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市场”进化论到“内卷”启示录 | 电驱企业要做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然而,伴随着这一高速增长的是行业内日益加剧的竞争,俗称“内卷”。虽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在NE时代2024xEV电驱动论坛期间,NE时代CEO曾丽平通过复盘新能源汽车发展总结“卷”的原因以及“卷”的方式,并且就在当前“卷”的形式下,对电驱动行业的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解决方案预判。

01.

“内卷”在行业初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需要从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入手,从2014年开始到2024年至今我们简单的把市场分成三个阶段。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时间放在2014年?其实早在2008年,国内便启动了“十城千辆”示范工程,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其实是在2014年得到显著加速的。也是2014年国内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战略意义。随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形成了1:1的补贴机制,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发展历程:从2014至2024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产业孵化(2014-2019年)

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一轮由政策与资本共同驱动的高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补贴政策,旨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铺平了道路。补贴的力度之大,不仅覆盖了中央层面,还包括了地方配套补贴,形成了1:1的补贴机制,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资本市场的热情,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投资方向。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纷纷注资,支持了一批新造车势力的诞生。其中不乏仅凭PPT就能获得融资的案例。

■地方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提供财政补贴,还通过给予土地、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地方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更是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推手。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背后,都能看到地方政府的身影。

■资本涌入:金融资本的介入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除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还有大量的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流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催生了超过200家新造车企业。这一时期,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壳体制造等配套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产业变革与电驱动领域的“内卷”:面对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变革,许多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看到了向“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领域转型的机会。然而,电池技术的门槛较高,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来说,电驱动系统因其相对较低的进入壁垒,成为了转型的首选方向。这导致了电驱动领域的过度竞争,即所谓的“内卷”。

众多企业涌入电驱动市场,加剧了价格战和技术更新的压力,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不足。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驱动行业内的企业开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产能扩张与过剩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4至2019年间,得益于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然而,这一时期也埋下了“内卷”的种子,尤其是在电驱动领域,企业间为了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的竞争日益激烈。

◎第二阶段:政策+市场双轮驱动(2019-2022年)

2019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大幅退坡,市场曾一度遭遇挑战,销量出现罕见下滑。然而,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即新能源汽车积分和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的并行制度,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一政策要求车企生产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以满足积分要求,从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销售。

■特斯拉的市值神话:特斯拉股价的暴涨,使其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彰显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也引发了全球资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广泛关注。

■宁德时代与科创板的崛起:宁德时代股价的飞涨,进一步证实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巨大价值。科创板的开板,则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即便是在亏损状态下,企业也能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加速发展。

■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本的入场:在资本寒冬背景下,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产业资本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投资力量。投资与招商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了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构建,大量产能得以迅速扩充。

■零部件与电池产能激增:零部件企业,尤其是电池制造商,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规划产能远超市场需求,预示着未来可能的产能过剩风险。

■技术快速迭代:为了配合车企的新技术需求,零部件企业加快了技术研发与验证的速度,新技术的上车周期大大缩短,这与五年前的规划相比,展现出行业技术进步的惊人速度。

■头部企业供应链整合: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同时,缩短的开发周期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推出新车型,即使在亏损状态下,也愿意通过低价销售以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

■市场增长背后的逻辑:自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车企愿意承担亏损的风险,通过低价销售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投资。这种策略不仅推动了销量的增长,也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技术进步。

从2019年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从补贴退坡的阵痛到资本市场狂欢、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政策调整、资本力量、地方政府支持与行业内部竞争共同塑造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新格局。

◎第三阶段:大规模商业化(2023年至今)

自去年起,政府开始逐步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直接补贴政策,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尽管仍保留了部分优惠政策,如免购置税,但现金补贴的取消标志着行业从政策扶持阶段向市场自我调节阶段过渡。

■资本市场冷却:科创板上市门槛的提高以及对估值的重新审视,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IPO进程的放缓。这标志着资本寒冬的到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迫使企业重新评估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尽管面临资本寒冬,地方政府依然积极招商引资,希望通过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链的盈利考量:长期亏损不再被视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资本市场的理性回归,企业开始重新评估盈利的重要性,探索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盈利,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融资。

■价格战的发动: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率先发起了价格战,将竞争对手定位在传统燃油车市场,试图通过降价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正从高端市场下沉,与传统燃油车展开直接竞争。

■竞争焦点的转变:在硬件层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软件和服务,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品牌建设等方面,这些软性部分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

内卷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快速增长与集中爆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尤其是2021至2023年间,大量企业涌入市场,导致了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这是市场“内卷”现象的根本原因。

从整体市场来看,其实卷也不是不无好处“内卷”虽常被视为负面竞争的代名词,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它亦催生了一系列正面效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成长与成熟。

■市场规模的显著扩张:“内卷”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使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成本,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生机。

■自主品牌崛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本土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远超传统燃油车时代。这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弯道超车”为国家汽车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02.

