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一届AI DAY,毫末智行的大进展和我们的小疑问
2022年9月13日,在第6届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表示,2022年下半年,毫末智行面临三大战役:数据智能技术之战、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末端物流智能配送车规模之战。短短3个多月后,2023年1月5日,第7届HAOMO AI DAY如约而至,上一年的三大战役也迎来了阶段性捷报:
1.数据智能技术之战:毫末的 MANA数据智能体系已基本完成数据闭环,MANA的学习时长42万小时,虚拟世界驾龄相当于人类驾驶5.5万年;毫末的智算中心正式成立,数据规模、模型迭代速度与成本降低均达到预期目标。
2.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毫末城市NOH软件封版,达到交付状态,目前已开启多城泛化路测。搭载城市NOH的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
3.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规模之战:毫末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初步完成商业闭环,交付超过1000台。2022年底,小魔驼订单环比激增近80%。
而进入2023年,毫末将再接再厉,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更迭:智能驾驶装机量王者之战、MANA大模型的巅峰之战、城市NOH百城大战和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商业之战。
「目前已经是中国量产自动驾驶公司的第一名」,「稳稳占据中国量产自动驾驶第一名」,上一次,毫末的话虽然说得满,但张凯的底气却并没那么足。在他看来,彼时成立1000天的毫末,才刚刚成功穿越了创业公司的生死线。而这一次,又一个100多天过去之后,毫末想要登顶的信心,明显又多了一分。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
1
2022,“第一”
成立三年多的毫末,奔跑速度确实不慢。
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中国量产自动驾驶第一名、业内首个行泊一体集成性价比平台、中国自动驾驶公司首个“智算中心”、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量产、重感知的城市辅助驾驶系统、全球面积最大、产能第一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柔性生产基地……在不同前缀的装饰下,毫末零零总总有着11个“第一名”的头衔。
其中不少成绩有可证的数据支撑。比如,截至2022年底,毫末智能驾驶用户行驶里程已经突破2500万公里。目前搭载毫末HPilot系统的车型将近二十款,月搭载增速超过200%,最近的车型是在广州车展发布的魏牌-蓝山、山海炮,以及本季度将新增搭载的摩卡、拿铁、好猫的欧盟版车型。借由长城体系的市场载量,毫末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量产自动驾驶里程的第一名。
再比如,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领域,三年以来,毫末先后与美团、阿里、大型商超、达达快递等达成合作,截至2022年12月,小魔驼配送订单量已突破13万单。
当然,还有些看不见的努力。2021年底毫末发布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智能体系MANA,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这套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用户需求、研发效能、数据积累、数据价值,以及产品自完善、业务工程化等六大闭环系统,基于2500万公里的真实用户行驶里程,提取出28万小时的高价值智驾数据,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驾驶痛点,从而实现产品的正向迭代。
毫末介绍,通过各个闭环系统的配合,毫末智行全新车型的复用开发只需4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量产落地水平,全新车型匹配标定2个月的时间即能量产交付,标定效率全行业第一。
2
2023,“3.0”
如果从这份成绩单来看,2022年的毫末,算是打了漂亮的一仗。而进入2023年,毫末预测,智能驾驶3.0时代也将随之开启。
“2023年,智能驾驶下半场的竞争将进入加速期,高阶智能驾驶产品商业应用将迎来大规模落地。”对于今年行业的发展,张凯做出了更为详细的十大预测:
行业层面,2023年自动驾驶将全面进入3.0时代;高级别智能驾驶将成为中端车型标配;全新一代芯片、传感器进入市场,自动驾驶生态呈现更丰富多样性。
技术层面,大模型在数据合成、知识提取等方面的能力将助力自动驾驶迭代速度实现量级提升;自动驾驶系统比拼将由功能竞争转变为通勤效率竞争;超算中心会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入门配置。
产品层面,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进入重感知阶段,大规模量产交付大幕拉开;智能驾驶的用户体验将从尝鲜转变为用户依赖;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整体成本降至10万元以内,将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
人才领域,张凯判断AI自动驾驶领域激烈的人才竞争将会延续到2023年。
