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在自动驾驶领域,能和谷歌匹配的,可能只有华为了?!

看标题大家就知道,本周的「硬核时间」,我们要搞大事情。

标题是一个疑问句,而这个疑问句,背后有两个逻辑:第一个是「能和谷歌媲美,表示谷歌本身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成就」,第二个是「国内在自动驾驶技术积累方面,从摆在棋盘上的棋子来算,可能只有华为能跟谷歌掰掰手腕」

今天的文章,就从这两点逻辑出发,跟大家讨论一下。

  • 万亿美元身价的超级玩家

具体点说,谷歌在汽车供应链的这头,华为在汽车供应链的那头——先来说说这头——也可以用「终点」来概括。

实际上,组成谷歌心目中「汽车供应链终点」的,包括谷歌和 Waymo 两家公司,其中 Waymo 才是真正的载体,而谷歌更倾向于提供技术援助。

Waymo 的野心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崭露头角——2018 年 3 月,Waymo CEO John Krafcik 就曾表示,Waymo 将在 2020 年底之前部署将近 2 万辆无人驾驶汽车。

这个数字与现在正在美国凤凰城正式商业运营的 10 辆无人驾驶网约车队比起来,跳跃得有些过于迅疾——但 Waymo 也没说这 2 万辆究竟有多少会真正投入商业运营。

比 2 万更大的数字,出现在 Waymo 已经下过的订单里面。

2018 年 5 月 19 日,Waymo 正式与克莱斯勒达成协议,将订购6.2 万辆混动版本的克莱斯勒大捷龙,作为其自动驾驶车队大规模应用的主要供应车辆。同时,Waymo 还向捷豹路虎订购了 2 万辆捷豹 I-Pace,算起来 Waymo 手里可供改造+投放的车辆达到了 8.2 万辆——还没算目前已经在美国路上跑的 600 多辆大捷龙。

除此之外,Waymo 在 2017 年就已经拿到了商业出租车的运营资格,并且与美国按需保险平台 Trov 合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保险条款的公司。

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我们可以大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Waymo 希望打造人类出行的终点站,这个终点站里面只有乘客是人类,而本来位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终点的主机厂,也将成为 Waymo 的供应商。

当然,一些财大气粗的主机厂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小算盘,比如说把丰田定义为「出行公司」的丰田章男,百年厮杀却最终抱团成立出行公司的奔驰宝马,不一而足。

但 Waymo 敢以技术公司之名,革人类未来出行的命,自然也有他的杀手锏。

早在 Waymo 还没谷歌 X 实验室独立出来的 2015 年,谷歌就发布了针对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研发的芯片 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

TPU 在 2018 年 5 月已经迭代到了 3.0 版本,基于 12 纳米工艺打造,在功耗基本不变的基础上,深度学习算力能达到前代的 8 倍

同样在 2015 年,谷歌还发布了深度学习的语言训练编程系统 Tensor Flow,由谷歌的人工智能软件团队 Google Brain 负责维持和开发。TensorFlow 只在由 TPU 搭建的服务器群上运行,面向全世界需要研究和训练人工智能算法的用户有偿开放。

Google Brain 在 2011 年成立,而 Waymo 在 2013 年就已经以课题组的身份与其合作,训练自动驾驶算法。

实际上,Waymo 应用于其自动驾驶车队上面的硬件,还是来自于英伟达和英特尔的 FPGA 芯片,但最关键的算法,是谷歌自己在上一个十年,一斧头一斧头凿下来的——下一个十年可能领跑全世界的科技,来自于上一个十年零产出的实验室。

可以引用一下 John Krafcik 在 TPU 3.0 发布之后说过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共享出行、物流运输来说只是个开始。我们的技术是上述产业的赋能者,而我们会与更多的公司合作」。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下结论了:Waymo 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运营的无人驾驶公司,之所以能够在零产品落地的 2018 年获得 1750 亿美元的估值,背后来源是市值 7400 亿美元的谷歌打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深度学习芯片,以及深度学习训练系统。

没人敢小看两个身价加起来接近一万亿美元的企业——特别是当它们还在急速进化的时候。

  • 下一个时代的车载互联领先者

「华为不造车,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句来自华为官方的话从过去两周开始,一直是科技圈和汽车界的双料头条。

5 月 29 号,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该部门隶属于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在此之前,华为的汽车业务之前都归属于企业 BG 之下。

作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华为要进入汽车供应链,但问题是:华为凭什么进入汽车供应链?

