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米汽车,苦寻“天时”

“有1/4在手机、IoT和高端化上,1/2在汽车上,1/4在其他事情上。”

不久前的小米投资者日上,雷军亲自曝光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但和人们预想中的不同,雷军并没有All in到造车计划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造血”心脏,手机、智能家居等核心业务,雷军不可能轻易放权。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增的小米汽车业务,更像是一个无休止的“吸血狂魔”。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而在2月9日的小米投资者日上,雷军表示,2022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共计投入超30亿元,研发团队超2300人。到了2023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预计费用投入,将达到 75~80 亿元。

小米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花钱如流水”的真谛。只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事已至此,不得不发。

日前,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已经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由破产的宝沃汽车提供。尚不清楚小米与宝沃之间如何达成协议,但有坊间传闻称,小米走的特批,政府强行注销了宝沃资质给小米。

对此,小米公关部表示不予置评。但接近万事俱备的小米汽车,却是真正迎来了造车的关键时刻。

雷军,就是灵魂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是一块敲门砖。倒在黎明前的自游家,就是因为缺少了生产资质,才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现在的情况来看,小米汽车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毕竟,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够落户北京,并大张旗鼓的建设工厂,必然拥有兜底的法子——无论是否走了政府的特批,小米造车都已经成为一件必然的事。


首先,这里要说的是,小米绝对能够造出车来。

毫不夸张地说,当善于“顺势而为”的雷军,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并高喊着“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时候,小米汽车已经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

与往日的车圈不同,随着消费观念、营销方式的改变,新时代的新能源汽车车企,拥有着明显的“头狼效应”。特斯拉、华为如此,蔚来、理想也是这样。

而从金山软件,到小米手机,再到现在的小米汽车,雷军实事求是的创业者形象,毫不弱于余大嘴、李斌、李想之流,甚至“雷斯克”的大名,也已经开始在汽车圈子里广泛流传。


但小米终归是初次涉足汽车行业,面对陌生的领域,哪怕雷军一腔热血,也改变不了其“学生”的身份。

于是,在小米汽车的初期,如何吸引人才,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才是要走好的第一步棋。

据了解,目前小米汽车至少已经笼络了三位传统车企高管,包括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

既不像百度与吉利合作造车,也不像华为躲在后面推动“智选车模式”,所图甚大的小米,选择了一条更显艰难的路——自研自造。

毫无疑问,这条艰难的路上,“人和”将会成为小米汽车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难关。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预计会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那么在2023年的下半年,大概率可以看到实车。如果狠下心来“咬咬牙”,赶一赶今年上半年的上海车展,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无论如何,不容忽略的一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在特斯拉宣布大降价的那一刻,已经发生了改变。

高端,不是不行

对于小米汽车,消费者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颠覆”二字。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攀升,但新能能源汽车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于是,天生带有“性价比”标签的小米汽车,隐隐有成为消费者心中“价格屠夫”的趋势。

只不过,诸多消息传来,小米汽车似乎并不想继续走小米手机的老路。


细数汽车市场上面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外乎3点:品牌、产品、价格。而在这个品牌溢价还未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价格和产品,也就进一步成为消费者看重的两大重要指标。

不久前,据晚点爆料,小米汽车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目前内部正在讨论的方案是:一个版本26万~30万元价格区间,另一个版本则在35万元以上。

小米汽车想做高端的心情不难理解,但尴尬的是,特斯拉却在同一时间下发了降价政策。23万起的Model 3,26万起的Model Y,直接将标杆价格“钉死”。

产品力不明,价格又不符合期待,这样的小米汽车,必然会在第一波的价格战中,首当其冲。


每个人造车都想做高端,但又被市场教育。高端,是日积月累的品牌效益,叠加物以稀为贵的产品力,放在最后的才是价格的高举高打。

横观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算是处在中高端的位置,站稳了脚跟;理想则凭借产品的精准定位,算得上半个。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小鹏、飞凡、岚图、零跑、哪吒等,冲击高端“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比比皆是。

换做小米本身,如果只依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大容量电池等“新产品力”,其高端汽车产品,说服力不够。

更何况现在又是价格战打响的第一时刻,如愣头青一般撞进高端局的厮杀之地,小米汽车的结局,大概率会“伤敌800,自损1000”。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一切皆有可能。

小米汽车踏入中高端车型,并非不行,甚至有可能一飞冲天。但对于如今的市场格局而言,小米汽车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战况激烈的赛道,那么“15~20年世界前五”的目标,就真的有些“大夸海口”的嫌疑了。

此外,更紧急的问题则是:时不我待,当小米这边还在迟疑如何定位的时候,那边友商的车钥匙,已经直接交到了消费者的手中。

天时,究竟何时?

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打了所有传统车企一个措手不及。在特斯拉的带领下,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们,不仅仅是从商业模式、营销手段,甚至在交车节奏上,都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之中,谋定而后动没有错,但获利者,往往更倾向于“快、准、狠”的打法。

至于小米汽车的天时,就是现在。


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小米汽车究竟晚不晚?

平心而论,就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是营销而言,小米汽车都没有问题。而且有雷军坐镇,小米汽车的起点,绝对要比任何造车新势力,都高出许多。

然而,当人们的心理预期被慢慢拉升,最终小米汽车的产品、价格、交付,却没能达到最好状态,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2023年,价格大战正式开启。但整个市场加速内卷的,不仅仅是价格、硬件配置,还包括对时间的掌控,尤其是上市、交付的节奏。


以理想L7为例,上市即可门店试驾,月底即可实车交付,节奏感直接拉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样既能看到实车,又触手可及、交钱可得,如此这般丝滑顺畅的提车流程,谁不想拥有呢?

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或许就应该争分夺秒。

料想到不久后,小米春季发布会即将举行;小米汽车部分的展示,应该也可以期待一下。毕竟这段时间里,行业、市场、消费者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疑问,小米汽车大概率不会放过这样正式发声的机会。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米造车也是一样。当纠集了一帮做事的人,造出了一款还算不错的产品,最后却白白错过了好时机,很可能连牌桌都上不了,何苦来哉?


今年的1月3日,雷军在给集团的全员信中提到,2023年对于小米而言,是开启全新发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的深刻变革进入深水区之时,集团正处于一个全新殿堂的门槛上,全新阶段的起跑线上。

而这段话,放在小米汽车的身上,也尤为合适。

按照雷军的计划,小米汽车将以自动驾驶作为突破口,正式于2024年上半年进入市场,有人用人,有钱花钱。而不论小米汽车是否会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第一梯队,2023年都将会成为其“生死存亡”的一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好消息是,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继续提升,大环境条件依旧优渥。但硬币的另一面,特斯拉搅局,诸多车企咬牙坚持,牌桌上的位置争夺,也会就此变得更加残酷现实。

小米汽车准备好了吗?时间真的不多了。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2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