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搞「标题党」的懂车帝不是个好裁判,更何况.....

11 月 1 日,懂车帝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以「碰撞测试」为主题的视频,在收获「成吨」播放量的同时,也在车迷群体和行业中引起轩然大波。

懂车帝的碰撞测试节目分为上下两期,争议主要集中在下期的「追尾 40 吨卡车」测试上。

在这一辑节目中,懂车帝节目组购来 30 款不同品牌的不同车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模拟「时速 56km/h 追尾 40 吨卡车」场景进行测试。

从目前的舆情来看,争议点之一在于,不同的车型表现差异较大。有些车型如路虎揽胜的表现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而有些车型如奔驰 G Class 则「出类拔萃」,车型之间的表现反差为「口水仗」提供了不少枪支弹药。

争议点之二则是,懂车帝测试过程中虽然表示控制了变量,但仍有网友质疑其测试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对品牌、车型不公正的情况。

争议纷纷、言辞逐渐激烈,车迷和行业者甚至开始严厉指责,甚至直接「怒斥」其为「充值帝」。

懂车帝是被冤枉了,还是其咎难辞?

今天的文章就来细究下这个问题。

开头则想先说一句:当用「标题党」的方式来做严肃的碰撞解读时,言辞的不同会留下巨大的可操作空间。而这样的空间,会是商业利益的空间,也会是怀疑的空间。更何况......

一、标题艺术

「……大概率脖子是要断掉的」

「车里边你没法看的一个状态」

「这个表现确实有点,太出乎意料了」

「发生这样的事故,可能这两个人这时候确实还能下车」

……

在懂车帝的节目里,针对不同车型碰撞测试结果,主持人给出了大量的「点评」和「分析」。

如果只是一档节目,这可以理解,节目主持人有责任将专业、难懂的碰撞报告「翻译」成「人话」,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观众进行解读。

但这期节目的本质是「严肃测试」,而懂车帝又是测试的操刀者,本质上又还是接受车企投放的商业机构,自己测自己评,在点评用语上又使用大量的副词进行修饰并形成引导倾向,这便是问题了。

作为对比,我们翻看更受市场、行业认可的中保研碰撞测试报告,就基本见不到太多带有主观判断、副词修饰的用语。

显然,这是「节目效果」和「严谨客观」之间的关键区别。

中保研或其他评测机构如 NCAP 、IIHS 等均为非盈利机构,更看重自身的权威属性;,

懂车帝作为商业媒体,更看重「破圈效果」和大众知名度,会倾向于选择「更有流量的打法」。

除了节目内的用语争议外,懂车帝后续发布的一些单车碰撞视频切片,在标题上也倾向于「标题党」这种更有传播效果的行文形式:带主观看法、会先下定义。

懂车帝可以不可以这样打?当然可以,

但作为「商业媒体」,它也理应接受大众对它「公正性」的质疑。

回顾过去,懂车帝推出的一系列评测节目,如夏季横评测试、冬季横评测试或其他单车拆解测试都伴随着不少争议,都曾引起包括余承东在内的部分高管不满。

2023 年年底,懂车帝组织了一场「冬季测试」并公布测试结果,结果显示问界新 M7 在低温续航达标率上不尽如人意。

该测试结论引起余承东的强烈不满,甚至以「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的激烈言辞回应。问界官方回应「懂车帝冬测」,称后台记录了一系列异常数据,认为整个测试过程不严谨、不科学,结论不具备可信性。

同时,吉利汽车杨学良也认为懂车帝冬测的结论并不严谨,长城汽车则是官方账号出面,同样认为「后台部分数据异常」,结论不可信。

时间来到今年 7 月,懂车帝组织的单车拆解节目也引来了极氪的不满,关海涛先后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质疑该视频「夸大事实」「吸引眼球」等。

可以说,在标题和其他文字上「做文章」,已经成为了包括懂车帝在内众多第三方媒体的「惯性思维」。

更为「致命」的是,懂车帝的这几期节目,除了标题、用语之外,看似严谨、专业的测试还被眼尖的网友找到了一些「破绽」。

甚至说「追尾大卡车」测试本身,是否就是存在针对某些品牌、某些车型的「不公正」?

二、碰撞疑云

针对碰撞测试的第一个质疑来自于测试本身,比如说「我们真的能在路面上遇到这么高大的卡车吗?」

根据懂车帝节目介绍,测试选用的大卡车,后箱离地高度约为 1.5 米,选择的标准是参考美国 IIHS 的相关要求。

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IIHS 针对大卡车的追尾测试,测试的主体是「大卡车」本身,考核目的是「后防护装置」能否很好地起到「防钻底」作用。

既然测试目的不同,为何懂车帝仍遵照 IIHS 来选择卡车?原因恐怕是,无论是美国还是国内,都没有针对「乘用车钻撞卡车尾部」的测试标准。

既然没有相关标准,便意味着车企在做研发和设计的时候,很可能不会刻意地做安全强化。

某国内车企的研发负责人向电动星球表示,「车企都是按国标及法规(造车)就可以,以及比较权威的机构CNCAP、中保研之类,国内一般都是按这些乘用车的标准去造。」

言下之意是,「钻撞卡车尾部」的测试属于全球大多数车企,在造车之初都不会考虑到的范畴。而且没有任何的相关制造标准,车企如何造车才能满足对应的安全需求便成了无稽之谈。

由此带出第二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便意味着,大卡车货箱离地高低,肯定会对测试结果带来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测试卡车的货箱离地高度不是 1.5 米,而是 1.3 米、1.2 米,结果会如何?