我们在 4 月的文章里面初步讨论过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华为」获取全文。那篇文章讨论的,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率先出击,也是目前话语权最高的一个细分市场:C-V2X

V2X(Vehicle to X,车联万物)是一个最近一两年很火的词汇,并且大有经久不衰,成为下一个基础新领域的趋势,但这个概念早在接近40年前的美国,就已经出现。

20 世纪 50-80 年代,美国掀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修建热潮,但随之而来的是高事故率和高死亡率。1990 年的得克萨斯州,IVHS(智能车辆高速系统)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并演化为美国联合运输效率法案(ISTEA)的一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这就是 V2X 的雏形。

C-V2X 里面的 C 指的是蜂窝数据网络,由于蜂窝网络的数据带宽极大(3G时代的网络速率就能够达到约 5MB/s,4G LTE 时代可以通过多天线实现 100MB/s),3GPP 联盟早在 2015 年 7 月就已经开始制定基于蜂窝数据网络的 V2X 通信标准。

到了 2016 年 9 月,3GPP 正式在 R14 版本中冻结C-V2X 的 V2V 车车通讯标准,2017 年 4 月,中国提出的 C-V2X 标准立项申请正式成为R15版本的 C-V2X 标准候选技术,截止到现在,C-V2X 已经进入了 R16 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于 5G SA 独立组网,并兼容4G 阶段的 C-V2X 标准。

这正好是华为的强项——华为的 MH5000 车载 5G 全模通讯模块,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车规级 5G 通讯模块。而且这并不是什么「抢首发」的作品,MH5000 可以实现目前 5G 标准最高的下载和上传速度。

5G 时代的 V2X,实际上已经正式成为了智能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没错,V2X 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车辆的智能化,而是道路的智能化。基于高带宽,低受影响度的 5G 网络(5G技术依托的毫米波受天气影响程度极小),道路网络中的摄像头能够迅速组建道路信息网络,传输给支持5G V2X的车辆。

这一点不仅需要 5G 技术的配合,同时也需要极其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恰巧,华为在这方面也早有布局。

先解决大家一个疑问:什么是边缘计算?

云计算大家都有所耳闻,指的是利用服务器进行运算,然后直接将数据结果传输到客户端上。可是云计算是有瓶颈的——传输速度瓶颈。

举个例子吧,哪怕是最便携的移动运算设备——手机,其内部数据传输速度目前也可以超过30GB/s,如果现阶段要用云计算代替本地运算,传输速度根本达不到要求。

而边缘计算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边缘,指的就是设备与云端的边缘,更靠近数据产生的源头。用智能道路再举个例子,云计算就是你的地图软件接受服务器的数据,然后向你显示路况,而边缘计算则是你的车子与附近的红绿灯摄像头沟通,然后向你显示路况。

很明显,后一种情况更实时,对云端的压力更小,但这对道路基础设施,特别是运算设备和软件算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华为也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华为在 2018 年发布了面向边缘环境的容器管理平台 Kube Edge。类似于谷歌的 TensorFlow,Kube Edge 也是一个计算框架,只是两者针对的方向不一样:TensorFlow 聚焦深度学习,Kube Edge 主打边缘计算。

这里要提一下,华为实际上不是国内边缘计算的尝鲜者,我国自研的第一个边缘计算框架来自于百度的 OpenEdge——只是华为还有 5G 作配合,全面性上明显更胜一筹。

在此基础之上,华为还有两款针对边缘计算设计的 AI 芯片——昇腾 910 和 310。

移动端华为有麒麟,基带端有巴龙,服务器有鲲鹏,那么这个昇腾是个什么来头?

实际上,昇腾是华为针对高效率全流程的 AI 全栈平台打造的系列芯片,用简单点但是不完全准确的话说,昇腾就是针对 AI 和云计算、边缘计算优化过的鲲鹏芯片。

两款昇腾芯片都采用 7 纳米工艺打造,其中 910 被华为称为「目前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 AI 芯片」,单芯片算力可以达到英伟达 Tesla V100 计算卡的两倍(此 Tesla 非彼 Tesla,英伟达很喜欢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旗下产品)。

而 310 则被华为称为「对边缘计算产品推出的算力最强芯片」,在仅有 8W 最大功耗的前提下,昇腾 310 依然支持用于数据中心的训练和推理。

目前两款昇腾芯片均已上市——也就是说,针对 5G V2X 的车载场景,华为已经量产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这套方案目前是全球唯一的。

那这跟谷歌有什么关系呢?

  • 结语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华为都是腰杆最笔直的企业。

如果我们像今天一样深挖一下,我们会发现,不仅是在通讯领域,在通讯延伸出去的计算和车联网领域,华为依然准备好了。

也许谷歌和 Waymo 真的可以联手打造一个人类出行的新未来——但就目前来看,他俩的工作离不开华为的解决方案,因为目前华为拿下了很多个「第一个」,而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二个」。

严格意义上说,谷歌+Waymo 和华为算不上竞争关系,因为华为不造车,而 Waymo 不仅不造车,更不管谁造车。但有一点:「媲美」不一定是「我做的和你完全一样,而且完全一样好」,还可以是「我和你为同一件事出力,而我们对于这件事同样重要」。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汽车领域也将迎来狂风暴雨,起码在 V2X 领域,世界依然离不开华为。

(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2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