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前途未卜,为何车企还要自研智驾,现成的为什么不用?
2025年无疑将成为智驾普及的关键之年,这一趋势已不可阻挡。
刚开年,各大车企便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发布自己的智驾普及战略,力求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盛宴中占据一席之地。
智驾将成为汽车销售的基本配置
长安率先于2月9号发布了自身的智驾普及战略,紧接着2月10号,比亚迪也紧随其后。据相关信息显示,吉利、奇瑞等国内大车企也都有发布计划。
毕竟在这个智驾逐渐普及的大环境下,发布智驾战略是顺应潮流之举,若不发布,似乎就会在这股浪潮中掉队。
可以预见的是,过了2025年,智驾将成为汽车销售的基本配置。届时,没有配备智驾功能的汽车,无论是对于厂家来说还是消费者而言,都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厂家会因车辆缺乏竞争力而难以销售,消费者也会因为车辆功能不齐全而不愿购买。因此,这无疑是一个关乎车企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华为智驾搭载车型变多
从目前市面上的情况看,华为的智驾处于公认的第一梯队,小鹏、理想等车企的智驾表现也较为出色,特斯拉作为国外品牌同样在智驾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在众多国内车企中,华为的智驾技术备受认可,并且已经为不少车企提供了适配服务。例如,长安、东风、奇瑞以及比亚迪的方程豹等车型都已搭载华为的智驾系统,且搭载的车型越来越多。
为何车企要自研智驾
然而,在华为智驾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其他车企为何还要坚持自研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以长安为例,其智驾战略分两条路线,除了华为的乾崑智驾3.0外,还有自己的北斗天枢2.0。
目前华为智驾搭载的车型价格多在15万以上区间,而15万以下市场同样存在智驾需求。比如比亚迪今年在海鸥车型上都配备了智驾,若其他车企没有智驾功能,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
所以,这就需要低成本的自研方案,来覆盖10万及10万以下的市场,三目摄像头方案等低成本方案就有了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从车企的大战略角度来看,这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控制权问题。早期一些大车企与华为合作时,担心将“灵魂”交给他人,所以华为智驾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定困难。
像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M7、M9,尤其是M9能做到50万的销量,这让其他车企十分眼红。但传统大型车企又不甘心完全将核心控制权交给外部企业,即便与华为合作了,也要重新弄一套自己的方案,或是外购其他非华为的方案进行整合。
智驾与传统造车有本质区别
然而,智驾与传统造车有着本质区别,传统造车主要基于纯机械层面,而智驾涉及到软硬件协调以及智能化层次。
很多传统主机厂的领导层对智驾的理解有限,这就导致在领导相关团队时容易出现问题。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盲目蛮干的情况,最终不仅烧掉大量资金,还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驾领域的竞争最终可能会形成少数强者的游戏。
这些强者在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弱者的生存空间也将被不断压缩。
总结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2025年购车时考虑智驾功能,预算充足的话,建议选择像华为这样,处于第一梯队的智驾系统,其在后续OTA升级和数据迭代方面更有保障。
如果预算较低,在10万级别左右,选择那些较早涉足智驾领域的大厂产品,相对来说也会有一定的保障。
-
从吐鲁番回来的问界M8,用极限测试证明了自己的品质含金量
-
乐道L90提车分享:这台车把我的ModelY所有缺点都解决了,秒下定!
-
20年驾龄老司机:聊聊领克09EM-P的能耗和省钱小妙招!
-
理想L6车主:增程是油老虎?我平均油耗6.5,出乎意料!
-
终于轮到李斌当爽文男主了
-
长安启源全新Q05,小型纯电SUV带小蓝灯,十万级的激光雷达
-
岚图FREE+提车分享:性价比高,非常推荐!
-
宋PLUS车主:比亚迪三电非常牛,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能抗衡的
-
【NE数据】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电驱动、OBC装机量:供应链收敛,电驱相关前十市占率超7成,OBC超9成
-
【NE数据】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电池/BMS装机量:233.6GWh,再创新高!吉利系成最大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