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EV特稿 | 这世界变化快,是时候重新定义汽车社会属性了
【第一电动网】(专栏作者 夏军)汽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它完成了人或家庭的空间延伸,将空间的标尺缩小了千百倍,让我们跨越山川河流的阻隔,跃升到一个更高的生活层次。随着人类身心的不断解放和自由,仅仅完善汽车的个体或家庭属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然要赋予汽车以更多的社会属性,让它成为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节点,以更加智能,更加清洁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以“重新定义汽车——新技术 新模式 新生态”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6),将对变革图景和路径展开讨论。快来点击参会报名) 【2016未来汽车开发者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一、科技驱动变革
近二十年来,科技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让人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从个人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功能手机时代,到智能手机时代,从门户网站和论坛时代,到社交媒体/自媒体时代,世界变化太快了,常识被颠覆,新的常识还没形成,就又被颠覆。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顺应时代的沟通需求而产生的,人们不满足物理的时空限制,希望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沟通和交流,人们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希望自己参与信息的创造,分享和传播。
这种变化的趋势,从电脑,手机,手表,电视等电子产品逐渐渗入汽车领域,正积聚和酝酿着巨大的变革力量,终将改变汽车产品的形貌,功能,属性,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组织结构。
Google无人驾驶汽车
于是,我们看到,Tesla正逐渐成为一种现象,引起全球消费者的追捧,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商业化,Apple在iPhone/iPad/iWatch之后,挟巨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正谋求构建iCar的庞大帝国。国内的诸侯更是不甘寂寞,比亚迪,北汽,江淮,众泰,新大洋等一众先行者刚刚登场,后面的追赶者就已经风起云涌,蔚来已来,小鹏展翅,游侠仗剑,云驰电掣,乐视纵横,群雄逐鹿之势已成。而一干传统的汽车企业,并未坐以待毙,将大好市场拱手让人,丰田,本田,通用,福特,大众,宝马,奔驰等汽车巨头,也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变革道路,以顺应大时代的浩荡之势。
汽车,在发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将重新定义和诠释自己的价值和属性。
二、汽车百年之旅
走过了一百多年历程的汽车,陪着一代又一代人快乐成长,又陪着一代又一代人老去,成为人类历史和记忆的一部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演变,汽车早已不是发明之初的样子,它的速度、功能、造型、舒适性等,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广泛分布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014年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平均每百人拥有17辆汽车,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毫无疑问,汽车自发明以来,深刻而深远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汽车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影响,是因为汽车极大了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距离,加速了人和物的流动,使得时间和空间对人的限制大为缩小。
当然,汽车走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我国汽车的规模化普及起始于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加速发展,并从2009年开始连续6年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国家。
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火车和飞机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快捷的通道,可是在自由性方面却相差甚远,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这正是全球汽车文化兴起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摆脱双脚的束缚,自由驰骋于大地之上。
汽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它实现了人或家庭的空间延伸,将空间的标尺缩小了百倍,让我们得以跨越山川河流的阻隔,跃升到一个更高的生活层次。随着人类身心的不断解放和自由,仅仅赋予汽车以个体或家庭属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然要赋予汽车以更多的社会属性,让它成为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节点,以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清洁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
三、汽车的社会属性
汽车产业对我们有多重要?一些统计数据能够说明问题,汽车工业及关联产业就业人数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比重约为10%,汽车消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11.3%,汽车关联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从税收、就业、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等方面来说,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当之无愧支柱产业。
