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周报 | 出行服务 重燃战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使用一辆车只是解决了出行的需求,而自身和家庭拥有一辆车,拥有的不仅是说走就走的便利,还包括有车以后的满足感。而随着私人车辆的普及,在有车一族体验到了拥有车的便利和缺点之后,可能会再去品味出行服务的补充效果。

事实上,在全球不少的地方,消费者对出行服务的兴趣非常强烈且持续增长。

出行方式可以分为高频使用和中等频率两种类型。和共享相关的部分主要分为基于用车需求使用(Vehicle on Demand)和基于流动性迁移需求使用(Mobility on Demand),进一步细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拥有一辆车,在需要出行时,在固定的价格与时长条件下,更需要出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的,有更广泛的车型选择与服务选择。换言之,出行服务与买车是互补的,消费者对车的使用需求多样化了,在今后的选择上也开始考虑转变。

image.png

图1 个人出行方式

短期来看,各种出行服务对传统汽车企业并不直接构成威胁,但是从长期来看,国内外的汽车企业都纷纷涉足或布局出行服务。

image.png

图2 国外汽车企业对出行服务初创公司的跟随和投资 

1.  面向基本用车需求的出行服务

这类出现服务直接挑战个人拥有车辆的传统习惯,在当下的模式下,前进颇为艰难。这类出行服务中的车辆,需要消费者直接去驾驶,在私家车已经较为普及的情况下,这一商业模式的启动很艰难。

  • P2P租车:是一种走轻资产路线的租车服务模式,P2P租车服务平台并不持有车辆,而是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为车主和租车用户提供信息配对,但让私家车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为车主带来了利润,同时用车人也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满足自己的用车需求。

  • 分时租赁:提供汽车的“随取即用”租赁服务,使用更灵活,消费者可以按个人用车需求和用车时间预订租车时长,收费以分钟或小时计算。大部分的分时租赁业务是 B2C业务,个人用户使用的场景很多,主要包括短途出游(50-100公里)、社区短途通勤用户(基于高频固定区域的短途固定路线通勤),使用者包括高校学生、酒店景点住客、业务群体等。分时租赁是在传统经营性租赁的基础上拓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受到宏观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时租赁市场呈现利好的趋势。

  • 租用车辆:是指个人向从事汽车经营性租赁服务的机构租用车辆,一般可以分为短租和长租。前者主要为出差、旅游的用车需求,还有部分短时间内急需用车临时需求。长租极有基于投入资金的问题,限购城市牌照拍不到等原因长期租车。租车无须办理保险、无须年检维修,用户可以把买车、养车的负担转移给汽车租赁公司,并且车型可以随时更新,减少了消费者购买车辆所带来的无形损耗;不用考虑限购限号,在某些城市里面消费者真的像段子里面一样使用汽车租赁服务。

2.  面向迁移需求的出行服务

  • 拼车:是指车主在自己出行的同时,可以顺路带一些同路的人一起上下班、上下学、长途出行、旅游等。乘客通过平均分摊出行费用得到方便和实惠,同时车主可以赚取一些费用来补贴养车费用。构建平台的企业目标车主主要是那些有可用车辆并希望分担油费的私家车主,其目标用户主要是希望较低价格出行且避免公交、地铁拥堵的上班族。拼车是个人向个人提供的出行共享服务,用以分担出行费用;把私家车的余座资源利用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但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行业痛点,比如安全问题、法律纠纷问题、智能匹配问题等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由于法规方面的运营限制,导致顺风车市场发展瓶颈非常明显。

  • 出租车: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之前最为常用的出行方案,主要由地方出租车公司向乘客提供短中途出行服务,之前主要为路边有用车需求的客户提供即需即用的服务,现在用户使用手机网络约车也基本改为约出租车。城市对于出租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由于牌照管制使得大城市的出租车供给量有限,导致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低下,出现各种问题。不过类似在节日和极端气候下面,这个服务还是最为靠谱的。

  • 网约车:大部分网约车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网约车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司机的三方合作的基础上的。网约车平台对汽车和司机进行分类,面向客户提供各种价格的服务;用户则根据用途以及对价格的敏感性,按需进行预约。网约车能满足用户短途出行的需求,也能满足商务出行等的高端需求。自2016年11月1日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明确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体系,同时对平台、驾驶员、车辆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未来出租车和网约车将合二为一,最终传统出租车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最终的网约车将成为整个细分场景的分类。我们也可以从2010年到现在的中国网约车的发展里程来看一下这个趋势

image.png

图3 网约车市场的发展

  • 2010年,易到成立,是国内首家互联网约车服务公司,开创了“随叫随到、私人高端网约车、专业服务、按时计费”的四大行业标准。

  • 2012年,滴滴和快的相继入局,打车软件从出租车开始切入,然后建立网约车“快的”,在2013年随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入局而改变,伴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网约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各家争夺支付场景的战场。

  • 2014年,网约车市场入局者众多,网约车平台迅速蔓延至全国。快的、滴滴持续竞争,Uber进入中国并迅速本土化,这个时期是网约车发展的高潮。经历了长期广告、补贴大战,网约车市场格局因滴滴在资本主导的各种合并而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7年年底,美团打车宣布将进驻7个新的城市,而近期在上海的新一轮网约车争夺则让其他玩家看到:资本的主推下完全可以颠覆司机和乘客对平台的忠诚度。网约车行业尽管已经形成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其他玩家依然有机会可以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image.png

图4 在资本助推下的网约车竞争体系

这里我们重点谈一谈,最近的美团打车和滴滴出行的战斗。如下图所示,滴滴与美团打车之间的竞争,一开始是不成比例的。滴滴通过之前的并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司机,本质上网约车可以理解为订单池和司机池匹配的过程。不过在滴滴运营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

对于乘客而言:

  • 计费模式合理性存疑,特别是在所谓的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人为加价可能被滥用;用户其实并不知道区域内可用车辆和不同时段的真正使用状况

  • 用户的区分体系,为了做区隔,滴滴区分了快车、优享快车和专车(舒适、商务),这些区隔的价格体系存在一些紊乱,而用户实际关注的参数往往是具体和真实的,比如:

  • 车型(品牌和型号)、车况、站点的准确沟通、等待时间、司机服务态度、不同出行的距离价格等

对司机端而言:

  • 提成20%,乘客所付车费和自身获取车费直观显现,有强烈的被剥削感

  • 平台派单,先根据司机分类和车型分级派单,然后基于地理位置匹配给后续,司机能感觉出来算法的主导特性

  • 随着网约车的规定执行,平台对于高权重司机优先选择,使得底部司机积极性不高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图5 网约车基础的壁垒

总的来说,滴滴所谈的大数据、深度学习这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东西,在打车的竞争中,存在隐形的意义。如滴滴的3000万个推荐上车点(站点拼车),预测接单等功能,在持续竞争中存在差异性,在非垄断竞争中,双方都可以在用户出行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能力。有分析爆出滴滴对于司机分级和车价有杀熟行为的存在,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平台忠诚度,未来车主和客户都需要两个以上的出行平台。

image.png

图6 不同用户和司机的价格体系到底是如何的

小结:出行服务对于汽车厂家而言短期内不是大的威胁,而是一项潜在的业务方向;而面向网约车的大量出行服务,将会是未来出行服务的主体方向,在这个业务里面需要两个以上的平台持续竞争,完善技术。

参考文献:

1) PWC Strategy and Digital Auto Report

2)GoldmanSachs Rethinking Mobility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朱玉龙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