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税下调,成本降低的各大车企为何几家欢喜几家愁?

近些时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可谓是吵的沸沸扬扬,现实中国拟对美国产进口车加征25%的关税。之后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又传出讯息:今年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终于在昨天下午,这个靴子终于落地了。5月22日。财政部正式宣布从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其中整车进口关税税率将从25%直接下降至15%,同时汽车零部件税率为8%、10%、15%、20%、25%共79个税号的税率降至6%!

消费者是第一获益者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进口汽车关税最高从25%降低到15%,降幅将达到10%,那么老百姓买进口车是否会便宜了呢?道哥小编教教大家如何算这笔账。

对于一辆进口汽车,在进口环节涉及三个税种,即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进口增值税,统称为进口三税,其计算方式为:

进口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进口消费税=(完税价格+进口关税)÷(1——进口消费税税率)× 进口消费税税率;

进口增值税=(完税价格+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 增值税税率。

目前我国汽车的进口关税税率是25%,增值税税率为17%,而进口消费税的税率主要依据发动机排量而定,税率从1%——40%不等。在关税下调10%后,如果咱们购买一辆1.6L小排量的进口车会是什么情况呢?

下调前,完税价格为10万元人民币,进口消费税税率为5%。那么进口关税=10×25%=2.5万元,进口消费税=(10+2.5)÷(1-5%)×5%=0.66万元,进口增值税=(10+2.5+0.66)×17%=2.24万元,计税价格=10+2.5+0.66+2.24=15.4万元。

下调后其进口关税=10×15%=1.5万元,进口消费税=(10+1.5)÷(1-5%)×5%=0.61万元,进口增值税=(10+1.5+0.61)×17%=2.06万元,计税价格=10+1.5+0.61+2.06=14.17万元,可以少花费1.23万元。

更简单来说就是,就是原来在中国报价15.4万元的进口1.6L汽车,在关税下调后会便宜1.23万元。一夜之间,买车就省了一万多,相当于送保险+油卡了,简直天上掉馅饼。此外,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排量汽车,降税后的降格优惠会更大,可能达到10万元级别,而这个优惠也完完全全可以在原本价格基础上买到配置高个档次的同款车辆。

所以,毫无疑问此次的关税下调消费者是第一获益者,同时最大的受益者!消费相同的商品付出的成本低了,不仅止于整车的成本,还包括后期使用中的零部件维修成本。

豪华车产品竞争力提升

关税调整之后,无疑对于很多豪华车而言是个利好消息,毕竟关税的下调是很客观的降低了豪华车在华的产品价格,也直接提升了其产品竞争力,对豪华车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是很有帮助的。

在据财政部宣布关税调整的消息仅仅两小时后,奥迪便宣布“将同步调整相关产品价格”。这也是豪华车品牌阵营里第一个响应并公布具体降价时间表的车企。

随后特斯拉、雷克萨斯、林肯、奔驰、沃尔沃、保时捷、丰田、宝马、捷豹路虎等具备豪华车产品的车企纷纷发表对中国下调汽车进口关税的公告,表示对此举措十分欢迎,并承诺将最大程度的惠及中国消费者。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进口车型将会下调价格,许多合资品牌也将有所举措。因为此次关税的下调不仅仅是针对于进口车型,同时也对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进行了调整。而成本的降低其实也并不是下调车价的唯一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同级别车中的部分竞品车型的价格下调,产品力的增强而导致的价格战序幕。

以雷克萨斯IS为例,其进口车型价格比国产宝马3系和奔驰C级都要贵几万元,但这次税费调整之后,如果雷克萨斯IS比BBA的竞品车型价格还便宜,难保BBA的潜在消费者不会转向雷克萨斯。BBA为了保持竞争力,吸引客户,只能跟着下调价格。

自主品牌将面临价格战难关

国产豪华品牌价格下调,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国产合资品牌中级车。大众迈膀、帕萨特、别克君越、君威、凯美瑞、雅阁这些车型的价格都可能会随之下调,毕竟豪华品牌对普通消费者感召力更大,如果在原来的合资品牌中级车价格的基础上加个几万块就能买到豪华品牌新车,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肯定会转而选择豪华品牌,所以合资品牌中级车在面对已经下滑的市场大背景下也只能选择降价应战。

众所周知,本身在国内的自主品牌竞争就已经够激烈的了,而各车企也都是削尖了脑袋往更低的价格区间努力。但是合资品牌一旦大打价格战,也将会影响本身就主要靠着价格优势生存的自主品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一旦连自主品牌也被迫加入到价格战之中,届时车企的盈利与生存都将更加困难,而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调带来的压力缓解也都只是杯水车薪。真正的关键是,大部分自主品牌还不具备同合资车型直面竞争的实力。

当自主品牌面对合资品牌增加的成本优势,如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将会是一个严峻而急切的挑战。当然,理论上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本身是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能力。但在WTO框架下,对自主品牌合理合规的促进政策还有待完善,在保护政策的出炉之前也都只能靠着其“自立、自强”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道哥说车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