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政策、规模化三线合围,Robotaxi 闯入加速区
头部玩家领跑,Robotaxi 行业迈入「奇点时刻」。
7 月 15 日,萝卜快跑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Uber 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多个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
这是迄今为止,史上最大车辆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双方将率先在亚洲和中东地区部署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将逐步扩展至全球更多市场。
Uber 拥抱萝卜快跑,进一步证明主流「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可靠性,激光雷达助推 Robotaxi 抵达「奇点时刻」。
01、萝卜快跑「加速跑」,Robotaxi 行业进入「奇点时刻」
萝卜快跑与 Uber 的合作,背后凸显出两个关键词:车辆规模与全球布局。
虽然此次合作在时间节点上略显突然,但如果回顾百度过往的战略表述,会发现这一步其实早有铺垫。
就在今年 2 月的百度 2024 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彦宏提到,2025 年会是萝卜快跑重要的扩张之年,其 Robotaxi 车队规模增速会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几个月前对 Robotaxi 前瞻性布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今年 3 月底,萝卜快跑先后宣布落地迪拜和阿布扎比。迪拜将部署超过 1000 台,在阿布扎比打造规模最大的无人车队。
5 月 13 日,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报道,萝卜快跑业务扩展至瑞士与土耳其。
6 月 18 日,萝卜快跑已获批在香港东涌的指定路段和时段开展测试,从最初的机场周边逐步延伸至北大屿山核心区域的复杂道路。
从东亚到中东,萝卜快跑迅速撒出一张出海布局的大网。今年以来,萝卜快跑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一季度在全球提供超 140 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 75%。
截至今年 5 月,萝卜快跑已在全球部署超 1000 台无人驾驶汽车,涉足 15 个城市,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 1.7 亿公里,累计为公众提供了超过 1100 万次出行服务。
与 Uber 的「史上最大车辆规模」合作,更是将 2025 年萝卜快跑的扩张动作推向了高潮。
事实上,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头部玩家,正在将 Robotaxi 行业推向一个规模化「奇点时刻」——全球市场的关注点,已从「能不能做」加速切换为「能做多大、跑多快」。
这也是近几个月以来,国内 Robotaxi 在政策、技术、商业化三方形成「合谋」的结果。
去年底今年初,武汉、北京、广州自动驾驶重镇政策「大开绿灯」,先行落地新法规,Robotaxi 运营区域的障碍破除,从周边涉足核心城区。
乘用车智能驾驶前装量产渗透率的提升、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以及 Robotaxi 去年在武汉首次大规模接受国内公众检阅,消费者切身感受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可靠程度。
硬件和人力成本持续下降,更大规模的投放成为可能。
萝卜快跑领跑,头部 Robotaxi 企业纷纷在 2025 年规模化扩张。
Waymo 近期宣布将在 2026 年前将车队扩展至 3500 辆;特斯拉于 6 月正式落地首批 Robotaxi 服务,未来计划在美扩展至 10 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萝卜快跑搭上 Uber,如虎添翼,源于 Robotaxi 领域成熟的「金三角」协作模式。
在「出行服务运营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车企」的中,出行平台 Uber 近些年借助轻资产模式入局 Robotaxi,目前已经与至少十余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牵手。萝卜快跑与 Uber 的合作,正在迅速拉开与其他玩家的距离。
高盛有报告显示,到 2030 年,全球 Robotaxi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00 亿至 457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 60% 的爆炸式增长。
而刺激行业爆发增长的利器是激光雷达。
02、激光雷达方案胜出,Robotaxi 驶向性能+安全「新标准」
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历了从硬件驱动的 1.0 时代到软件驱动的 2.0 时代的转变,已经进入数据驱动的 3.0 时代。
