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车企2月销量一览:奇瑞同比大涨,问界再超理想
今年2月,受春节等因素影响,中国车市遇冷。据中汽协数据,该月我国汽车销量为158.4万辆,环比下滑35.1%,同比下滑19.9%。
与此相对应,多数车企该月销量同环比双双下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奇瑞、吉利、长城这几家自主品牌,虽环比呈现下滑,但同比则在不同程度增长,尤其是奇瑞,在较高的体量下,仍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四成,前两月累计销量更是同比大涨近七成。
新势力大多没破万,问界、理想超2万
2月,造车新势力环比齐齐下跌,多数月交付量未过万辆,仅问界与理想还算不错,依然拿下了2万+的月销。
问界该月共交付新车21,142辆,以891辆的微弱优势再次成为月销冠。问界新M7仍然是其销量的绝对主力,该月共交付18,479辆,销量占比超87%。自去年9月上市交付以来,M7累计大定已突破15万辆,已交付新车超10万辆。
图片来源:AITO汽车
今年前两月,问界新车交付量总计超5.4万辆。随着新M7的继续发力、产品线的补齐、终端优惠的开展以及交付能力的提升,问界接下来预计仍将保持强劲势头。
理想与问界差距不大,该月共交付新车20,251辆,同比增长21.8%。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指出,尽管2月受到了春节、理想L系列年款切换部分车型售罄的影响,其日均交付量(不含8天春节假期)较去年2月日均交付量仍然大幅增长。
李想表示,随着新车型的发布和交付(理想MEGA和2024款理想L系列车型),其目标在3月恢复到月交付5万辆的水平。
盖世汽车关注到,理想已于3月1日正式发布2024款理想L系列车型,并于3月3日开启交付,真正做到发布即交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于3月1日发布的理想MEGA近期遭遇P图风波,据悉受此影响,该车型目前市场表现不及预期,而这可能会影响到上述目标的达成。针对该舆论风波,李想日前已在朋友圈发声,称“决定开始反击”“对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正用法律手段处理”。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蔚来2月新车交付量为8,132辆,环比呈现下滑,但幅度相对较小,这也使其成功反超零跑,拿下第三排位。不过从前两月累计交付量来看,蔚来仍然低于去年同期,且不及零跑。
据最新消息,2024款蔚来ES8、EC7、ES6、EC6、ET5T等车型已在北京、苏州、成都等城市开启首批交付。2024款ET5与ES7则将分别于4月、5月开启交付,2024款ET7将于4月发布并开启锁单。另外,蔚来第二品牌“乐道”将于5月上旬发布。
蔚来汽车董事长、CEO李斌日前表示,相信3月开始销量会越来越好,有信心单月销量达到两万辆,对今年全年销量预期表现非常乐观。
零跑2月共交付新车6,566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单月及累计交付量同比都呈现大幅上涨。
3月2日,零跑C10正式上市,同时零跑C11/C01/T03也迎来全新车型发布。至此,零跑从纯电到增程,从微车、到轿车和SUV的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对20万元以内的主流新能源市场的全覆盖。按照规划,零跑还将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推出零跑C16,该车定位中大型新能源SUV。在多车型加持下,零跑在2024年目标冲击30-40万辆的年销。
哪吒2月交付量为6,085辆,同环比都在下滑。盖世汽车注意到,在春节假期后,哪吒对旗下多款主力车型全系降价,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其实,放眼整个行业来看,春节后价格战的迅速升温,形成了较大的观望走势,并没有很好地提振销量。
小鹏2月交付新车4,545辆,在新势力中“垫底”。在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看来,小鹏这一表现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小鹏渠道端推行“木星计划“,调整直营店和授权加盟经销商比重,导致渠道端稳定性和提车积极性不强,另外最近推行的经销商储备库存也带来一定影响;二、新车X9产能较少,交付未跟上。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海报截图
不过该分析师也表示,整体上小鹏G6、X9两款车型订单量还是可观的,随着渠道调整稳定、产能跟上,结合最近的降价促销等因素,小鹏后面的月销量预计依然会逐步改善,也会回归月销2万辆水平。
老牌自主表现不一,奇瑞同比大涨
2月整体车市下滑,车企销量环比普遍下跌,老牌自主车企们也不例外,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江淮等环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它们的强大抗压能力,例如奇瑞。
2月,在老牌自主阵营中,奇瑞表现最为突出。该月奇瑞集团销售汽车143,155辆,同比增长37.8%,1-2月累计销售汽车348,019辆,同比增长69.5%。其中,奇瑞品牌2月销量97,562辆,同比增长41%,1-2月销量232,692辆,同比增长67.1%。
奇瑞这一表现背后,出口板块的贡献不小。尽管奇瑞官方还尚未公布其2月出口数据,但据中汽协最新数据,2月奇瑞整车出口量达到7.9万辆,前两月出口量达到16.9万辆。回顾此前,奇瑞2023年销量达到188.1 万辆,其中出口量达到93.71万辆,占据着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再看吉利,其2月销量为111,398辆,同比增长3%,1-2月销量为324,885辆,同比增长55%,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以及出口板块的带动。
