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围观广州车展的人,谁去看了小鹏G3?

每年北京/上海、广州车展,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媒体日与观众日大不相同。譬如,吹拉弹唱、沿街叫卖、举牌游行、美色娱人等等,在媒体日大都看不到。换句话说,媒体人看到的都太正儿八经,缺了那喧闹的人间香火气。

11 月 18 日,贪恋这份人间香火气,我们重返了广州车展,并将观察相对集中在了即将正式交付的小鹏汽车展台.试图看看:

那些买票进馆、持币待购的车主/准车主,谁会去逛这样一家新造车公司?他们是什么人?关注什么?又对什么不放心?

一个在汽车产业变革十字路口,有趣味的观察。

豪车馆边的新能源馆

先说大势。与今年北京车展将新能源馆放在静安庄老馆类似,这次广州车展也单独开了两个展馆专门陈列新能源车。位置.....也算「偏僻」吧:B区3楼的最边角。

新能源馆

地方一「偏僻」,从游览的角度来看,去的人就会少。所以广州车展主办方很「鸡贼」地将豪车馆放在边上

有点拍糊了

9.3 是豪车馆,什么宾利、保时捷、罗伦士;10.3、11.3 是新能源,特斯拉、蔚来、威马、前途、广汽新能源、上汽荣威,对了,还有刚刚发车的「天际」都在这两个馆。

小鹏展台

但即将宣布 G3 上市交付的小鹏汽车,却并没有将展台安置在新能源馆,反而是在主展区的 5.1 展台,跟奔驰、福特、红旗挤在一起。

这个做法,类似于蔚来第一次参展时也选择上海车展主会馆一样。新厂牌,需要更多的人前亮相。毕竟,从人气上来看,新能源馆与主会馆还是差距比较明显。

当然,弊端也不是没有。在将近四十位参观者当中,有超过一半是第一次接触纯电动车和新造车公司。而新能源馆的参观者,相对就比较精准。

新人:最关心的六个问题和最大「偏见」

先说说这些第一次体验的人是怎么看待纯电动车和小鹏的。

严格定义下这「第一次体验」的人群:

从 24、25 岁到 35 岁之间(确认过最大岁数的在 35 岁),大多两两相伴来看车,或者是朋友,或者小夫妻。对「小鹏汽车」有所耳闻比例还比较大,但大多随机逛到进来看看。参观时长在 15 分钟左右。总人数在十五人之内。

这批人,作为垂直专业的「智能电动汽车媒体」的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回答者。被问的多了,大体上也就知道他们想问什么?

按照次数多少,排列如下:

1. 这么大一块前风挡挺酷的,可是会不会很晒?维修成本贵不贵?

2. 这么大一块中控屏好酷,但好不好用?

3. 中控台储物空间丰富,不过档把在哪里?

4. 车顶的那个摄像头也挺酷的,不过会对风阻有影响吗?

5. 自动泊车功能到底有没有工作人员说得那么神奇?

6. 续航 360 公里够用吗?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续航反而是我们相对被问得最少的一个问题。这并不是因为续航不重要。只是在展台上,一辆新车的差异化会更容易被人注意到。

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越级体验」。

在汽车产业大变革的当下,由「智能化」驱动所带来的「越级体验」已经不仅仅是「比同价位对手尺寸更大,空间更大,动力更强,用料更足」,更多还在是否更具科技感、更个性化、更趋近与智能手机同样的体验。

譬如,全玻璃前风挡,某种意义上很类似手机的全面屏,提升的是整车的「空间通透感」,同价位独一份的全景「落地窗」。

又譬如中控台。纯电动汽车的一大优势就是,空间利用率会更好。没有了传统燃油车的变速箱、换挡部件后,电子档把的置放空间就有了更多选择余地。相对于比较 low 的「旋转档把」,G3 的怀档无疑是更高级的。顺带说一句,G3 那一块 15.6 英寸的中控大屏是真的流畅,同价位的佼佼者。

于是,提问多的就会是「全景落地窗」、「中控大屏」和「车顶摄像头」这些「越级」或者「差异化」的东西。

当然,看不上电动车,怎么也不会选择小鹏。

83 年的湖南人熊先生在广州从事外贸行业,车展前就定了奥迪的 Q5 L。这次在小鹏展台就看了两分钟。他的感觉是,传统汽车品牌,质量是有保障的。他虽然也关心智能驾驶,却觉得燃油车也能做到同样的水准。