而在3.0时代,面对全新的四大战役,毫末则把宝压在了智算中心“雪湖·绿洲”(MANA OASIS)之上,向着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方向发展。
MANA OASIS由毫末智行与火山引擎联合打造,每秒浮点运算达67亿亿次,存储带宽每秒2T,通信带宽每秒800G。
这几个数据发布之后,我朋友圈里有位业内人士总结了一句话:智能汽车行业太卷了!确实卷,去年8月,小鹏汽车宣布建成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而“扶摇”的算力为600PFLOPS,也就是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仅仅4个月之后,“最大”的算力值便被刷新。
超大算力支撑了更大规模数据的训练和应用,而要让这些数据能够更快的进行计算,发挥价值,则需要更高的数据管理能力。毫末介绍,为充分发挥智算中心价值,让GPU持续饱和运行,毫末建立了全套面向大规模训练的Data Engine,实现了百P数据筛选速度提升10倍、百亿小文件随机读写延迟小于500微秒。
在算力优化方面,毫末与火山引擎合作,部署了Lego高性能算子库、ByteCCL通信优化能力、以及大模型训练框架。
在训练效率方面,基于Sparse MoE,通过跨机共享,轻松完成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且百万个Clips(毫末视频最小标注单位)训练成本只需百卡周级别,训练成本降低100倍。
基于MANA OASIS,毫末又推出了MANA五大模型。毫末智行CEO顾维灏介绍,大模型也称为“基础模型”或“基石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亿级的语料或者图像进行知识抽取、学习,进而生产了亿级参数,相当于通过自监督学习,利用大量无标签、低成本的数据去做预训练。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
大规模的预训练可以有效地从大量标记或未标记的数据中捕获知识,通过将知识存储到大量的参数中并对特定任务进行微调,极大地扩展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这样当在应用到不同场景时,就不再从零开始进行训练,只需要少量的样本进行微调,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毫末MANA的五大模型分为视觉自监督大模型、3D重建大模型、多模态互监督大模型、动态环境大模型和人驾自监督认知大模型。
“在五大模型助力下,MANA最新的车端感知架构,从过去分散的多个下游任务集成到了一起,形成一个更加端到端的架构,包括通用障碍物识别、局部路网、行为预测等任务,毫末车端感知架构实现了跨代升级。”
在可感知的产品层面,毫末也给出了发展时间点。按照计划,HPilot 3.0即将正式量产交付,且目前软件封板已达到交付状态,具备高速、城市场景的高级别辅助驾驶能力,而首款搭载城市NOH的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2024年上半年,毫末城市NOH落地将达到100城;而2025年,毫末HPilot将全面进入全无人驾驶时代。
3
写在最后
长城汽车擅长制造话题,从长城体系走出来的毫末智行也同样如此。无论是最初的智能前瞻部,还是后来的独立的公司,毫末智行似乎一直试图用超高的曝光率和流量,将自己打造成技术界的明星公司,皇冠般的存在。
事实上,上面十几个“第一”的成绩,也确实达成了目的。不论真实的市场情况如何,也不论技术是否真的存在“代际差”,但“首个”的头衔必须要抢下。
其实这没什么问题,尤其在同质企业扎堆的自动驾驶供应商领域,如何能在上百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流量”和“首发”就更是抢夺客户的重要手段。
但对于这些“不明觉厉”的达成,在恭喜庆祝的同时,我也不免打出了几个问号。比如毫末表示,MANA是基于2500万公里的真实用户行驶里程,提取出的高价值智驾数据,从而进行的产品升级。2500万公里的数据全部来自毫末HPilot,而目前搭载HPilot的量产车型绝大多数都还处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使用场景基本上集中在高速和环路场景,单一的数据场景来源会对后期的城市版本有多少借鉴作用,还有待产品推出后再做判断。
其次还有毫末的计划表。毫末计划,2024年上半年毫末城市NOH落地将达到100城,而2025年,毫末HPilot将全面进入全无人驾驶时代。我们暂且相信,毫末的技术水平能够在2025年实现安全、可靠的全无人驾驶能力,但法律法规能够允许吗?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建成吗?届时真的会有无方向盘、脚踏板的车辆量产落地吗?如果不能,那这无疑是给外界打了一针毫无意义的鸡血,让体会不到技术进步的消费者再度失望。
当然,还有让人看不懂的小魔驼。这13万单数量的真假,我无从考证,但是小魔驼真实的运转情况,我们实地跟踪过,无论是运行速度、送货范围还是对各种交通环境的应对,小魔驼的表现真的远没有想象中优秀。
目前依托长城年销百万新车的体量,相比其他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毫末确实能够活得很好。但作为一家独立的自动驾驶供应商,成立三年,无论是能够一票定生死的最大股东,还是上车的车型,仍旧在长城体系内打转,长期看,对企业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去年4月,毫末还推出了面向乘用车驾驶领域的“6P开放合作模式”,向全行业抛出橄榄枝,希望能与更多主机厂合作,但到目前为止,却并没有第二家主机厂的信息被披露。
作为业内的一员,我们当然希望自动驾驶行业能够从各个维度实现飞升,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相信的却只有实打实的体验提升,从产品体验端切实展现出质的飞跃,带来实际的帮助,“第一”之争,才有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