持续“内卷”现象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挑战。

◎市场集中度过高:虽然市场整体规模扩大,但收益并未均匀分布。TOP10企业垄断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显示出极高的市场集中度。对于非头部企业而言,这意味着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许多企业难以从中获得预期的红利。

◎盈利难题: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但盈利状况却不尽人意。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汽车能够实现盈利,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其毛利率甚至低于外资传统车企。

◎消费者接受度与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仍有一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偏好传统燃油车。这也侧面反映出了新能源汽车在充电便利性、电池寿命、残值评估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更广泛群体的接纳。

电驱行业也是首当其冲受到内卷影响,表现为市场快速增长但盈利困难,技术快速迭代带来成本压力。以扁线电机为例,其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15%猛增至2024年的70%,而系统集成度的提升并未带来价格的稳定,反而持续下跌。此外,车企倾向于自行生产关键部件,压缩了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

面对严峻挑战,电驱系统供应商开始调整业务战略,一方面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涉及定转子、电控、功率模块等细分领域;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如联电和汇川展现出全面布局的实力。然而,市场整合已悄然开启,供应商数量锐减,车厂相关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

◎卷市场: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份额,被迫降低利润空间,这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消费者,但长期看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市场数据可能存在盲点,未上牌车辆的销售会影响准确的市场评估,整体数据由NE时代以整车保险数据为统计口径来预测评估。

◎卷技术:扁线技术的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15%迅速增长至2024年初的70%以上,技术升级的速度非常快,同时800V碳化硅(SiC)技术也将加快渗透,以适应更高的电压平台和提高效率。

◎卷价格:EDU系统从初步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三合一已经成为主流;多合一产品因集成度和轻量化水平的提升,在降本上的显著作用帮助其应用加快, 渗透率从2020年的2.9%提升至2024年的17.9%成本优化的趋势明显。

◎卷自制:许多汽车制造商开始自己生产电驱系统,以降低成本并控制供应链,这种趋势减少了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空间,使得后者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电驱系统的“多合一”发展趋势下,电驱系统更多由车企来主导,定转子作为电机的核心组件,仍然为第三方供应商提供了市场机会。尽管在电控领域TOP10企业中只有五家独立供应商,但在定转子市场,前十名企业中仍有七家是第三方供应商,这意味着在这个环节,上游外购仍然是行业常态。

当前,整体市场中定子占有的份额约为40%,特别是在混合动力车辆的电驱系统中,定子的比重更高。这是因为定子的制造涉及到较大的资本投入,许多企业正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一些车企可能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选择外购而非自建生产线。

在电驱系统供应商中,本土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外资企业约占20%-30%的市场份额。汇川、联电、博格华纳、方正等公司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参与者。

电控制器的外购比例目前在40%左右,但随着集成度的提高,未来这一比例可能会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自己生产电控组件,通过采购功率砖、模块、滤波器等散件进行组装,这也表明市场正在向上游零部件转移。

所有电驱系统供应商目前都在调整其业务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不仅提供系统集成,还涉足定转子、电控、逆变器、功率模块、车载充电机(OBC)和直流变换器(DCDC)等细分领域。像联电和汇川这样的企业,几乎覆盖了整个产业链。

系统端的第三方供应商数量正在减少,因为越来越多的车企倾向于自产电驱系统,市场正处于淘汰阶段,竞争异常激烈。

03.

第三方供应商要如何通过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直面挑战,寻找突破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高度竞争的环境,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空间。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和一些简单的看法。

◎做最好的自己:企业需聚焦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成本控制与技术革新,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坚守战略定力,修炼内功,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选择正确的客户并共同成长:与有潜力的整车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享成长成果。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意味着在未来的行业洗牌中能够稳住阵脚。

◎全球化战略:充分利用中国企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尽管初期可能面临挑战,但全球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市场开拓:除了传统汽车领域,企业应积极探索新兴市场,如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等,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优势延伸至更广泛的场景。

End.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卷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电驱行业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企业唯有不断创新,灵活调整战略,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新能源汽车与电驱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出行革命向前迈进。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NE时代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