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三级政策体系护航,中国L3级智驾制度蓄势待发

10 月 16 日,在 “2025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披露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突破 60%,意味着超六成新上路乘用车具备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全国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 3.5 万公里,为智驾技术验证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场景;部署的智能化路侧单元数量更超 1.1 万套,为车路云一体化落地搭建起坚实的基础设施网络。

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持续赋能。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制定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 88 项,同时主动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牵头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等近 10 项国际标准的研制,在全球智驾标准话语权竞争中占据主动;此外,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也在有序推进,为技术从测试走向商用打通关键通道。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已构建起 “国家战略定方向、部委协同立规则、地方试点破难题” 的三级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已成为推动智驾技术持续迭代、产业稳步前行的核心驱动力。

5a3e0d64bd364a794eafb3b9fb30b7d4.jpeg

顶层战略锚定方向

2020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 “车路云一体化” 技术路线,将智能驾驶纳入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核心框架。

该政策指出,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城市级智能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支持优势地区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在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方面,提出鼓励整车企业逐步成为智能汽车产品提供商,鼓励零部件企业逐步成为智能汽车关键系统集成供应商。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2025年政策进一步升级,工信部于10月16日透露,正组织编制“十五五”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智能网联汽车定位为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明确后续明确发展目标、部署重点任务;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部委协同构建基础规则

多部委通过 “联合机制 + 专项政策 + 动态监管” 三重路径,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规则体系,实现从技术测试到商业化运营的全链条规范。

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于 2021 年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明确三级权责分工 —— 工信部统筹产业技术标准与准入管理,公安部负责道路通行安全监管与违法处置,交通运输部主导测试道路开放与示范应用协调。

该机制要求省级主管部门每半年上报测试与示范数据,形成 “中央统筹、地方执行、动态反馈” 的治理闭环,截至 2025 年已累计归集全国超 2800 万公里测试数据,为政策迭代提供实证支撑。2025 年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建立OTA 升级备案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联合备案与联合监管,破解此前 “准入与召回管理脱节” 的难题。

在基础规则层面,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首次明确 “三重核心标准”:测试主体需具备车辆改装资质与百万级事故赔付能力;测试车辆必须搭载符合 ISO 21448 标准的预期功能安全系统;数据存储实行 “双备份” 制度,强制记录事故前 90 秒的 10 类关键数据(含传感器状态、系统决策日志等),为责任追溯提供技术依据。

2024年6月4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公布9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既有传统车企,也有造车新势力,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

image.png

在此之前,车企获得的L3级自动驾驶牌照,仅限于测试阶段,而这次进入试点名单意味着在通过测试后可以开发可量产的产品。

2024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共涵盖20个城市(联合体),具体名单如下:

image.png

进入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呈现 “多领域突破” 特征。

针对 L2 级辅助驾驶 “宣传乱象” 与安全风险,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于 2 月出台专项监管政策,建立 “三禁止一强制” 规则: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误导性术语,统一规范为 “(组合)辅助驾驶”;禁止未经审批开展 “千人团” 等用户测试;禁止 OTA 频繁升级未经验证的功能;强制要求系统具备驾驶员状态监测功能,对连续 3 次手部脱离方向盘的行为,触发 30 分钟功能禁用机制。

同时,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该政策进一步细化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要求,加强了对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具备 OTA 升级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管理,健全了安全管理体系,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促进了产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3月3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细化产品准入参数申报要求,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信息、OTA 升级能力等纳入生产一致性管理。

9月12日,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首次明确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并同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险法规完善。这一政策被视为L3级自动驾驶的 “准生证” ,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从测试阶段正式迈入商业化前夜。该政策的核心突破是在系统正常激活状态下,驾驶责任主体首次从驾驶员部分转移至车企,打破L2级“驾驶员全责”的旧规则。该政策2026年相关法律法规将全面落地,L3级车型有望规模化量产。

同步推进标准量化,9月17日《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公布,11 月 15 日征求意见截止。该政策拟于 2027 年 1 月 1 日实施,涵盖 46 项场地试验、72 小时道路试验及 8 类整车危害阈值,未通过检测的产品一律不予准入。创新监管工具方面,深化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要求企业取得生产准入后提交深度测试方案,由监管部门全程跟踪功能安全优化过程。