我们再看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对社会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汽车用油占我国石油总消耗量的比例超过1/3,占汽油总生产量的9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攀升,对石油消耗造成严重负担,预计2020年我国汽车用油占石油总消耗量的比例将达到56%。毫无疑问,汽车所消耗的石油是石油总耗用量里面最大的一块。而石油、煤炭等石化资源的大规模采掘和使用,正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频发,物种大规模灭绝,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的根源。人类的生存危机在本世纪变得非常严峻,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汽车的大规模普及,犹如硬币的两面,好的一面是极大的解放了人的身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坏的一面是加速了石化资源消耗,恶化了环境,使得我们直面生存危机。从这个层面讲,汽车天然具有的社会属性是作为社会的能源使用终端,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清洁指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使用清洁能源和改善环境问题所必须逾越的难关。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出行和货物流体的问题,可以大幅度扩展我们的生活空间,拉近不同地域的距离。可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等科技方面的进步,全世界的人们正以空前的速度“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打破,语言、民族的界限被打破,地域、国家的界限被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世界正在被“抹平”。在这个进程中,汽车的功能和角色并没有显著变化,这显然与世界变化趋势不一致。
当各种存在的界限逐渐模糊和溶解之后,信息的交互,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至于社会的组织结构,都会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环境下,汽车将成为交通网络的节点和通信网络的节点,以信息的无障碍交互为基础,实现交通的智能化重组和集约,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人与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社会的运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这正是汽车的另一个社会属性,作为智能交通网络的节点和信息交互的节点而存在。
从汽车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来讲,虽然汽车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可是还没有彻底的解放人的身心,汽车驾驶仍然需要依靠人的身体来完成,这加重了人体的负担,也是各类交通事故层出不穷的原因。彻底解放人类的身心,让驾驶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人们不再受到车辆的约束,让车辆可以智能的理解和实现人的意图,这正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汽车的另一个社会属性。
四、迎接绿色智能交通变革
我们需要洁净的水,洁净的土壤,洁净的空气,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未来,降低石化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社会资源流通效率,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选择。
在降低石化资源的使用上,电气化驱动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作为汽车技术曾经的丰碑,内燃机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入困境,要平衡动力、环保、经济性这三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以现有的内燃机技术和能量转换效率来看,可挖掘的潜力已经所剩无几。汽车在发明一百多年之后,急需要进行一次动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将产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从而打破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正是催生电气化驱动技术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燃料电池技术和储能动力电池技术为代表的电气化驱动技术正快速走入商业化阶段,在效率、环保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大大提升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甚至做到真正的零排放,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趋势。
在解放人类身心方面,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应用和普及。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早期的并线辅助、转向辅助、上坡辅助、车道偏离警示、碰撞预警、盲点信息系统等驾驶员辅助系统,到定速巡航、自动泊车、紧急刹车、道路检测、行人检测等半自动驾驶技术,再到未来以传感器、图形识别、数字地图,云数据为核心的全自动驾驶技术,人类的身心将从驾驶的束缚中完全释放出来,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事娱乐,办公,社交等各种活动,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社会活动效率。
在提升社会资源流转效率方面,以物联网和车联网为基础,将实现指车与一切物体(V2X)的信息交互,包括车与人(V2P)、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远程终端(V2S)等信息交互,实现车辆自组网以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车与人、传感器、周围环境、通信网络的信息共享,可实时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数据处理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根据不同的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监管、集约、分配、共享,实现车辆远程信息管理、驾驶员管理、货物管理、速度管理、燃油管理、健康和安全管理、交通管理等,极大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降低单位里程损耗,减少安全事故,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汽车市场,是一个上万亿美元的大市场,是信息化时代完成智能网络拼图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企业逐渐渗入这个市场,带来了有别于传统汽车企业的产业思维,产品理念,商业模式,运作方式,必然会催生出新的变革力量,重塑商业形态。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的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未来产品和道路,引领社会变革的关系,完全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世界无限宽广,一切皆有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构建新的生态,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注汽车变革的各路英雄,欢迎大家在2016年1月15日-17日齐聚广州,参加第六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6),主题是“重新定义汽车——新技术 新模式 新生态”,让我们为廓清变革的图景和路径展开讨论。
更多详情请点击:第六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官网:参会报名、赞助合作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夏军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