与他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来自湖北、27 岁,从事电商的小章两兄弟。他们专门来看宝马 530 Le,持币五十万待购。就他看来,纯电动车很难成为主流。

在跟熊先生、小章等等交谈上,总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偏见」:

跑了五十公里就要充电

十万块钱车,换块电池就要七八万

电动汽车看起来像「玩具 」

……

将「偏见」打上问号,原因是人家这种认知是有基础的。前两年骗补的那些纯电动车,基本涵盖了传统主流大厂,这锅必须得背。

小众派:新势力更靠谱 传统大厂就是为了指标

接着来说说对小鹏汽车或者说新造车公司有所了解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G3 和新造车公司的。

沟通的比较深入的是 35 岁定居佛山的茂名人杨先生。将自己定位在「持续学习者」的他,18 日当天是带着小女儿来看车的。

他说,他过来看小鹏 G3,是因为之前看过一个拆解视频,发现这一台十几万的新能源车,有这么高的质量,用了很多好料。这次看过之后,依然觉得蛮惊艳。

「总体造型品质不错,全部用质量靠谱供应商。纯电动在市内开。一家人短途完全足够。我家在佛山,有充电基础很方便。」

有意思的,是杨先生非常不看好传统车企打造的纯电动车,「传统主机厂,譬如一汽北汽等国企做的都很不靠谱,就想拿排放指标。」相反,他非常看好新造车公司,觉得这些新造车公司为了打市场,会良心造车。

杨先生说,自己父母就是修车的,而他自己是一名车迷,家里买了十台车,五台新车五台二手车。

「从供应链和国外情况来看,只要良心造车,十几万就能造车一台很好质量的车,」

他还给小鹏 G3 提了些意见,譬如外形很有杀伤力,他自己喜欢,但老婆可能喜欢圆润点,不能只为「年轻人造车」,家里管事的还是老婆。

在小鹏展台的预订洽谈区,还碰到一位乐先生。乐先生从事过汽车媒体行业,年龄比较大,也看过很多车。

小鹏汽车洽谈室

「你看这车的轮毂和造型,十几万的车这个用料很棒了。」乐先生这次有意订一台车。在他看来,小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个性化」。

在某传统整车厂负责中控设计的唐先生则觉得小鹏的中控以及车机系统表现很不错,「小鹏 G3 做得的确不错。」

摇摆不定,试驾与口碑最关心

现场随访下来,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为了指标」、「骗补」的刻板印象非常有基础。某种程度上,正是它们这种「不靠谱」印象,给了小鹏汽车等「新造车公司」空间与时间。

但是,在问及是否会买一辆 G3 时,很多「心动者」却往往会说「要再看看」,原因主要在于「还没试驾」,也想听听「开过的人」怎么说。

譬如上文提到过的杨先生就说,他就说自己买车一般不听销售怎么说,自己会去翻资料,看开过的人怎么说。

在小鹏 G3 内看了很久的陈先生夫妇,来自湖南常德石门。

陈先生今年 30 岁。他说,他们已经有一辆燃油车,这次专门来看小鹏 G3。整车内饰,包括前挡风大玻璃、中控大屏等等都比较满意。陈太太说「(后排空间)我个子,也还不错 」,但「没有试驾过,不知道到底怎样。」

小鹏展台

很多还会对比其他新造车公司的同类型车。

90 后,来自清远、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陶先生说,虽然威马尺寸看起来更大,但是内部空间有点失望,跟小鹏比没有优势,中控设计感不足。传统的换挡结构浪费空间,电动车的储物优势没有表现出来。

他说他愿意接受新造车公司的车,也喜欢 OTA 等智能汽车特质。他觉得这是互联网人的特性,也是年轻一代人的特点。身边也有一个朋友订了小鹏,拼命劝他买,这次就是来对比的。看完的感觉是「虽然蔚来更贵,但是在新势力里面还是更喜欢小鹏,中控的一体感更强,车机系统可玩性也更强。」

只是,如果购车,他还会再等等,再看看。

总结

对于个体而言,购车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而从「卖车角度」看,刷卡买单永远是最容易的环节。难的,是前面「建立消费信心」的过程,是找到第一批用户,让第一批用户感受品质的过程。

对于小鹏汽车这样的造车新公司来说,其品牌/口碑是随着一台台车卖出、一个个点赞/吐槽慢慢积累出来的。对此,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心里很清楚,认为口碑/好评只会在交付后才出现。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