包括蔚来 ET5T、极氪 001 等车型在测试中「折戟」,从节目中的碰撞画面可以见到,因为车高、车头设计、A 柱角度等一系列原因,这些车型的 A 柱从中间位置被货箱切断,进而丧失乘员安全保护性能。

作为对比,奔驰 G Class 、小米 SU7 和特斯拉 Model 3 的成绩优异,也有可推导的原因。

比如奔驰 G Class,因为车身更高,碰撞时更坚硬的 A 柱底部吸收了更多冲击;而小米 SU7 和特斯拉 Model 3,则是因为车身低矮且车头更长,A 柱避开了货箱的切割。

换言之,如果大卡车的货箱离地高度不是 1.5 米而是其他,整个测试的结论可能会出现「大反转」;懂车帝用个例来给 30 款车的「钻撞安全性能」下定义,自然有失偏颇。

更重要一点是,汽车 A 柱本身就不是针对剪切场景而设计,抗剪切能力普遍不佳。在抖音平台上也有网友质疑,表示这样的测试缺乏标准,「根本没有 A 柱能够存活。」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对懂车帝节目组的专业性、是否严格控制变量等提出质疑。

在 11 月 1 日较早发布的偏置、常规追尾碰撞视频中,懂车帝提出「奔驰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的观点,表示奔驰部分车型「使用了高田安全气囊」。

众所周知,高田公司因造假,早在 2017 年已经宣告破产。

知名汽车媒体@赵小查 就发布视频表示,懂车帝见到安全气囊上标有「Takata(高田)」的字样,就下结论「奔驰在国内车型使用已倒闭公司安全气囊」的做法完全错误。

事实是,2017 年高田公司破产之后,其资产已经被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胜收购,懂车帝展示的图片也清楚标明该安全气囊来自中国均胜,而非已破产的高田,更不可能是「高田的库存零部件」。

如此看来,懂车帝在不仔细辨认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结论,硬生生给奔驰扣了个「大帽子」。自然地,也会让外界对懂车帝一系列碰撞测试节目的过程、主观评论甚至目的产生严重质疑。

至于控制变量的问题,有网友发现作为参考系的静止大卡车也存在问题。

网友「穿红秋裤的王者」指出,懂车帝使用极氪 001 做钻撞测时可见到大卡车与测试车辆接触的后轮并未发生移动,但使用蔚来 ET5T 做测试时卡车的后轮却有轻微移动。

卡车最后一组车轮移动与否会不会影响测试结果、为什么 ET5T 碰撞时卡车后轮会移动,针对这些问题懂车帝并未作出官方解释。

但可以见到,懂车帝在做测试时并未严格遵守控制变量的试验基本原则,其结论自然也更难令人信服。

三、一体两面

浏览懂车帝碰撞测试节目的观众评论,我们发现叫好者不在少数。

以「B站」的用户评论为例,有网友表示「我前夫就是超车大卡车出车祸走的,真的很惨,走的一点也不安详,我说出来其实就想给大家开高速的警醒一下,懂车帝的这个测试很有意义」,该评论获得了 3400+ 个点赞。

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吃瓜群众」看来,抛开细节问题不谈,他们十分认可懂车帝组织的大规模测试。许多观点认为,这些测试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到哪些车型在钻撞卡车、货车这些高危场景下有机会「死里逃生」,未来自己购车时该视频可能会成为参考依据之一。

在接受采 访时,某车企研发负责人也指出,懂车帝组织的钻撞测试对消费者而言,的确有一定价值。

「对用户来说,有一定意义,这种钻大卡车情况是一定存在的,卡车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也会有,这里也能看出在极限情况下车的安全性。」

因此,争议不断的懂车帝碰撞评测,是个「一体两面」的事情。

有意义的一面在于,该测试的确起到了「补盲」的作用,能够让消费者了解到极端情况下不同车型的安全性,提供官方口径之外的购车参考信息。

而且「惨烈」的撞击视频也能起到警醒作用,消费者将能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到在高速公路上和大型车辆保持车距的重要性,同时正确佩戴安全带等也能起到救命作用。

但问题也很明显,第三方媒体可能是动机使然、可能是能力使然,组织的测试总有那么多漏洞被人发现,很多自己的表达也让这场「严肃测试」有演变成「娱乐秀」、「充值秀」的趋势。

在这种前提下,第三方媒体辛苦策划的测试,并不能倒逼行业进步、推动产品发展。

11 月 7 日,蔚来官方发文强调了 ET5/ET5T 两款车型的安全性,着重提到他们在专业、权威的安全评级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其中的潜台词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权威机构的碰撞测试的确可以帮助车企造好车,但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标准和权威专业的测试环境,结果要能令人信服。

显然,包括懂车帝在内的第三方媒体,想要获得比肩专业机构的影响力还差得远,他们做的测试只具备互联网传播价值,还不具备推动行业进步的价值。

长远来看,真正双赢的局面是,第三方媒体通过组织更专业、更具说服力的测试提高行业影响力,并最终推动国家或者权威机构加入相关测试项目,形成行业标准,作为指导帮助车企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例子并不是完全没有,小鹏在 11 月 6 日的活动中宣布,将联手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智驾评测体系」。

「智驾评测」就是典型的由媒体驱动进而影响行业的案例,而且这不是某一家第三方媒体的功劳,而是整个汽车媒体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换言之,懂车帝想凭借一己之力推动行业发展难度还是高了些,而且在此之前,最好还是改一下「标题党」的毛病。

(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9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