此时,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联合输出结果,用大模型大数据的模式提供自动驾驶方案是主流路线。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头部 Robotaxi 玩家 Waymo、萝卜快跑以「堆硬件」,而「大力出奇迹」。
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配置,有 4 颗激光雷达、摄像头 12 个、毫米波雷达 5 个、超声波雷达 12 个。
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配置情况
而 Waymo 第六代传感器套件拥有 4 颗激光雷达、13 颗摄像头和 6 颗其他雷达。
Uber 与萝卜快跑达成的史上最大车辆规模无人驾驶合作,凸显现阶段激光雷达路线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近传闻的「百度转向纯视觉路线」论调不攻自破。
激光雷达保障 Robotaxi 产品的安全与性能,现阶段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创造 Robotaxi 行业以「火箭速度」,抵达「奇点时刻」之关键「助推器」。
Robotaxi 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从萝卜快跑的实际记录来看,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 1/14。
目前,萝卜快跑能够做到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10 倍以上,安全水平接近国产大飞机 C919。
激光雷达的使用使 Robotaxi 拥有厘米级测距精度,在任何光照环境、任何天气条件下全天候稳定获得准确的环境感知,同时依靠安全冗余设计,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互互相「补位」。
萝卜快跑六代车搭载 4 颗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其探测距离超过 200 米,并将高清三维感知覆盖到了 360°。
另一条路线,纯视觉路线热度的窜升与特斯拉 Robotaxi 进展有关。
然而,根据 2023 年来自加州 DMV 报告数据,激光雷达支持的 Waymo 每百万英里介入 0.68 次,而纯视觉的特斯拉介入 3.2 次。
相较于纯视觉路线,激光雷达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复杂环境下。MIT 在 2023 年的一项研究,激光雷达在雨雾天气下,激光雷达的误检率升高 1.2 倍,纯视觉则升高 4 倍。
当前阶段,只有激光雷达路线,才能冲破 Robotaxi 的「奇点时刻」,而唯一走纯视觉方案路线的特斯拉的「奇点时刻」可能还有漫长时间。
在过去,Robotaxi 每公里平均成本远高于传统出租车的一大原因,在于硬件昂贵,主要是激光雷达。
当汽车智能化加速,L2+产品上量,将激光雷达「价格打下来了」。
Robotaxi 规模效应显现,并选择以出海作为终南捷径,扩大地盘。
03、Robotaxi 出海扩张的目的地,为什么首先盯着它们?
从中国内地到香港地区、中东,全球范围的规模扩张并非粗放式广撒网,而是基于精细化策略——「去鱼多的地方捕鱼」,以规模化和落地速度为主导。
在海外,普遍人口密度低,相比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需求空间大,Robotaxi 运营单价高。
在美国,Waymo 证实了定价高于网约车仍有接单优势。5 月 7 日,Uber 一季度财报电话会有消息称,当前约有 100 辆 Waymo Robotaxi 落地奥斯汀,日均接单量超过 99% 的当地司机。
中东是当前热门出海地。中东国家地广人稀,当地基建情况较好,但服务业人力成本高昂,导致当地出行服务高度依赖外籍劳工,Robotaxi 大有用武之地。
中东各国对无人驾驶技术政策支持在全球突出,比如迪拜目标 2030 年实现 25% 日常交通智能无人驾驶,阿布扎比计划 2040 年达成 25%,沙特阿拉伯推出的 2030 年的 15% 渗透率的计划。这是萝卜快跑与 Uber 合作首选中东的原因之一。
在全球唯二领跑技术与商业化的 Robotaxi 玩家中,Waymo 主要市场仍在美国,萝卜快跑扩张步伐则「独步全球」。
规模化拓展不仅推动了萝卜快跑的运营单量,也反哺了其硬件成本降低与算法效率提升:
据德意志银行数据显示,中国 Robotaxi 单辆车前期成本为 3 万至 5 万美元,仅为 Waymo 等美国公司的一小部分。
而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较于第五代车下降 60%,整车单价格仅约 20 万元。
Robotaxi 是 AI 与物理世界结合的第一场景。百度有十余年无人驾驶经验,也是全球唯一「无人驾驶+大模型」玩家。
大模型加持下,提升了 Robotaxi 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城市级全域复杂场景覆盖成为可能。
萝卜快跑进入香港涉足地铁站、体育馆、医院、菜市场、住宅区等人流更为密集、交通区域,仅用了短短几个月。
至今为止,萝卜快跑保持零严重事故的运营记录,第六代无人车应用「Apollo ADFM 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方案,更是将安全性做到人类驾驶员 10 倍以上。
从技术泛化与安全性提升跃升,萝卜快跑正在构建起覆盖东亚、中东再到全球市场的规模化落地能力,这也成为掘金 Robotaxi「奇点时刻」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