地方试点释放创新活力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形成 “差异化突破、协同化推进” 的试点格局,为全国性政策积累实践经验。

北京:京津冀协同与车路云标杆

2025 年4 月 1 日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不仅允许 L3 级以上车辆商业化收费,更开创性建立京津冀政策互认机制,企业在三地任一区域取得的测试资质可跨区通用。建成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通过系统开展“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建设,已完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3.0阶段建设,覆盖 600 平方公里,亦庄新城257 个路口通过动态优化使通行效率提升 15%,集聚 35 家测试车企及 120 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产业落地” 闭环。

上海:规模化运营与场景拓展

上海推出 “模速智行” 行动计划,目标 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载客 600 万人次,目前已通过无驾驶人示范许可推动 Robotaxi 在浦东核心区常态化运营。依托临港新片区政策优势,开放全国首个 “车路云一体化” 高速公路测试段,覆盖 105 公里绕城高速,支持高速场景下的编队行驶、自动变道等高阶功能测试。

广州:全场景监管与产业协同样板

2025 年 9 月实施的《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与无人驾驶装备道路测试及示范活动管理办法》,构建 “六部门协同 + 分级监管” 体系 —— 市交通运输局统筹测试道路开放,市工信局负责车型认定,市城管局、邮政管理局分别主导环卫、寄递场景监管,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责任闭环。

依托南沙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动 L4 级技术在港口无人集卡场景落地,2024 年通过 “车路云协同调度” 使集装箱周转率提升 22%。创新 “混行试点区” 制度,在黄埔区开放 50 平方公里全域测试区,允许无人环卫车、配送车与社会车辆混行,累计安全运行超 120 万公里。

深圳:车路云融合与场景创新先锋

作为首批国家级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城市,坪山区已完成 143 处节点网联化改造,打造品质公交、低速物流等 6 类 60 个示范场景。在机场落地全国首个自主泊车 2.0 版本,通过智慧泊车平台实现车位调度效率提升 30%,支持车辆自主巡航接驾与超视距预警。

依托前海政策优势,推动 Robotaxi 在商务核心区实现 “招手即停”,2025 年上半年订单量突破 80 万单;同时开放滨海大道智能测试段,支持 L4 级车辆进行雨天、强逆光等极端场景验证,为全国性标准积累数据支撑。

武汉:产业集聚与全域开放

3月1日起,《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制度规范。

武汉以 “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 为目标,开放试点道路超 3800 公里,覆盖 14 个行政区,集聚百度、东风悦享等 500 多家产业链企业。立法支持车辆向 “移动智能终端” 转型,允许车企通过 OTA 升级拓展车载办公、娱乐等增值服务,2024 年依托智驾场景带动科技旅游入境占比达 27%。

image.png

写在最后

政策创新精准聚焦行业痛点,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从 “测试示范” 到 “商业化运营” 的关键跨越。

如今,中国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已箭在弦上,华为率先吹响冲锋号——2025 年 4 月 22 日,华为正式发布全球首个 L3 商用级智能驾驶系统 ADS 4.0,实现技术从研发到商用的关键跨越;不仅如此,华为近期还联合多家主流汽车制造商共同发布《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网络安全白皮书》,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标准,主动抢占 L3 级智能驾驶领域的标准话语权,为行业发展划定安全底线。

从行业政策走向来看,多重信号已明确指向商业化加速。种种迹象显示,工信部有望在 2025 年底或2026年年初正式出台 L3 级自动驾驶认证制度,初期将重点聚焦高速公路等场景相对可控的特定领域,降低商业化落地初期的安全风险;后续还将进一步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设施的跨区域联通,打破地域壁垒,为自动驾驶功能的大范围应用奠定基础。

随着 “政策创新 - 场景开放 - 产业协同” 的三维驱动持续发力,行业预测,中国有望在 2026 年实现 L3 级智能驾驶功能在中端汽车市场的渗透率突破 15%,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进入规模化消费阶段。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李艳娇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