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天,春风吹向何方
资本寒冬延续几何
2018年已经落幕,对于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来说,2018过的应该不是很开心,这一点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比如P2P公司大面积爆雷,比如被价格战掏空的创业企业,比如被市场车轮碾碎的共享经济,比如汽车产业增速放缓,这里面或许有少部分的政策引导,但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才是主要原因,市场竞争本就是残酷的,对于消费者,这种大浪淘沙式的行业洗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2019年,资本寒冬大概率不会结束,对于创业者的产品模式的创新又是一次考验,适应市场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所关注的汽车行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车企改变的声音,其中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向新能源领域靠拢,二是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是朝着市场与用户的痛点而去的,具体效果如何,我们静观其变。
新能源又将颠覆?
或许是电动汽车补贴的退坡,或许是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在造车新势力交车元年,唱衰纯电动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梳理剖析发现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老生常谈的实用性问题,在2018年的最后一季度所推出的车型不难看出,在目前的技术路线上实现大幅度的续航提升还很遥远,更高的续航=更高比能的材料=更高的发热=更大的散热组件,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死循环,在这之后还有充电问题,同样受到技术路线制约,随着电动汽车存量的增多,充电问题还会逐步明显。以上问题在目前的主流技术路线中是无法解决的,各家产品大同小异,小异也集中在钣金工艺和服务上,还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
二是“环保”问题,首批电动汽车已经进入置换期,大批量的低性能动力电池无处安放,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与动力电池制造发展水平大相径庭,锂电池回收技术门槛高、利用价值低,很显然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有强力的扶持,何时能出现电池回收界的宁德时代呢?加上中国电力结构的原因,电动汽车零排放的口号似乎也成为了笑话。
既然如此,众多车企倾注几万亿的努力都错了么?当然没错,但是也不全对,不可否认的是从新能源崭露头角的2008年至今,动力电池技术与电驱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第十个年头的尾声,似乎出现了新的拐点,氢燃料电池汽车被定义为了终极解决方案,氢被定义为了终极能源,这个定位更加决然和不留退路,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来讲,成本问题使其难以在私家车上大范围市场化,不过按照以往的经验,成本并不会成为阻碍人类进步的不可抗力,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2019年,或许就是新的“新”能源汽车元年。
新能源的颠覆在与“新”字上,人类发展至今的每一步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曾经的颠覆者节能汽车被定义为了电动汽车的过渡产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现在的电动汽车也会被定义为过渡产品,“新”的头衔也将易主,可能是燃料电池汽车,也可能是更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