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退潮,裸泳的已经藏不住了
裸泳,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蔚小理”组成的一线阵营,已然牢不可破。三家不仅月销量齐齐迈向万辆,在资本市场也是步调一致。
小鹏上月登陆港股,理想上周敲锣,蔚来跟进只是时间问题。三强在其他玩家眼中,愈发“高不可攀”。
二线选手干劲十足,处境却最微妙:跻身头部几率不大,稍不留神却有可能“返贫”。
所以,比起“蔚小理”的淡定从容,还得时常惦记靠出格行为(比如借吴某凡营销)或出位言论(比如“三年内超越特斯拉”)提升存在感,满满的“中产焦虑”。
三线品牌们在市场中几乎失声,存在感微弱。区别只在于,有的还在扑腾,有的已经躺平,听天由命。
就连市场中曾经的“X因素”(未知数),也渐渐褪去神秘,露出虚弱本质。其中,地产造车代表恒大、宝能的现形,尤其瞩目。
当初,新造车风起云涌时,看客们常故作高深:“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看来,潮还没退,裸泳的分明已经藏不住了。
01
恒大、宝能割肉自救
恒大和宝能,两家自入局以来,各种堪比行为艺术的大手笔、大动作,不得不说,让人迷惑却又不能轻易盖棺定论。
伴随“假造车,真圈地/钱”的质疑,很多人认为,这两家企业是在“裸泳”,穿帮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两家最终穿帮,倒不是因为造车直接捅了娄子,更多是后方起火。
恒大钱紧,早就不是新闻。“房住不炒”给楼市降了温,“三道红线”更给恒大这样玩杠杆的行家,直接套上紧箍咒。
打折卖房、四处找钱,仍然无法解困。今年来,陆续有商票逾期、工程欠款的消息传出,好在恒大家业够大,闪转腾挪间都能迅速堵漏。
但漏洞终究还是太多,堵也堵不完。
7月下旬,又爆出广发银行对恒大贷款诉讼保全、湖南邵阳暂停恒大楼盘网签,接着便是一波工程欠款停工的新闻。恒大的资金问题,重又浮出水面。
这种局面下,仍在大把烧钱且靠地产“输血”的汽车版块,再难保全。
8月9日,恒大汽车深夜发布上半年盈利预警,预计净亏损48亿。本来,恒大造车一路钞票开道,亏损十分正常,金额也不算夸张,甚至不及同阶段的蔚来。
但只隔一天,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称正与第三方协商,出售恒大汽车及恒大物业部分权益。
就这样,市值一度接近5000亿的恒大汽车,还是成了许老板自救的筹码。
宝能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虽然主业不全在地产,但到底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政策一旦收紧,日子都不好过。
进入汽车后,宝能先后吃下观致和长安PSA,又四处布局,耗费巨大,却迟迟不见起色。去年便开始传出欠薪、欠款等信息,人心惶惶。
今年6月,宝能与广州开发区签约,落地新能源总部,并获后者120亿投资。但情况似乎并未改善。
近日,几乎就在恒大汽车宣布卖身的同时,外界爆出宝能汽车正疯狂裁员,比例高达65%,且汽车业务大面积停摆。
另外,宝能金融业务中,多个理财产品逾期兑付,欠薪、欠款问题也在整个集团蔓延。
接下来,宝能像恒大那样,在耗钱的造车上收缩阵线,甚至割肉自救,在所难免。
02
底层新势力无处遁形
恒大、宝能情况不佳,好歹还有自救空间。那些长期不见起色的新创车企,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更加凶险。
毕竟,以前市场处于混沌状态,还有机会搏点存在感。可眼下,随着新造车阶层固化,处于底层的,基本快被市场遗忘,很难看到翻身的可能。
看看7月销量,两极分化的程度一览无余。第一梯队站上8000辆,第二梯队有4000辆打底。再往后,直接断崖滑至月销三位数。
任凭掌舵者们嘴上生花,数字总让人无处遁形。月销三位数(甚至更少),从经济角度,大体意味着,越卖越亏,不如不卖。
硬着头皮卖,多半已经不是基于市场考虑,更像保全脸面,同时续上一口气,等待外部“输血”。
很难不注意到的一点是,已经掉队或有掉队迹象的,不少是传统汽车人创立的品牌。甚至,观察整个新造车的格局,传统汽车出身的,境况普遍不算太好。
而另一头,“门外汉”们却风生水起,“蔚小理”不用多说,原本籍籍无名的零跑,也在快步赶上。
当然,以成败论英雄,为时尚早。能从传统车企中养尊处优的职业经理人,变成创业者,他们攒局的勇气和能力,无疑值得钦佩。
不过,攒局和创业,虽然常被混为一谈,但终究不是一回事。
比如,攒局者擅长找钱找人,但在创业最重要的方向问题上,时常迷糊。新能源汽车是风口,但同时也是条大赛道,具体选择哪一道,还得考验掌舵者的眼光和智慧。
目前来看,跑出来的选手,都从一开始就有明确思路。没思路,总是盯着别人的,难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跟跑一阵子,也就掉了队。
再比如,钱的问题。创业找钱,天经地义,但创业者一般冲在前面,多数时候还要投入身家。攒局者基本借助外力,事成了皆大欢喜,事情不成,拂衣而去,于自己没任何损失。
放在平时,两种状态,看不出什么差别。但到了企业要紧的关口,是不是自家事业,差别可就大了。
回想“蔚小理”涉险时,掌舵者身先士卒的状态,再看看很多新势力一直以来的佛系模样,谁在创业,谁是攒局,一目了然。
03
还有机会吗?
一些已经躺平,一些底层新势力,则和恒大、宝能一样,还在尝试自救。
短期内难以造血的情况下,自救的关键,便是找钱。
但市场中没有存在感,找钱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破题的关键,又回到了市场。以价换量,成了唯一出路。
名义上,新势力普遍采用直营或代理模式,价格透明、统一,没有中间环节。但事关生死,姿势是否端正,已经不再重要。
今年以来,部分二、三线新势力,开始将定价权下放到店面,奋力打起价格战,一切只为成交。
姿态足够卑微,但从实际看,效果并不明显。
对它们而言,眼下最理想的局面,要么傍上新的金主,要么找到靠谱的伙伴(比如有意造车的科技公司)。想靠自己支棱起来,难度实在太大。
另外一边,恒大和宝能虽然局势不妙,但以两家的地位和资源,拉点钱进来救急,应当不难。即便情况真的危急,直接脱手汽车业务,估计也不缺下家。
毕竟,两家此前都豪掷数百亿,积累了不少硬资产,包括资质、研发及制造体系在内,恒大手里甚至还握着前期买下的一整条新能源产业链。
甚至,比起在造车上心猿意马的恒大、宝能,如果真有新玩家接手,把这些资产物尽其用,好好用在造车上,结果说不定更加积极。
可以预见,造车的浪潮,短期内不会退去,只会更加汹涌。
所以,不论恒大、宝能,还是底层的新势力们,眼下大概率想的是,先努力撑着,保不齐什么时候,转机就来了。
裸泳就裸泳,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