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4,新能源不需要这么多电池公司

国庆假期前,宁德时代总部生产基地发生火灾,这场「火」,像是关停宜春锂矿项目的绵延——该公司在 9 月 11 日的回应中肯定了这一传闻。

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面临深度变革的变局下,这把「火」,点燃了业内情绪。

人们猜测,宁德时代此举意在保价,助力锂价上涨。

上海证券报采 访的宜春某头部碳酸锂冶炼相关人士表示,宁德时代在宜春的碳酸锂完全成本应在 9 万元/吨上方,「它都撑不下去的话,其他企业只会更难过」。

尽管目前还未出现显著趋势,但锂电行业的产能甚至是企业出清,已经见到苗头。

锂价下跌带来的电池成本下降,当然让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新车。

进入 2024,700、800 公里续航,4C 甚至 5C 充电,早已不是四五十万豪华纯电的专属。我们可以在 30 万、20 万,甚至更低价位的新能源车型,看到顶尖的电池参数。

但站在电池公司的角度,产品繁荣的另一面,有时叫做烈火烹油。刺刀见红的汽车市场,背后其实还潜藏着早已白热化的电池产业。

如果说 2024 是新造车淘汰赛的关键年,同样的淘汰赛也正在电池厂商之间上演。

行业迂回前进,电池厂商正在面对怎样的问题?又打算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一、过剩危机

2022 年 11 月,电池级碳酸锂以 60 万元 / 吨的价格,成为锂价的转折点。

在这之前,高昂的锂价成就了锂矿企业与电池厂商的辉煌,但行业周期下行说来就来,锂盐和锂电池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精打细算成为了常态。

行情不是一直下落的,今年上半年,碳酸锂吨价曾突破 12 万元,但 8 月份迅速回落至 8 万元以下,甚至 9 月份下跌至于 6.97 万元。

大部分机构的测算中,宁德时代宜春选矿场的现金成本,就已经来到了 9-10 万元/吨,综合成本在 12.5 万元/吨左右,而根据上海有色金属网的数据,自今年 7 月中旬以来,碳酸锂的价格就在宁德时代的成本线以下。

瑞银集团在《中国锂价见底》报告表示,宁德时代锂业务已经连续亏损两个月,并且锂价还在承压下跌,因此,对锂业务亏损不那么敏感的宁德时代,「开始正常地减少供应」。

这反映在财报上,就是宁德时代上半年营收下降 11.88% 至 1667.7 亿元,净利增长 10.37% 至 228.6 亿元,营收下降的同时,是降幅更大的原材料成本,为宁德时代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强大如宁德时代,也在成本和市占率的博弈中如履薄冰。

国内其他电池企业,有像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一样,保持良好利润状况,甚至涨势要优于宁德时代的;也有像亿纬锂能一样,营收、净利、动力电池毛利率齐齐下跌,而孚能科技则仍处于亏损状态。

同一时间,欧洲大陆一位被誉为「全村希望」的电池独角兽,正在遭遇极其严峻的创业寒冬。

于欧洲电池行业而言,近期的大新闻是 Northvolt 的裁员求生与超级工厂暂停扩建。

曾被喻为「欧洲全村的希望」的 Northvolt,在审查中提到了公司陷入困境的三点原因:恶化的金融环境;全球电动车需求放缓;竞价能力低于东亚和美国,尤其「来自中国人的竞争非常激烈」。

人们还综合各方讯息,补充了不少原因,譬如电池质量不达标、交货速度慢、过度急于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依赖……

但无论是 Northvolt,还是同样计划裁员的 SK On 等海外厂商,他们面临困境的本质原因,是海外电动车需求的放缓,以及整车厂调整电动化步调。

奔驰 2030 全面电气化目标路上,出现了 2027 年计划全面更新燃油车产品组合,康林松透露燃油车会持续更新至 2030 年;

而电动化最激进的沃尔沃,「微调」电动化战略,为轻混动力车型留出了 0-10% 的浮动空间。

在这背后,不仅是政策支持的退潮,还有市场需求的放缓。8 月份,欧美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欧洲,其 8 月纯电销量同比大降 43.9% 至 9.26 万辆。

而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 50%,并预期在 12 月达到 58%左右。

但将数据细看,却会发现,这样渗透率,最大的贡献者其实不是纯电,而是插混车型。

目前有的数据是 8 月份的:新能源零售 102.7 万辆,同比增长 43.2%。纯电售出 58.3 万辆,同比增长 18.5%,插混售出 44.4 万辆,同比增长 96.9%。

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时期,谋定而后动;而在国内,增长更多由插混贡献,则意味着产能扩张期的部分预期落空。最终的结果就是,当新能源高歌猛进之时,电池的产能却出现了过剩。

根据数据显示,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装车率从 2020 年的 76%,一路下滑至今年的 46%。这就是产能过剩最重要的数据表现。