数据显示,在吉利银河、几何和极氪品牌等带动下,吉利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508辆,同比增长约48%,销量占比超30%。1-2月,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9,334辆,其中插混车型销量为42,904辆,同比暴增15.6倍。聚焦出口板块,进入2024年以来,吉利国际化版图持续扩大。2月,吉利出口销量达24,373辆,同比增长超39%。
长城2月合计销量71,027辆,同比增长4.12%,1-2月合计销量175,057辆,同比增长34.91%。据官方数据,长城2月海外销售30,589辆,1-2月累计销售56,963辆;2月新能源车销售12,270辆,1-2月累计销售37,300辆。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比亚迪。2月,比亚迪销售汽车122,311辆,同比下滑36.84%,1-2月累计销量为323,804辆,同比下滑6.14%。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比亚迪近两月销量下滑,与去年年底非常激进完成年度目标密切相关,去年年底有一定提前透支交付的影响。另外,比亚迪推出入门级更低的荣耀版车型,导致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影响,导致用户对于主流的A级车持币待购观望情绪(市场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心态)。
该分析师表示,目前荣耀版车型已经获得不少用户订单,预计会在3月下旬至4月左右规模化交付,提升比亚迪整体月销水平。据相关数据,近两周比亚迪销量已经开始不断上升。
此外,上汽及广汽自主板块在2月的表现也稍弱,以广汽为例,广汽乘用车该月销量同环比双双下滑,广汽埃安也同样如此。
要知道,去年埃安累计销量达到480,003辆,较前一年大涨了77%,单月平均销量突破4万辆,在众多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汽品牌中可谓“遥遥领先”。然而到了今年,埃安的单月新车交付量,连续两个月环比下滑,2月交付量仅1万辆出头,较去年同期下滑近七成,今年前两月累计销量为2.1万辆,同比下滑了45%。而按照规划,今年埃安将冲击80万辆的年销目标。
图片来源:埃安官方海报截图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埃安要达成这一年销目标比较难。至于其中原因,其提到以下几点:
一、2023年,广汽埃安销量48万辆,主要集中在埃安S和埃安Y这两款车上面,月销平价都在1.8-2万辆左右,过去的销量集中在网约车和租赁平台,以及私人采购后进入网约平台使用;
二、埃安S和埃安Y等主销车型最近也开始降价,但是面临五菱(五菱星光)、比亚迪(秦系列)、奇瑞(风云系列)、零跑(C10、C01)、吉利(银河系列)、长安(启源系列)相关竞品挑战压力更大,对手降价幅度和车型性价比更高的挤压效应会比较明显;
三、埃安极力打造的中高端昊铂品牌,如昊铂GT、昊铂ST等车型品牌向上和销量明显受到极大的挑战,2024年很难有大的销量贡献;
四、埃安也在出海,但是短期内对销量增长支撑空间有限。
合资以下跌为主,上汽通用五菱是例外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增长,而合资品牌份额呈现下滑。与之相对应,此次统计内的合资品牌大都在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是其中唯一一家同环比双双上涨且1-2月累计销量也呈现正增长的品牌。2月其销量达到7.5万辆,其中乘用车超3.6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92%;商用车近3.9万辆。具体到乘用车方面,五菱星光销售11,964辆,五菱缤果销售8,087辆,五菱宏光MINI EV系列销售13,596辆。
另一个例外是长安马自达,尽管环比骤降,但高于去年同期。此前1月,长安马自达的表现也比较突出,实现了销量的倍增。当然,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同期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其产品降价促销力度也比较大。
图片来源:长安马自达官方海报截图
1-2月,长安马自达累计销量超过1.3万辆,同比增长近七成,在合资品牌中增幅较高。其实,除长安马自达外,基于1月还不错的表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长安福特及上汽大众前两月累计销量也超出了去年同期。
业界周知,2023年,合资品牌过得并不容易。而放眼2024年,其所面临的压力或更大。
前面提到,比亚迪等车企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而这极有可能影响到合资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举例来说,比亚迪通过降低秦PLUS DM-i的价格,直接挑战了东风日产轩逸、一汽丰田卡罗拉等合资品牌A级车型。
当然,合资品牌也有动作。就在比亚迪以秦PLUS荣耀版打响新一轮价格战的当天,北京现代就快速“反击”,发布海报称,全新伊兰特7.58万元起,油“比”电强。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
紧接着,别克对单车型狂降6.5万元,还在一天后上市了别克E4增值款,起售价较在售车型官降3万元,把中大型纯电SUV价格卷到15万区间。随后,马自达、凯迪拉克等众多品牌纷纷加入战局,开始疯狂降价促销。
不过即便如此,正如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所说,合资品牌回暖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自主车企新能源汽车产品投放和油电平价影响较大,“就新能源产品而言,合资车企增量依然有限,主要原因包括产品力不足、创新技术应用缓慢、新能源产品的营销服务稍显传统。”
因此综合来看,2024年,合资品牌们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盖世汽车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