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新能源汽车 “地方保护”伤肤伤脾胃
【第一电动网】(特约作者 世纪末的魔法师)谈及地方保护问题,确实深有感触,不仅仅是出租这一公共领域,还有很多公共领域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文章里面的有些事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找到详实的材料,以及某些比喻可能存在不恰当,还希望大家理解。
忽热忽冷的电动公交
先说说某市出租车吧,也许很多人没有打到过电动出租车,但是作者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检查出租车,有很多次都有进到车内检查,相比于燃油出租车内的暖和,作者坐到电动出租车里面明显就是感到温度的不同,别说司机,就是刚刚在外面寒风站了一会的我,在车里坐一会都受不了(毕竟站在外面还是活动着的),不过不过请注意,我检查时出租都是刚刚到高铁站卸客的,也就是说之前此车载客时是没有开启暖风,《出租车条例》要求司机要按照乘客要求使用车内服务设施(包含暖风)的,而这种情况如果乘客反映或者投诉,核实后是有相应的处罚的……难么?我不多说,你也能理解到痛了。第一段说的出租,第二段就开始说说公交车。
作者因为老同学居住地的缘故,聚餐经常要从某市宣武往返东城,聚会不免喝酒所以肯定不会开车,电车109和电车104(原104快),当然还有515(原来是电车)就是作者经常要坐的车。先说说109的经历吧,这是一款老车了,尤其在晚上坐在车后排(铰接车的后车厢一排排座位那块)的经历就是俩字折磨,那吱吱的声音啊,充斥着神经中枢,车开越快声音越大(所谓的快,其实没多少迈),此处声音的事就不多说了,这车能脱线(把俩大辫子放下来)行驶,但是距离不能过长,对了对了,重要的事忘记说了,这车是没有空调的,车龄就不提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开的又慢又墨迹(挂着辫子时候有角度限制,通过电线交叉和分叉点时必须要减速,基本就是大多数路口都减速,偶尔分叉也得减速)声音又大还热,别提夏天白天人多的时候了。
再说说127,这是由老油车104快改成电车的线路,用到还算是当时新的辫子车,说实话,这车声音是少多了,但晚上坐后面依旧非常明显,也高级了配了空调,能脱线距离比较长,但是但是,这车脱线距离长的话就不能开空调(从柳芳开出再兜回柳芳那段较长,脱线行驶),到了夏天那叫一个闷热,看着燃油公交杠杠的空调那叫一个羡慕(北京日报就曾报道群众反映)。说到515,就长话短说了,原来是电车,我还很兴奋,好像是奥运时候弄的,在去年初的时候,我就发现基本没有电车的影子了,全换成了油车,对于这个车,坐的感觉还是可以的说,至少路上相对辫子车比较安静而且还有空调,看了新闻报道,说这车跑一圈就得充电或者换电池,太麻烦,似乎是外在好看,内在伤心,最后选择了弃用。不过终点是北土城,有大型充电站(应该还有换电站),条件还是可以的说,也不知为何还是弃用了。
再说说“专车”和“租赁”吧,话说现在某市小电车的曝光率很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专车”和“租赁”(当然专车占大多数)的帮忙,带着耳机放着手机的司机,坐在后排的乘客,相似的车牌号码“例如京Q9PK99”,当然这些专车也是当地充电桩的主力军(也是被私家车主吐槽的主力军),由于车型充电速度比较快,夏天还好,冬天就要受罪了,但是全程的暖风让他们干不了几个活就得继续去充电,更别说要是偶尔出个毛病撂路上了,包括租赁的电车,夏天影响很小,冬天的温度加上暖风让很多租车人所能抵达的范围变小(冬天后还出现了驾驶人不了解情况造成没电拖车的情况),而分时租赁公司的充电成本也大增,车辆使用效率也大减,打击不小。
对了,差点忘了环卫了,某市环卫建了很多的充电站,满足自己的小型电动环卫车使用(这种车基本就是收垃圾桶垃圾用),当然这些站点是不对外的,作者看了很多地点,发现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些充电桩的使用率很低啊,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充电的小垃圾车似乎非常少的。偶然,作者发现必经路上收垃圾的电车变成了油动力,也许是新添了新车?至于是不是原车做了改造作者也不会费那个劲去掉车辆信息了(早在13年底就有相关作者进行了实地调查,文章大家可以搜搜便知)。不过有意思的是,9.3大阅兵前夕,新出现的大型电动清扫车型并不是生产自同一家本地企业,而是与总部位于深圳的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了合作和设厂生产。