甚至于这轮锂价的疲软,也有很多人将其归因于供需失衡:供应端快速放量,需求却难以跟上,叠加全球宏观经济情绪,加剧了过剩情况。

业内预测,产能的消化或许至少需要 5-7 年的周期才能解决,但在这个周期内,足以让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摆在中国电池公司面前的,除了储能,还有两个全新战场,它们可能决定了下一次洗牌之后,站在动力电池擂台上还有哪些面孔。

二、商用车机遇

相较于日趋红海化的乘用车市场,电动化尚未全面铺开的商用车市场算得上是蓝海。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 1-8 月,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 30.3 万辆,同比增长 38.4%,占商用车国内总销量的 15.1%。

单月渗透率刚过 20% 的新能源商用车,增长空间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业内发展新能源商用车的倾向。

福田汽车、东风汽车、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传统商用车巨头,以及江淮汽车、江铃汽车等近几年崛起的商用车界新势力,都在积极推出新能源商用车。

如果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是刚起步,欧洲则还在准备阶段。

2023 年,欧洲仅售出 2600 辆新能源重型卡车,占比 0.9%,但与此同时,欧洲的 2030 年减碳计划,目标将重型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19 年削减 45%,任务繁重。

于是,欧洲车企陆续有计划宣布推出纯电卡车。

譬如戴姆勒卡车计划在 2030 年销售 3 万辆电动卡车;又譬如,2023 年沃尔沃纯电卡车和机器的总交付量增长 128%,达 4996 辆,它还透露,目前市场上对于纯电动卡车的需求在快速上升。

针对可能的新增长极,电池厂商们也拿出了产品。

宁德时代 7 月份,针对商用车市场发布新品牌「宁德时代天行」。

当时宁德时代推出两款针对轻型物流商用车的电池:天行 L- 长续航版在满载工况下提供 500km 的续航里程;天行 L-超充版为 4C 电池,续航里程 350km。

9 月份,宁德时代还发布了针对客车的、175kW/kg 能量密度的天行 B- 客车版,在此之前,宁德时代便推出了骐骥换电。这为宁德时代在欧洲带来了不少合作伙伴,包括戴姆勒卡车、沃尔沃、大众商用车等。

此外,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电池厂商,也都推出了商用车产品。

亿纬锂能还发布了商用车的超充电池——开源电池。该电池支持 3C 快充,15 分钟补能 20% 至 80%;国轩高科的 G 刻电池,更是拥有 4C 超充能力。

亿纬锂能商用车电池业务的其中一个模式值得关注。

该公司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磷酸铁锂电芯工厂,由亿纬锂能、戴姆勒卡车、帕卡及康明斯共同投资,年产能 21GWh,生产的电芯主要用于北美商用车。

直接为海外车企提供产品、与海外企业合作建厂,这一次有了更多底气的电池厂商,正有意识地向外走。

三、出海

10 月 4 日上午,欧盟成员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通过了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 35.3% 关税的提议,壁垒竖起,中国车企与电池厂商的出海热情却并未消退。

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严防死守,对于电池材料产地或生产方有苛刻要求,建厂成为新的解题思路,而海外扩张对于消化过剩产能本身,也是理想中的一剂良药。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年初那份被称为「一号文件」的内部信,便是以出海动员为主题。

他在信中提到,海外市场份额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甚至表示「谁到海外去,谁就是宁德时代的英雄」。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多家厂商也曾表态布局海外市场的意向。

最吸引人的,还是高回报。

2024 半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境外毛利率 29.65%、亿纬锂能 21.73%、国轩高科 21.12%,对应的,这三家厂商的境内毛利率分别为 25.18%、14.68%、16.18%。

巨大的利润让人趋之若鹜。

InfoLink Consulting 称,截至 2023 年,中国锂电产业的海外电芯工厂已有 6 个,海外仅电芯便规划产能超 579GWh, 2023 年全年新增规划产能 198.5GWh,2023 年共有超过 20 家中国电池厂赴海外建厂。

截至今年 6 月,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海外总投资金额已经达到了 5648 亿元,众多电池厂商向德国、匈牙利、东南亚涌入。

从 2019 年的德国图林根州工厂开始,这五年年来,宁德时代在印度尼西亚、美国、泰国等国家布局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中国新能源企业不仅扎堆出海,还四面开花,全球化趋势突出。

四、变革之间

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商用车市场、海外市场新的机遇,谁能规避风险、谁又能乘机而上。而另一端,则是新的技术——譬如固态电池带来的全新格局。

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好的安全性能等,固态电池被寄予重塑电动汽车行业的厚望。

只是,从研发到量产上车是一个前景难测的漫长路程,在两个时代的变革之间,正是大浪淘沙的关键阶段。

「锂电市场的淘汰正在加速」,这是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的判断。

在他看来,2024 年是锂电行业深度调整元年,「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 40 家」,甚至明后年仍处在加速淘汰阶段,40 家不是终点。

现在看,2024 年注定是一个分水岭,当下的领先企业可能被淘汰,新的巨头或许已经打下基桩。

新的篇章开始着墨,没有人想成为故事里那个耗尽心血,最终却成为陪衬主角实力的「反派」。

(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6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