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亟需“自我革命”
4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上汽集团并召开现场会,深入研究了上汽集团的创新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
陈吉宁指出:“当前,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上汽集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我加压,自我革命。”
这番带有明显批评意味的话,瞬间传遍车圈。
而就在前一天,“老大”来到广汽做深入调研。他亲临企业展厅,总装车间,模型设计实验室等,具体了解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进展情况,并对新车昊铂GT展开评价说:“这车很亮眼,年轻人会喜欢。”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在汽车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的关心让我们大为振奋。”
假如把上汽集团比成长子,广汽是第二个儿子。家长没来看第一个儿子,反而却大力表扬了第二个儿子。
上汽集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崛起至今,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在这次调研活动中,父亲却对上汽集团选择了忽视,这究竟是为什么?
“降薪”风波
4月6日,市场有消息称上汽集团已宣布全员降薪并开始计划裁员。因此引发了大量跟帖以及评论。
消息指出,上汽集团将全员降薪,其中高管下调20%,部长下调15%,员工10%,此外上汽研发总院也将面临全员降薪,裁员,甚至连加入不到一年的应届生都可能被裁。
但集团对此消息的回应是:不实。并且表示没有接到裁员和降薪的消息。
上汽集团享受着上海优越的政策条件,怎么会因缺钱而裁员?这条新闻难道是空穴来风吗?
让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于上汽集团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
数据显示上汽集团1-3月份整体销量89.12万辆,同比下降26.99%。其实,这已经不是上汽集团第一次业绩下滑。从去年10月份开始,销量就已经连续六个月下跌。
2023上汽集团的目标是全力冲刺600万辆,但实际截止到一季度末任务才完成了14.85%。
这个已经在中国连续16年销量蝉联第一的大企业,如今怎么卖不动车了?
先让我们捋一捋上汽集团有哪些品类的车?
上汽集团三大合资品牌,分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自主品牌分有荣威,名爵,大通,跃进。新能源品牌分别是智己和飞凡。
其中三大合资品牌中的上汽通用五菱大幅下滑,一季度产销分别为23.9万台和19.3万台,同比分别下降36.2%和41%。上汽通用累计产销分别为18.7万辆和18.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0%以上。
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是,合资车卖不动了。
其实,现在的国内汽车市场早就不是合资车的天下,不只是上汽集团一家日子不好过。
2021年合资品牌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下滑6.9%,2022占有率继续下降至10.2%。
上汽集团若还是依靠卖合资车赢天下,后果很可能就是提前“出局”!
布局“失利”
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了21项具体政策举措,多条利好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新能源产业是国内汽车行业的风向标。
上汽集团同样对新能源市场做了规划,不过只能用“成效甚微”这四个来形容。
新能源汽车第一季度产量达15.29万辆,同比下滑27.26%;销量达14.21万辆,同比下滑26%。上汽集团今年对新能源汽车的目标销量150万辆,然而截止到目前仅完成年度目标的9.47%。
来看看被“老大”表扬的广汽集团中的新能源汽车表现如何?
广汽埃安一季度累计销量8万辆,同比增长136%。稳居国内新能源市场前三名,仅次于新能源“一哥”比亚迪之后。
虽然广汽集团的合资车表现同样糟糕,两大日系合资车企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同比下滑29.63%和10.93%。但以广汽埃安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广汽集团新增长点。
也许广汽集团早早的就清醒认识到“合资车”已是昨日辉煌,新能源汽车正已崛起。
那么问题来了!广汽有埃安,上汽有什么?
2020年,上汽联合阿里成立智己品牌。注册资本为10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张江高科背后则是上海浦东新区。
至此,三者投资身份的加持让智己汽车迎来了开局即“高光”时刻,第一款L7的官方售价是33.88万-57.88万,定位国内豪华电动车市场。
售价如此之高,消费者会买账吗?来看看智己汽车的业绩数据。
从2022年6月交付开始到今年一季度末,全部累计交付不到6000辆。
连万辆大关都没突破,智己品牌该怎么向上汽集团负责?
高端市场销量失利,上汽集团在中端的业绩也没好哪去。
飞凡汽车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仅为14532辆,虽迈入万辆俱乐部,但整体销量还不及广汽埃安的十分之一。到今年二月,上险辆仅有68辆。销量惨目忍睹,口碑也朝向崩塌方向…
2022年8月,就有10余名车主身穿“上汽飞凡汽车续航严重虚标”字样的白色T恤,站在飞凡汽车展台维权。
维权的车型是飞凡ER6,它自2021年11月亮相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生了大型车主集体维权事件,口碑已经严重受损。
纵观上汽集团的两大新能源王牌,智己和飞凡似乎都无法承担品牌向上的使命。
至于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与名爵,可以说被战略性放弃了。
改革“势在必行”
刚被领导点名批评完,上汽集团就主动“反思”,加快对新能源赛道的布局。
4月18日,上汽集团依托上海国际车展为平台,向外界宣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其中,智己品牌定位“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它将率先搭载新一代“三电”系统、“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等最新技术创新成果,为用户带来极致驾控、智能、安全体验,成为智慧新伙伴。
飞凡和荣威品牌定位“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向消费者提供纯电、插混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
MG定位“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传承百年经典,让全球用户爱上中国车。
未来三年,智己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飞凡、荣威、MG将发布13款以上新能源产品。
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预计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经过几轮的厮杀和洗礼,活下来的品牌开始提前叩响淘汰赛大门。比如当之无愧大哥“比亚迪”,还有被网友戏称“造车三傻”的蔚小理等。
上汽集团要想打破这种行业格局,一个字,难!
但难,也不是没有“出圈”的可能。广汽埃安就是一个很好的“破圈”实例。
上汽啊,给你留的时间不多了,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