对社会人的影响
先说说对社会人的影响吧,成本放在这个后面。我琢磨了琢磨还是用社会人吧,这个把范围收窄了一点。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人的影响,主要就是心理的影响,举个例子,在冬天做过北京现在电动出租的人,都不说司机的抱怨,车里的温度基本就觉得了人的温度,那是凉啊,产生心理阴影那是说重了,拉低了电动车的期望和形象那是一定,这都是轻的,说说公交吧,就某市大辫子电车的体验我就不说了(多一句,就是感觉时代在前进,工具在落后),那些“不靠谱”的纯电公交让人真的以为现在的电动车的发展就是现在这样,再加上那路上着了几辆(还有那香港公交还没运行停着就着了),心理的影响那是相当巨大的,租辆车再趴路上或者冻半路,这就是打击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你让他怎么看,还有那街道,最开始裁撤一些线路的原因就是影响美观市容等等,看来现在不需要美观了,尤其多线的路口,那织了网一样,偶尔过车还会啪啦打个火花出来。有个例子大家肯定知道,就是“X管”,被爆了众多负面新闻之后再想把自己的形象提高那可就是非常难的事情了,逐渐就会发展成所谓的“共识”,换到电动车上也是一样,这种情况整体拉低了某个城市甚至某个地区对于电动车的态度和认知。
其实,大众可能不清楚的是有多年出租运营卖到世界的高里程电动车(大巴车)靠谱没有被选用,不清楚电池着了的车用的基本都是三元以及不成熟的电控等等,不清楚还有很多国内厂家的靠谱车型没有被选用…..因为展示在面前的是被“扭曲”的现实。似乎似乎有人要说成本的事了,我下面就说。
对成本的影响
先说公交,拿大辫子公交来说,车便宜么?比百万的畅销世界车要便宜(宽体油公交也是在几十万及到一百万级,网上资料显示辫子车价格也是一百万级往上的,供参考),也比国内部分靠谱的长续航的车要便宜,似乎看似便宜了,算笔帐,算算增建一条大辫子线路的花费,架杆电网连电这个那个的只是初期成本,后期还得人员维护巴拉巴拉的,算算这笔钱,估计五年下来,一个车队全用最贵的电动大巴车的成本也够了,而且年头越长,后期成本越高,不过倒是促进就业了…..要是算算拆除一条大辫子线路省的钱,这个我就不算了,但是如果全部弃用呢?只是这么一算,仅供参考。
再说说非大辫子的,继续算笔账,别光算明账,得算算暗帐后账,不靠谱的车那是添堵来了,跑不远技术不成熟再趴路上,没事经常坏经常修,竟操心了,后期过保维修花费过高最终就是放那等报废了,这可是个大成本,再对充电设施造成影响,那就大了。例如换电的车也许便宜,你再配套一个换电站那成本就大了,如果到时再废弃了…..要是再碰巧哪款车自燃了,要是发现车问题,估计全部这个车型都得下线了,最终结果也许就是等着报废了,不伤人还好,要是伤人了…..还有对整个形象的影响。但是如果选用了靠谱的车型,也许前期是多花费了,但是后期及一系列成本就会明显下降,还收获了形象、平稳运营等等。我就不算了,这个相关企业算算吧。
再说出租和租赁,对于运营企业来说,现有一般为公司进行购置,由于成本压力,以油出租为例,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一般只在达到报废年限或最高里程后才报废更新车辆。一旦技术不成熟、里程不够等问题的车进入到运营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多年的持续运营基本就是跑到报废。相比于油出租车辆维修费用司机承担的情况,如果要是换电池电控等一套程序那都是几万块的成本,这个司机可是不会承担的(司机是流动的,车辆的固定的)。企业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即使最后由相关部门买单,那也够喝一壶的,更别提运营状况不理想司机反映、退车及造成的部分车辆闲置问题。再说说租赁,有固定集团公司客户还好,其实道理也是一样,倒是分时租赁影响更大,靠的就是时间和里程挣钱,不耽误时间,不再多说了就。
对以上内容异议的解释
