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其他厂商裁员时,长安裁了200亿库存

日产全球裁员1.25万人,特斯拉裁员4100人,蔚来裁员1000人,福特计划明年年底前在欧洲裁员1.2万人,奥迪早在2月就宣布将裁员10%,通用2018年11月就计划2019年将裁员1.47万人,关闭7个工厂……

2019年至今,汽车行业被裁员潮笼罩。行业下行收缩之际,裁员确实是迫不得已又立竿见影的降成本利器,但也有一些企业选择其他方式。

7月中长安汽车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长安自主上半年累计销量约39.2万辆,同比下滑26.07%;长安福特上半年累计销量约7.5万辆,同比下滑67%;长安马自达上半年累计销量约6.1万辆,同比下滑32.22%。

公司整体预计净利润亏损将达到19亿元~2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18.04%~261.53%。这是长安汽车有史以来的最大亏损半年报。

但第二天迎来股价大涨,从每股6.6余元上涨至7.13元,单日涨幅为7.54%,为两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此后半月大势上行,至8月2日涨至每股7.51元。为什么最差半年报换来了股价连涨?

资本市场往往率先嗅到未来趋势

半年报发布后的媒体沟通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给出了长安汽车上半年几个关键数字:库存同比下降近22万辆、折合资金200亿元,总体降本54亿元。

这些数字说明,虽然还处在下行轨道上,但长安汽车已经为止跌反弹做了幅度惊人的调整。

正如张宝林说的:“怎么样来看长安半年的工作?我的看法是长安汽车总体上的变化与行业的大势总体一致,但是半年下来又有一些、一系列的我觉得比较好的,比较明显的进步已经出现。”

从近几年的销量走势来看,长安先于整体大盘。中国车市2017年迎来销量高峰,而长安的高峰出现在2016年,其中长安自主销量超128万辆,长安福特96万辆。2017年开始,长安系销量转头向下,一年后,整体车市迎来28年首降。

张宝林对2016年以前的快速增长非常清醒:“那时候主要是我们打了一个时间差,特别是紧凑型、小型SUV打得比较好,抢了一个时间点。后来自主的、合资的小型SUV全部都出来了。”

对如何走出波谷长安上下也非常清晰——核心能力、技术和产品。即便是今年的困难局面下,长安4月投入运营投资了了历时8年、耗资43亿元建设的全球研发中心,6月发布历经5年、投入100亿元打造的“蓝鲸动力”高效能汽车动力解决方案。

“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牢记: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技术和产品做好。”张宝林说。

怎么才是把产品做好?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举例:“我们坚持一个理念,提供适度过剩的产品给消费者,或者叫适度超前,一定要适度过剩,适度超前。今年我们马上要上市的CS75PLUS实现了无人坐在车里面的全自动泊车。这个一个是我们自己对于技术的自信和一种展现,另外我们也希望这样的一些技术能够提升我们的品牌,这是我觉得一个适度过剩或者适度超前的产品,来支撑我们品牌向上。”

在低谷期,谭本宏反复咀嚼一句话“没有跨越时代的企业一定不是一个成功而伟大的企业”。怎么样叫做跨越时代?他的答案是:至少来讲应该经历过不断的坎坷,起起落落,不断的市场的洗礼才有可能。

长安汽车还没有跨越过时代,但150多年历史的长安、长安精神跨越过时代。

跨越时代不是越过时代,而是融入每一个时代变化、贴近每一个时代潮流。例如对待客户的方式,每家企业都会说“以客户为中心”, 但传统主机厂卖车靠4S店,传播靠媒体,400客服电话都是外包的,连接触客户的渠道都么有。

长安要改变这些,解决方案是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系和流程以及标准。

“长安现在正在建立直达客户的联系,必须要听清客户的声音,让我们的执行团队都要去了解用户,这是这一年多年来长安能够以客户为中心做到最大最大的变化。”谭本宏说,“后面你们能看到我们一些产品,我不能保证这些产品完全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用什么样的技术,做什么样的造型,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改变需要时间,而目前的长安亟需看到的是效率,降低22万辆库存、降成本54亿元就是低谷期最需要的效率。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降低200亿的资金占用会对效益产生多大的提升。我们在不断地追求OTD的时间,每半天每半天往上提,库存一台车一台车往下降,我们降了22万台车,差不多降了40%。”谭本宏说,长安的库存系数已经降到1.5-1.6。

另一个转变是,传统主机厂是品牌主,与供应商、经销商是甲乙方、AB角的关系,长安近两年尝试做开放、融合的朋友圈。

长安之前的合作伙伴是福特、马自达、标致雪铁龙,而现在的合作伙伴是腾讯、百度、蔚来这些科技企业、新兴企业,与一汽、东风合资的T3也专注于出行这个新领域。

基于今年复杂低迷的整体形势,许多主机厂主动下调了全年销量目标。张宝林透露,长安的下半年工作会上确定了全年销量目标不变,“必须要实现我们确定的经营目标,特别是盈利目标,是坚定不移要做下去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