销过万,彻底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之后,岚图、问界等品牌也纷纷采用增程技术。特别是问界M5,尽管争议很大,却迅速上量,仅用87天就实现累计交付破万台,成为新能源品牌中最快破万的单一车型。
前几天,问界第二款车型M7正式发布,新车定价31.98-37.98万。根据官方消息,发布4个小时,问界M7订单已经突破2万辆。
由此不难理解李瑞峰的“我想不通”——明明是应该被淘汰的技术,为什么被李想和余承东这两个善于“忽悠”的人一包装,就能赢得那么多消费者的认同?如果增程技术都能受欢迎,那么更具技术含量、更省油的DHT-PHEV没有理由不大卖呀?
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议,行业已经有过太多太多的讨论,不再展开。
这篇文章,其实我是想借李瑞峰上热搜这件事,谈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传统车企的转型。
当下的舆论环境,其实对于传统车企是不太有利的。新造车企业有明星创始人的光环,再加上善于制造话题,往往占据更大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车企其实是相对被动的。因此,我们看到包括长城在内的企业在积极转型,一方面加大新能源车型的投放速度和力度,另一方面在营销上也更加激进。
魏牌是其中的缩影。作为长城汽车的高端品牌,魏牌转型成功与否,其实事关整个长城汽车的转型。因此,李瑞峰带领的魏牌不断“破圈”,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近期,魏牌摩卡DHT-PHEV重走G318,就是希望用万里挑战向消费者证明自身产品实力,让用户真正能够体验到“0焦虑智能电动”的优势。一方面,让用户对产品力有更直观的感受,强化“用户思维”;另一方面,转变营销思路,用“炮轰”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与新造车深度捆绑,是魏牌的思路。
但是,有个小细节,也透露出李瑞峰作为传统车企出身的高管的严谨和“节操”——在开撕余承东的话题设置中写的是#智能DHT是全球更好的新能源技术#,“全球更好”的表述,显然是为了符合广告法。相比之下,新造车们都放飞到“500万之内最好的SUV”,这是底层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