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理清出行、电动化、汽车产业格局三者的变迁关系
【第一电动网】(特约作者 冰封之城)交通工具电动化浪潮毫无疑问是目前最火的热点,本期第一电动征文的话题是:“电动化浪潮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和出行带来的改变”,其实这个逻辑关系有所不同,严格来说,是新形式下的出行需求变化,引发了电动化的浪潮,继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整个产业格局从产品定义、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到投资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循着这条主线,来理清出行需求、电动化、产业格局三者之间的变迁关系。
一种新产品或新行业的诞生,必然是在种种的社会条件变迁到合适的程度之下出现的,要表述出行需求的变化和电动车产业浪潮出现的关系,好比张爱玲的经典段子:在时间的长河里,我在这里,正好你也在这里,不早不晚。
出行需求、电动化、产业格局三者变迁关系图
一、人们出行需求和理念改变与电动化的关系:需求决定了应用,技术加速了应用。
1.环境的压力加剧,人们环保理念的兴起,交通工具电动化是一个符合现代理念的出行选择。
2.交通大格局的飞速变化,交通工具多样化,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发达。不再像过去一样,出行只能刚需依靠单一的交通工具,加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和节奏急剧加快,主流情况下,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出行需求,选择效率最高的工具。比如500km以上的长距离,越来越多的选择飞机和高铁,自己驾车的比例减少。同样200公里的城市之内,人们的出行目的的变化、城市交通形式的变化,注定会使得出行工具的选择发生新的变化。
3.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交通压力拥堵情况加重,各国对于未来城市的交通体系的组成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用研究院认为,未来的城市交通,将主要以公共交通加小型电动交通工具为主。公共交通形成城市交通主动脉,电动化交通工具负责公共交通的末端接驳系统,起到打通交通毛细血管的作用。
4.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几年,城市汽车的普及率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3.2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人。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4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重庆、天津、苏州、郑州、杭州、广州、西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中国电动车私人购买的数量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设施没跟上,二是中国家庭的现状导致电动车适合家庭第二辆用车,而不是首辆用车。眼下家庭用车有“5+2”的概念,一般家庭第一辆车普遍为5座的轿车,第二辆车人们更多的被局限在了一些大城市内,频繁的大型活动以及相对应的限行措施,都让一些习惯于开车上下班的车主感到了一辆车的不方便,需要购买一辆简单的代步车,满足日常通勤、购物、接送孩子等实用用途。
5.由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业态等科技和行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将时间和空间碎片化,将传统的行政、商业、服务、社交去中心化,保证了,除去商务、旅游等行动以外,一般性的生活需求在50km的范围内都可以得到满足。那么人们关于交通出行工具选择的观念必然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人们对交通工具的形式的多样性、适用地域、功能、乘坐时间、产品的使用寿命等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需求。
二、需求和电动化对产业格局的改变:产业应为市场调整,市场为需求服务。
1.电动化与轻量化: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传统汽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进化,形成了以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和钢板冲压结构为核心技术壁垒的产业结构。其研发方向、结构设计、生产方式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传统汽油车的钢板结构决定当下工厂的生产流程——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并相对应建立起强大的四大工艺装备技术和生产能力。众所周知,未来的电动车发展中,电机、电池供应商将迎来更大的机遇,这也意味着传统发动机、变速箱领域的技术壁垒趋零。而以钣金冲压结构为核心的生产模式,或许又将被轻量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彻底改变。
传统汽车不轻量化的主因在于成本平衡问题。汽油车每增加一公里续航里程,只需要加大油箱容积,其成本也就是在在油箱上增加一点铁皮,或者一圈塑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通过轻量化来实现,则要付出不成比例的成本,比如,一台为了轻量化的汽车,成本可能增加了10万元,这就是成本与收益的不平衡问题。 另外,在这种技术路径下,原来在四大工艺越完善,生产能力越强的厂家越难以发生改变。一是改变现有体系所付出的成本大,二是固有思维也难以改变。所以现在传统汽车厂的电动车产品,大部分是用传统车,拆掉发动机、变速箱,来做一个电气化改造。
但与传统车相比,电动车的轻量化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为电动车变轻,省的是在一定续航里程下的电池,也就是可以减少电池的用量。而电池正是电动车里最昂贵的成本部分,因此,使用替代钢板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所增加的成本,可以用大幅度地减少电池的用量来平衡,那就是划算的。比如大量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宝马i3。
在车身骨架和车身覆盖件大量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比如铝合金、增强型纤维材料,热塑工程材料等的,将是未来电动车的技术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其工艺模式和生产路线或将大大不同于传统的以冲压为核心的四大工艺和高度集中的大规模化生产方式。 这也是电动车、轻量化带来的生产模式和投资方式上的改变。
2. 适用化与个性化:重新定义产品
根据第一部分的总结,不管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接驳也好,作为以家为中心的,半径50km里的日常出行也好,电动车的功能适用化和个性化,足以让我们去重新审视和定义这个产品,而不是“旧瓶装新酒”的当做一个简化版的汽车来生产。
这一点上,华冠汽车陆群陆总有很深入的认识,这里借用一下陆总在《汽车商业评论》专题访问中的反问和总结观点。
“如果我从来不听音乐,有什么必要6喇叭、8喇叭?”
“如果我每天一个人上下班,有什么必要车上永远有5个座位、8个气囊?”
“如果我在海南岛,有什么必要配暖气?”
一长串反问是陆群对汽车产品和造车思维的质疑:汽车是大宗、耐用消费品,人们在决定购买一辆汽车时考虑的是未来3到5年甚至8到10年可能发生的需求,而汽车厂商对一款车的设计更是有可能囊括了10万人、100万人的主流需求。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个消费者,汽车上的某些配置和功能他或她可能永远不会用到,或者10年中只用到1、2次,却要在全生命周期内为它买单,再背负着它跑几十万公里。这就是个性化消费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当人们不再为所有用途买一辆车,而是为每次使用选择车辆时,汽车厂商就有理由设计生产单一性能达到极致的车型。或许未来汽车的样式和功能都和今天有很大区别。
3. 互联网+技术快进时代下的电动产品开发与销售
在电动车这样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往往会超过市场需求的进度。技术生命周期快来越短,淘汰越来越快,进入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电动车的行列,正是因为觉得在电动车的行业,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去运营,或将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技术上,电池、电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功能模块黑箱化,电动车的设计趋向超级平台加标准化动力模块和功能模块的组合。例如驱动系统与桥的集成,充电机与电控和DC的一体集成等技术的应用。产品定义和开发上,就是要用户参与,转向定制,更加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销售上,也必将打破4S店模式,更多的方式,也许可能是客户与厂家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定制销售。另外,共享也是一个非常有未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动车产品业态或许向以下方式进化:
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给经济体带来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促进其重大发展,造成利润空间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企业被新兴企业所取代。电动化交通工具和人们新常态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是相互关联,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其生产和销售模式也远不同与汽车了,至于轻量化材料、电机、电池、电控等等带来的产业格局调整,也将是深刻的。对于传统的车厂来说,庞大的开发生产销售体系也许在未来的电动化浪潮里成为沉重的包袱,那些投入巨大的生产线也有可能变成沉没成本。 这或许就将在电动化浪潮对产业格局的重塑下发生。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冰封之城
本文地址: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