1、 地方保护的钱依旧是纳税人的钱
保护地方企业没错,支持地方企业发展没错,毕竟作为本地区的纳税大户贡献了很多税额,同时解决了很多就业,偏袒或者扶持似乎没错,但是这种开展地区保护主义的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这种相关支持是否是取得了纳税人的绝大多数支持,我相信没有。我还记得某市对某一车企车型执行高额补贴,而这些车型价格还高的离谱(当然这个补贴的事并没有公开公布),然后还刻意出台政策卡住便宜畅销的外地车型销售近俩月,这就是罔顾了衣食父母的地方保护主义。
2、 某些技术、路线、政策好的话早就“畅销”海内“走向”世界
这点呢,不得不说有些是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但是披着地方特色的外衣,实际却是开展着地方保护主义。举个不成熟的例子,就拿某市的辫子电动公交来说吧,对比现有纯电公交号称成熟可靠,所以再次大规模建设,就这么说,要是真是成熟可靠,国内的城市应该是来大规模取经和进行建设、国外也引进进行规模建设才对,而实际呢,怎么看着越来越像自己吆喝自己买,而根本问题呢?等下再说,再提一个,换电早在出租车行业有尝试,效果不佳绝大多数采取放弃,当某企业打着国内首款等首的换电出租车(其实别的企业早有也有城市运行,例如福汽)再次进入出租领域时,引来了不少争议,而这个城市曾经进行了公交车换电和垃圾车换电的尝试,据我了解的信息来看,真正还在运营的换电车辆极少,而换电站的情况吧,该拆的拆,仅有个别还保留着(但基本“生意”很差了),从这个来说,其实地方自建的换电站本身就是一种“地方保护”各种标准的不统一,仅有某家的车型才能用,为自己的地方路线服务,自然而然把他人“合理”的拒之门外,另外大型充电站还缺呢,充电网络问题还一堆,还准备建换电站圈,不说了。路线、政策就简短说吧,不举例了,同理。前边提的那个什么辫子、换电,我认为实质就是地方保护下的企业造不出能够适应于本地运营的车辆,而变相采取的措施,似乎看似无伤大雅,实质伤肾伤脾,这样做的结果不是督促上进,而是纵容懈怠。
3、 不可能一家独大,应该是中国引领世界,中国先进技术企业百花齐放
有人说了,深圳某家的技术好,我就侧重倾斜照顾他保护他,这话没错么?我就说这话大错特错了,扫一眼当今的车企,享誉世界的车企在发达国家不止一个,传统车是一样,新能源车更是一样,未来,中国不能仅有一家引领世界新能源技术的车企,那样是无法屹立于世界舞台的。某家的电池更好,某家的某些车型造车技术更先进,某家的电控系统更好等等,未来应该是掌握着各自核心新能源技术的中国企业享誉世界才对,只有百花齐放,才能共同发展,引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也许就像水桶,谁国的新能源水桶满是取决于那个最短板的。
4、要做的就是实地适用
话说,最近看到北京北海南边单位的机要用车新能源采购的事,突然想起来南方某特区机场新能源车的萝卜采购,同时想到山东某钢厂大批量购置某品牌电动车作为场内通勤等等。不乏一番感慨,这里面更多的是实地适用,也有地方保护。就拿北海南边的事说,10辆新能源车,比它销量高或质量好或续航长的车,而选定的某款车型能看出就是实地适用,小巧灵活空间不浪费,续航长也用不到。就事论事,原本需要每天400公里运营的,你非得配200公里的,每天至少三次充电在现在的条件下就是不适用。每天固定就跑20公里的场内通勤运行,你买辆200公里续航配置好的就是浪费,这些道理其实都懂,但是在地方保护的情况下就都变了样。
文章就终结于此了,看似仅伤及表面的“地方保护主义”,伤的其实是国家的脾、行业的肺,不再多写,落笔于此。也许部分上文大家觉得空洞,缺少某些实质,或者有特指性,也缺乏一些具体的事实论据等等,我在这里也表示抱歉,我将尽力将自己的观点提出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对不全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也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修正自己的思想、看法。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世纪末的魔法师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