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 Inside”,定义舱驾一体最优解
智驾平权时代,无论车企还是供应商,都试图找到降本增效的黄金分割线。
舱驾一体方案顺势走入台前。
该方案的原理是让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系统共用一个「大脑」,将两种域控制器集成为「一个盒子」,以此实现数据共享、算力共用以及功能协同,做到降本增效。
上海国际车展上,擅长「造盒子」的德赛西威放出大招——行业首个基于高通 SA8775P 打造的舱驾一体方案,面向中阶辅助驾驶领域。
并且,在自研传感器、域控制器之外,也搭建起了算法系统。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出行方案供应商,德赛西威在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网联三大核心业务上带来了诸多升级动作,如发布车路云一体化架构 EEA4.0、第五代 AI 座舱 G10PH,推出 Smart Solution 3.0 等。
显然,在全栈能力的再度进化下,德赛西威借 AI 之力,为行业注入更具穿透力的发展势能。
01、舱驾一体,撬动智驾平权的新杠杆
舱驾一体的本质是整合资源。
传统汽车架构像两个大厨在各自工作台上烹饪,一个负责主菜(辅助驾驶),一个负责甜点(座舱),工具、食材互不共享。
而舱驾融合后,两位大厨共享一个工作台,厨房资源(算力)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配,比如夜间行车时,闲置的座舱算力可以瞬间强化辅助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
在这套逻辑上,由于资源共享,舱驾一体能够砍去冗余的硬件开支,强化算力的高效应用,被看作对抗成本竞争的有效方式。
但在撕开降本增效的裂缝之前,舱驾一体在技术实现上,几乎都是难点。
航盛集团技术中心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钱乾曾指出,舱驾一体的关键是处理好技术架构的差异。
智能座舱集中在人机交互、信息娱乐等方面,主要需要 CPU 和 GPU 分别提供通用算力和图形算力;
智能驾驶涵盖传感器、数据处理等领域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涉及复杂的实时决策和操控,主要需要 GPU 和 NPU 支持算法与流程调度。
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融合多种计算公式的奥数题。
但德赛西威却能成功做出面向中阶辅助驾驶的舱驾一体方案,核心在于一点:
强劲的软硬件整合能力。
作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领域的双料龙头,德赛西威既懂智能座舱,也懂辅助驾驶,在软硬一体上经验颇丰,可以理解为它已经靠「刷奥数题」打下了硬基础。
最直接论据是,舱驾一体的核心要素依然是芯片,只不过从「一芯一用」变成「一芯多用」。
而德赛西威一直与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杰发科技、芯擎科技等国内外芯片企业合作紧密,所以即便难度升级,德赛西威也能稳住。
因此,德赛西威在 AI 算力 72TOPS 的高通 SA8775P 上,打造出了舱驾一体方案,在保证多屏交互、AR 导航等座舱功能外,还支持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城区记忆领航辅助驾驶、跨楼层记忆泊车等中阶辅助驾驶功能。
配合德赛西威的垂直整合能力,即通过自研摊薄域控制器、传感器成本,这套方案的总成本不超过 6000 元,可以直接面向 10-15 万级的大众市场,与目前中阶辅助驾驶覆盖面相吻合。
另外,依托稳定的工程化落地能力,德赛西威将方案的功能安全做到最高级 ASIL-D,预计明年一季度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现中阶辅助驾驶,德赛西威也为高阶辅助驾驶准备好了另一张王牌——中央计算平台(ICPS02H),基于高通 SA8797P 打造,集合「座舱+智驾+网关」三域融合,可实现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车位到车位等高阶智驾辅助功能。
毫无疑问,德赛西威通过技术创新,找到了撬动智驾平权的新杠杆,成为舱驾一体的高能玩家。
02、全栈能力升级,提供「拼乐高」式服务
舱驾一体是德赛西威全栈能力进化下的必然产物。
如果单拎智能座舱领域出来,其实德赛西威已经具备全栈自研的能力。
自研范围除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等硬件,还包括智能显示系统、智能进入系统、座舱空间生态系统等软件。
而现在它将全栈能力又延展到辅助驾驶领域,自研范围除了此前的传感器、域控制器,现在也涵盖算法。
据悉,德赛西威的舱驾一体方案基于端到端大模型设计,从试驾表现来看,能丝滑应对城市道路上各类极端场景,如鬼探头、过 ETC 通道、车库闸机等,在变道、旁车加塞场景下也做出了拟人化博弈。
尽管德赛西威是算法后来者,这不意味着其慢人一步。
德赛西威认为,按照当前算法每一年半迭代的惯性,真正通向无人驾驶的终局解法还未有定论,而自己与其它玩家基本保持了同频进化节奏。
因此,全栈能力升级后,德赛西威将给智能化领域创造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产品更「香」了。
以舱驾一体方案为例,基于全栈自研,联调测试周期减少后,方案的开发周期也会缩短,并且还能提供针对性调优,比如根据算法对传感器进行专项适配,进而实现最佳性能。
另一方面,服务体系更加丰富。
由于具备上层(应用、算法),中层(中间件&服务),底层(内核与驱动、车载网络接口)的全栈自研,德赛西威有能力提供「拼乐高」式服务。
既能提供积木块,也有能力把所有积木搭起来。
在软硬件解耦下,德赛西威既可以只提供技术服务、智能制造服务,也能把从硬件到应用层的设计、系统集成及生产制造全过程都包圆。
03、让「懂用户」的 AI 定义汽车
智能化的下半场,车企达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强调用户导向,把汽车变成「用户共创」的产品。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上汽要让每一辆车在诞生之初就携带「用户基因」。
二是强化 AI 底色,用 AI 企业标榜身份。
李想明确理想汽车是一家 AI 企业,并将 AI 发展分为增强我的能力、成为我的助手、成为我的硅基家人三个阶段。
当车企已经把需求摆在台面上,供应商自然应该对点发力。
基本原则是,找准生态位,然后扩大生态圈。
德赛西威做出了正向示范。
四十年的周期迭代,德赛西威以汽车音响业务为起点,如今已在行业构建出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网联组成的黄金坐标系。
今天在油电同智时代,每 3 辆汽车就有 1 辆配置了德赛西威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从技术蓄势到规模落地,再到行业引领,德赛西威还将用新范式为行业创造增量价值。
比如这次发布的 Smart Solution 3.0,就是融合了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网联的全栈业务能力,是 AI 出行未来趋势方案化的落地。
该方案集成空间计算、神经增强、环境隐形智能等 150 余项前沿技术,打造出了「绿野森林」、「超感模式」、「舒适静养」和「暖心护航」四大创新场景,重新构建了人-车-场多维交互生态。
智能座舱层面,交互模式从单一用户主动指令,变成多感官式自主交互,AI 与用户之间可以建立深度情感关系;
辅助驾驶层面,用户可以享受智能化带来的舒适、安全性,针对用户通勤场景,系统会驱动车辆根据车流智能调速、智能变道,提升出行效率。
智能网联层面,天气、交通等环境信息会实时与车进行交互,进而做出主动式的预警、决策行为。
此外,为帮助行业彻底厘清用户对于 AI 的需求,德赛西威还联合湖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共同调研、编制了《AI 趋势研究报告》,为智能汽车的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优化方向。
总而言之,德赛西威的目标始终是助力车企,让懂用户的 AI 来定义汽车,正如其现场发布的 2030 年战略一般:创领安全、愉悦和绿色的出行生活。
可以确定,「德赛西威 Inside」,将在汽车行业实现得更为彻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